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UNStudio and DP Architects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UNStudio and DP Architects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

UNStudio and DP Architects

第一階段——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新加坡,2010~2015年

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以下簡稱新科大)佔地82 690 ㎡ ,臨近新加坡主要機場樟宜機場和樟宜商業園區,新科大(SUTD)是新加坡的第四所公立大學。

新科大由UNStudio建築事務所和DP Architects規劃設計,學校共有四大學術支柱:建築與可持續設計(ASD)、工程產品開發(EPD)、工程系統設計(ESD)和信息系統技術與設計(ISTD),是助推科技創新及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新校區作為催化劑和傳送帶,匯聚人才、理念和創意。通過與麻省理工學院(MIT)以及浙江大學(ZJU)的合作,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最佳實踐經驗與價值觀念。

新的教學區還直接體現了新科大(SUTD)的課程設置特色,利用校內的創意事業來促進跨學科的對接交流:在專業職場,校園和整個社區間創造出互動效果。這樣的設計提供了通過學生、教職工和專業人士之間的非線性的關聯來採納創新和創意的機會以及互動的空間。

建築之間或縱向或橫向地連接在一起

可持續學習 —— 活躍、適應、透明和聯結的環境打造校園設計的未來

新科大(SUTD)的新教學區將增進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課程和研究相互交織的四大學術支柱的跨學科互動。根據總體規劃,教學區的設計包含兩條主要軸線:生活軸線和學習軸線。在這兩大主軸交疊的位置創造出一個中心點,連接校園所有角落。在這個節點的中心處,UNStudio創造了靈活的空間,用來舉辦展覽、組織活動、促進相互交流。於是,這個中心成為新校區的智能心臟,並能與大禮堂、國際設計中心和大學圖書館在設計上的主要構架支柱直接相連。

教學區的空間配置形成渾然一體的教育網路,打造24 h全天候校園,通過緊密相鄰和開放透明加強直接的互動。項目之間或縱向或橫向連接在一起,使視覺和實體之間得以交互。項目建築組群及用於連通彼此的空隙和樓梯都可以組合成大型或小型的社區。教學區用建築和基礎設施作為研究成果和建築語言的信息載體,向外界展現其建築物、景觀元素和對角線連接。

庭院綠植

非正式會議和工作空間促進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而靈活的教室和實驗室可以通過不同的安排,滿足講授式或研討式等不同的授課需要。對空間適應性的規劃為實現教學的靈活性提供條件,技術的整合讓未來空間的利用成為可能。

根據課程設置的變化,可以在8.4 m的結構網格和1.4 m的模塊化外觀網格內重新配置教學樓平面,使得新科大(SUTD)能夠適應當代技術和設計教育的需求。

蔭蔽良好和光線充足的庭院

可持續發展——被動式設計策略

新科大(SUTD)校園的設計獲得了新加坡最高綠色建築標誌評級(白金)。在進行大量建築物朝向和縱深研究的基礎上,考量陽光與風向,以達到最佳的自然通風效果及最大的日光照射範圍。

建築物朝向設計使其儘可能少地暴露於東、西向日照,同時兼顧建築物間的蔭蔽效果,使用多孔底層來增強上升氣流。蔭蔽良好和光線充足的庭院通過「風廊」連接到校園寬闊的流通空間,在將東北和東南方向的來風引入庭院的同時,也可作為穿行其間的人行步道。

樓梯旁的休閑交流空間

自然通風的周邊式走廊不僅可以減少空調的使用,也能作為有遮蓋的行人道來實現熱負荷最小化。水平百葉窗式遮陽面旨在減少太陽能熱量,用來反射和擴散進入內部空間的日光,並遮擋外部走廊的滂沱大雨。彩色預製件、鋁和玻璃幕牆增加了所需的日光,並可以靈活地整合為可調節百葉窗。

教學區的外觀通過與城市節點的連接和互動來彰顯其在城市中的位置,林蔭步道和地下室的綠植形成了室外冷卻循環模式,打造可適於步行和低碳的校園。

顏色的運用與外立面植物、不計其數的樹木與花卉植物池以及布滿植被的屋頂露台和天空花園相結合,整體呼應了新加坡的自然景觀。

圖書館

禮堂

項目名稱: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

業  主: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

建設地點:8 Somapah Road,Singapore

設計單位:UNStudio and DP Architects

用地面積:8.3 h㎡

一期建築面積:106 000 ㎡

建設階段:已完成1號、2號建築及3號、5號的部分建築

建築層數:7

建築高度:36.9 m(地面以上)

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

建築材料:水泥,鋼材,木材,鋁

項目負責人:Ben van Berkel

建築設計:Christian Veddeler with Ren Yee, Andreas Bogenschützand Astrid Piber, Jordan Trachtenberg, Kirsten Hollmann,Jeffrey Johnson, Adi Utama, Paula Ibarrondo, ChristinaBolis, Ka Shin Liu, Steven Reisinger, Daniel Buzalko,Michael Sims, Chris Masicampo, Philipp Meise, MelissaLui, Giorgia Cannici, Jacob Sanders, Richard Teeling,Nanang Santoso, Pieter Meier, Olivier Yebra, TeomanAyas, Hajdin Dragusha.

結構設計:Parsons Brinckerhoff PTE, Singapore

照明設計:Lighting Planners Associates (S) Pte Ltd., Singapore

景觀設計:Surbana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s Pte Ltd., Singapore

施工單位:Kajima Overseas Asia Pte Ltd

設計時間:2010~2012年

建成時間:2014年

圖紙版權:UNStudio

攝  影:Hufton+Crow

《城市建築》建築版 2017.01

【城市空間的氣候適應性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建築》 的精彩文章: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Herzog&de Meuron
MAD聯手奧迪,亮相米蘭設計周

TAG:《城市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