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用技術流寫一篇文章?

怎樣用技術流寫一篇文章?

想寫好一篇文章,只沉浸在10萬+的範文里讚歎是不夠的,你得放下情緒,對文本進行剖析,直擊寫作的手法。

老羅御用PPT製作人許岑在得到精品課里提到:

你聽到小提琴的聲音悠揚動聽如泣如訴,感受到的是演奏者釋放出來的情緒。但研究者剖析後會告訴你,情緒的表現靠的全是技術,小提琴演奏得如泣如訴這種情緒化的表現很大程度是靠揉弦這個技術。

小提琴演奏家靠揉弦技術,那麼寫作者要靠什麼手法影響大眾呢?

寫作的起點

從何說起呢?如果從微觀去看,字片語成句子、連句成段、構段成篇,這樣發散下去會抵達無數個終點。從一個點開始,向任何方向延伸都是條線。我們的討論會失去意義。

反過來看就清晰多了:我們無非是要通過文本的方式傳達一個觀點、釋放一種情緒或達成一個目的,比如帶來訂單。這並不容易,史蒂芬·平克在《寫作風格的意識》中指出,寫作之難就在於要把網狀的思維以樹樁的結構表現在線性的敘事里。一級一級地降維。

結合前一段,寫作和編程在某種程度上很像:都是從底層開始向上去構建一個產品,不同的是,程序員用代碼,寫作者用文字。

用編程類比寫作不是我的專利,

1999年,

王欣到金山應聘程序員崗位。雷軍跟她說,女生寫程序是沒有前途的。

王欣:這人怎麼能這樣呢?這不是否定我的工作嗎?

雷軍:你寫程序有寫詩一樣的感覺嗎?

王欣:沒有。

雷軍:這不就完了嗎。·

文章的結構

文章結構有順序、倒敘和插敘。有人想過為什麼嗎?如果你知道一個驚天奇聞或者大公司內鬥,按順序講當然沒問題。但是,很多時候按順序無法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現在並不缺少內容,而是缺少黏住用戶的內容。大多數人都知道《文案訓練手冊》里一個金句:第一句話的目的是讓讀者去讀第二句話,第二句話的目的是讓讀者去讀地三句話......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那麼,我們要如何從頭到尾給讀者製造一個滑梯呢?

阿摩司·奧茲在《故事開始了》提到,

開始講一個故事,就像是在餐館裡跟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調情。契訶夫的小說《帶狗的女人》故事裡的男主人公古羅夫想跟一位剛到當地的女人搭訕。他正在公園裡吃飯,那個女人帶著一條獅子狗坐在旁邊的一桌。他親切地招呼那條小狗,但小狗湊近之後他又搖著手指嚇唬它。直到那個女人臉一紅:「它不咬人。」古羅夫趁機請求她,允許他給那條狗一根骨頭。於是,兩個人就搭上了話。故事就是這樣開頭的。

幾乎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是一根骨頭,用這根骨頭去逗引小狗,再通過小狗接近那個女人。完成了第一步,才是你夾帶私貨的開始。

那麼,下面的部分又將如何展開呢?

如果按文案的思路——第一句話的目的是讓讀者去讀第二句話,我們就要注意文本表達的延續性:只要沒看完全篇,讓讀者的心就一直懸在那兒。

在《寫作風格的意識》中,史蒂芬·平克是這麼闡述的的:

沒有一個句子是個孤島;也沒有一個段落、一節、一章是這樣。它們都包含著連接,連接到其他文字。人物、地點和意念可重複出現,而讓讀者在它們之間來來去去之際,必須窮追不捨。

這裡有兩種手法可以操作:

1、文學表現方式的講故事。

2、文案套路的拋出問題。

此外,在《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作者介紹了個小技巧——多用連詞,如:因為、所以,雖然、但是,如果、那麼.........很容易帶著讀者的思維走,你可以試試。

傳達情感

特蕾莎修女說,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絕不會有行動;如果我看到的是人,我就會。

美國的研究人員為「救助兒童基金」籌款測試了兩個版本的募捐信:

? 馬拉維的食物短缺問題波及300多萬名兒童。

? 尚比亞的嚴重乾旱問題導致從2000年起玉米產量下跌42%。據估計,300萬尚比亞人面臨饑荒。

? 安哥拉共有400萬國民(相當於全國人口總數的1/3)被迫背井離鄉。

? 衣索比亞至少有1 100萬人迫切需要糧食援助。

募捐信的另一個版本只提到一個小女孩:

? 您的全部捐款將轉交給羅基婭(Rokia)——非洲馬里的一個7歲小女孩。羅基婭極度貧困,正面臨嚴重飢餓,並有餓死之虞。您的傾囊相助將會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和其他愛心人士的支持,「救助兒童會」將可以協助羅基婭的家人和社區成員,並為羅基婭提供食物、教育、基本醫療和衛生知識。

比起抽象的統計數據,我們對具體的事物更能喚起情感。

你還可以更高級一點...

我們看到太陽發出的光需要8分鐘;看到海王星反射出的光需要4個小時;看到銀河系邊緣的光至少需要2.4萬年;看到宇宙中距離我們最遠的那顆星星發出的光需要139億年。所有的光芒,都需要時間才能被看到……

——鎚子t1紀念版文案

鎚子科技的文案策劃草威在一次分享中指出:排比並不是簡單的重複,這種句式會創造一種情感的捲入,讓你後面的結論顯得更合理更容易打動人。

老樹畫畫在一次文本評論中說: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沒標點,咱翻譯過來就十幾頁,一個標點都沒有,他就漩渦式的敘事,最後就直接把你給埋掉了,有種窒息這種感覺。

我覺得,當你要用文章表達一個觀點的時候,可以適當結合一下這種2種文本形式:用排比+長短句將情緒層層推進,把你的讀者推向情緒的高點。

如何修辭

口語化表達,隨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的崛起被人們逐漸接受,並成為主流。因為我們要不斷捕捉新鮮感,一些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被我們列入規避詞庫中。只有小學生才會用「花團錦簇、金碧輝煌」來顯示自己文本表達的高級。

對於寫作有很多忠告,「簡潔」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簡潔」可能會毀了你。

我們先來看個例子:

一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在風中抖。再看時,瘦小漢子已到索子向上彎的地方,悄沒聲地反著倒手拔索,橫在索下的繩也一抖一抖地長出去。

這段摘自阿成的《溜索》,此處的「移來移去」,為什麼不換成「翱翔」呢?一來「翱翔」比「移來移去」簡潔,二來「翱翔」是個高級詞。

我們在第二部分說了:比起抽象的統計數據,我們對具體的事物更能喚起情感。

除此以外,翱翔更加生動。簡潔從來不是問題的核心,生動才是。

如何把文章寫得生動呢?《暢銷書寫作技巧》里有這麼個觀點:

使用那些能夠被感性認識經驗的元素來講故事。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這些是人類經驗的共同點,是人們相信的證據。

準確地描寫他們,把他們置於行為和運動中,你就摸著門道了。

所以,才有了多用名詞、動詞,避免用形容詞和副詞這一說法。形容詞是用來修飾動詞的,副詞是用來修飾名詞的,這些詞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感覺。當時使用這些詞時,你又在抽象了。

你用什麼詞來描述夏天公園裡大雨過後的空氣呢?是清新么?是新鮮么?

我相信,什麼也比不上:空氣里夾雜著泥土和雜草味兒。

現在寫自媒體文章,不抖幾個金句出來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金句就像文章里的甜點,能刺激大腦的多巴胺,讓人快樂。萬維鋼在一次日課里是這麼解釋的:

金句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技術。重複,能讓人聽起來特別「順」,有一種愉悅感,然後我們會把這種愉悅感投射到這句話的內容上去,我們會因此覺得這句話更有道理。

同時,原書作者也給出了金句的套路:「 ABBA 」句式。

希拉里:「人權是婦女權利,婦女權利是人權。」

小布希:「我們或者把敵人帶給正義,或者把正義帶給敵人。」

肯尼迪:「人類必須終結戰爭,否則戰爭就會終結人類。」

有節奏感的話更好聽,但節奏感不是為了好聽,而是為了好用。語言,其實是一個武器。想要讓這個武器發揮作用,節奏優美比用詞優美重要得多。

好了,只整理這些。各位如果有其他觀點歡迎留言補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文夕 的精彩文章:

談黑客增長的90%以上都在耍嘴皮子,現在我們聊聊如何落地

TAG:雜文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