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D列印一顆心 救回小伙一條命

3D列印一顆心 救回小伙一條命

年輕小伙患心臟病,因為病情複雜手術困難重重,曾被多家醫院拒之門外。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利用3D列印心臟技術,1:1複製患者心臟及周圍組織結構,精確定位手術關鍵步驟並制定出最佳的手術方案,成功為小伙手術,昨日小伙出院回家。

記者了解到,3D列印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而用於如此複雜的心臟病,還是首次。

年輕小伙,被先心病折磨20多年

昨日,記者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見到了小汪(化名),他戴著一幅眼鏡,整個人看起來特別消瘦,明明已經23歲的年紀,看起來還不到20歲。小汪的爸爸告訴記者,兒子剛出生時就被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當地醫院診斷是法洛四聯症,稱不好治療,這些年,家裡人帶著小汪四處求醫,「北京、上海都去了,都沒治好,有的醫院直接說不好治」。因為疾病,小汪上學只上到初二,便輟學在家。

四個月前,小汪的身體進一步惡化,「吃飯吃不下,喘不上氣,動也動不了,只能躺床上」,小汪的爸爸說,當時在連雲港當地醫院治療,境況每日愈下,一家人都感覺已經走投無路了,在這種情況下,有朋友介紹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

可怕!側枝血管盤旋像蚯蚓

南醫大二附院心血管中心先天性心臟病專家李小波主任接診了小汪,彼時,李主任眼中的小汪「很紫很紫,紫得發黑」。而一系列的檢查發現,小汪得的並非法洛四聯症,而是無脾多脾綜合症,疾病導致其內髒髮育畸形,包括心臟存在嚴重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先心病,單心室B型、單心房、右室雙出口、肺動脈重度狹窄,體肺多發側枝」。與此同時,在氣管後發現巨大假性動脈瘤,壓迫食道和氣管,導致患者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李主任說,小汪的病拖的時間太久了。

檢查中,專家發現,假性動脈瘤周邊有許許多多的側枝血管,「像蚯蚓一樣盤旋在一起,一層又一層,非常複雜」,而現有的檢查手段根本看不清具體起源、走向以及和重要解剖結構的關係,「此時如果貿然手術,碰到這些側枝血管,引發大出血,後果不堪設想」。

3D技術1:1列印,還原複雜結構

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南醫大二附院心血管中心團隊想到了3D列印技術,在心臟彩超,血管CTA重建的基礎上,利用3D列印1:1複製患者心臟及周圍組織結構,記者看到,這樣一顆「心臟」上盤旋著許多藍色的小血管,那便是側枝血管,而綠色的是偌大一個假性動脈瘤,「整個結構看起來一目了然」,心血管中心的於文達醫生指著3D列印心臟介紹。

李小波主任告訴記者,這顆心以及相應軟體模擬製作的動畫,他及團隊整整研究了兩天,「將大血管、氣管、增生的小血管、腫塊反覆組合、反覆觀察、反覆思考,尋找最佳的手術途徑。」

撥雲見霧,七小時手術解除病痛

4月16日,手術正式進行。果然,手術中到處是迂曲的增生血管,撥開主動脈,上腔靜脈、無名靜脈、奇靜脈、肺動脈、氣管、無名動脈等一一避開,發現側枝血管立即結紮,終於,到達假性動脈瘤的位置,「打開假性動脈瘤瘤腔,解除壓迫並縫閉出血的漏口」。最後針對小汪的複雜先心病,李主任為其做了一期手術,整個手術進行了七個小時。

而整個手術的過程中,3D列印的這顆心就放在手術台邊,以便於專家在術中進行反覆對照,一方面避免損傷重要血管臟器,另一方面避免側枝無意中損傷造成大出血而威脅生命,所幸,當天的手術很成功。

據悉,我國目前約有670萬結構性心臟病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這種心臟病變個體差異非常大,治療方案複雜多變,手術難度大。由3D列印技術通過1:1的精確比對列印出實體模型,可以為外科醫生提供模擬操作,精確定位手術關鍵步驟並制定出最佳的手術方案。

附;照片第一張,於文達醫生解析3D列印心臟,第二張,李小波主任檢查病人病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江蘇 的精彩文章:

一女子花5.6萬元在南京連天美醫院被整成「朝天鼻」
龍蝦高價,已經吃不起了

TAG:行走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