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蔚:「龍城」無城

李蔚:「龍城」無城

「龍城」無城

李蔚

龍城由唐代王昌齡的《出塞》詩而廣為人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先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的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指的是曾經單軍突進,搗毀匈奴龍城的漢代車騎將軍衛青;而陰山則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而今健在,匈奴的騎兵就決然跨越不了陰山,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龍城」重要如此,知名如此,那麼,它到底在哪裡?什麼樣兒?

龍城,地址在「察哈爾左翼旗界」,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鑲白旗及其附近,系「匈奴祭天、大會諸部處」。匈奴有「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的習俗。「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

龍城亦作籠城、蘢城,又作龍庭。匈奴游牧生活,居穹廬,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所以「龍城」是移動的,且並無真正的城郭存在。

匈奴人的服飾

從漢代開始,雄踞北方的匈奴就不斷南下中原,燒殺搶掠,民眾不勝其苦。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迎戰。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果敢冷靜,進軍神速,出其不意的「飛」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近千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封衛青為關內侯。

衛青

龍城之戰在漢匈交戰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朝自高祖劉邦建國以來,屢屢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奪,不能安居樂業,匈奴又屢施羞辱(如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冒頓單于趁機致書呂后,要她嫁給自己。)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入關,斥候甚至一度略至長安附近的甘泉,實為漢朝的心腹大患。龍城的勝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漢軍士氣,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衛青(?-前106年)後來 曾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作者王昌齡(698— 756),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曾任江寧丞,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寧夏人口最多的6個姓氏,第四姓建立帝國最多,第一姓是世家大戶
帝國之風------終軍請纓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