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影響歷史進程的6大敗將,關羽位列第二,榜首無爭議

三國影響歷史進程的6大敗將,關羽位列第二,榜首無爭議

漢末三國,各諸侯之間發生了許多戰爭,比如著名的三大戰役,但不管是哪場戰爭,或多或少都會給歷史的走向造成影響。那麼既然有戰爭,那肯定就有指揮這場戰爭的將領或者統帥,一場戰爭的勝負,將帥往往都跟指揮這場戰爭的人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總有些將帥在指揮戰爭的時候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進而影響到了歷史的進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三國中,對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6大敗將。

Top 6 馬謖

馬謖乃諸葛亮的參軍,經常和諸葛亮一起談論家國大事,因為在交談過程中,馬謖多有高見,使得諸葛亮對他很是器重,基於這一點,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破格任用馬謖,讓他擔任全軍先鋒,率軍鎮守要地街亭。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為了迷惑對手,在出發之前,諸葛亮聲稱將由斜穀道進攻郿縣,為了讓對手信以為真,諸葛亮派遣趙雲鄧芝二人為疑軍佔據箕谷,做出一副真要攻打郿縣的樣子,而曹魏方面果然上當,魏明帝遣曹真前往郿縣抵禦進攻,而諸葛亮這邊則親率主力大軍開始攻打祁山。

第一次北伐戰爭中,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投降蜀漢,此消息震驚曹魏,魏明帝甚至親自前往長安督戰,並遣張郃前去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在諸葛亮進攻祁山前,大家都建立用久經沙場的魏延和吳懿等人為先鋒,但無奈諸葛亮沒有聽,執意要讓馬謖為先鋒,而當馬謖所部抵達街亭之後,竟然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捨棄水源,選擇在南山據守,期間副將王平曾多次勸阻,但馬謖卻套用兵書的說法,讓王平無話可說。馬謖的結局可想而知,張郃率部抵達街亭之後,先圍山,然後在斷絕馬謖所部的水源,而後在馬謖所部精疲力盡的時候大舉進攻,最終馬謖大敗。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進退無據,無奈之下只能退軍。馬謖的失敗,讓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讓諸葛亮後續北伐再也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Top 5 淳于瓊

淳于瓊乃袁紹麾下大將,漢末西園八校尉之一。當時袁紹麾下還有顏良、文丑和張郃,不過淳于瓊在的時候,他們還只是將軍而已,而淳于瓊則是獨領袁紹麾下大軍的人物,而且淳于瓊一個武將,能和當時的沮授郭圖二人並列,這足以說明淳于瓊在袁紹麾下的功績和能力都是很出彩的。官渡之戰,淳于瓊為袁紹鎮守他的糧倉烏巢,後來因為許攸的叛變,導致烏巢被曹操所襲,而淳于瓊也在保衛烏巢的爭鬥中身亡,淳于瓊的陣亡,直接導致袁紹所部軍心渙散,內部也開始分裂。袁紹在官渡敗於曹操,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戰前北強南弱的態勢。

Top 4 于禁

于禁是曹操麾下久經沙場的大將,前後一共跟隨曹操30年有餘。在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戰中,襄陽被關羽所部圍住,守將曹仁也被關羽親率的部隊圍在了樊城,此時曹操遣于禁統領七軍前去救援,但無奈天降大雨,從而導致漢水暴漲,于禁所率領的七軍也被關羽水淹,最終於禁龐德被關羽所擒,龐德由於不降關羽而被殺。于禁的戰敗可謂是影響巨大,逼得曹操提前退出了對漢中的爭奪,促使曹操和東吳聯盟,為關羽丟荊州,敗走麥城而亡埋下了伏筆。

Top 3 夏侯淵

被曹操在《軍策令》中稱為白地將軍的夏侯淵,屬於早期就跟隨曹操的將領之一。公元219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苦戰之下,最終夏侯淵本人在定軍山被黃忠所斬,因為夏侯淵的戰敗,導致曹操對漢中失去了主導權,讓劉備有了佔據漢中稱王稱霸的機會。

Top 2 關羽

關羽,劉備的結義兄弟,赤壁之戰過後,劉備入主益州,荊州這等重要之地,自然就交給了自己最信任,而且也有能力去鎮守的關羽。公元219年,關羽攻打襄樊並在前期取得了大捷,曹操無奈之下退出漢中,並派于禁領軍來援,無奈老天爺是向著關羽的,于禁所部被關羽水淹,最終援救失敗,自己還被關羽所擒。後曹操又遣徐晃來援,東吳又在和曹操的商量之下偷襲了荊州,導致關羽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被殺。荊州的丟失和關羽的陣亡,極大的改變了蜀漢的勢力範圍,為之後劉備伐吳失敗埋下了伏筆。

Top 1 曹爽

曹真之子曹爽,此人乃曹家第三代的領軍人物。此人專政專權、多數親黨、屢次更改朝廷制度,最終在一群有志之士的輔佐下,壓倒了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集團,然而在正始十年的時候,司馬懿趁著曹爽和曹芳到高平陵掃墓之際,果斷髮動了政變,不久之後,曹爽和他的親信們都被司馬懿安了個謀反的罪名處死。曹爽在和司馬懿的對決中落敗,導致曹家的軍政大權全都被司馬懿掌握,之後司馬懿更是積極的消滅曹家勢力,為日後司馬炎取代魏國打下了基礎,也為三家歸晉打下了基礎,而曹爽本人呢,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草包」官二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周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梁山好漢中,死得最冤和最窩囊的5個人,他們都有誰?
唐玄宗身邊除了有楊貴妃,還有個「洋」貴妃,但其命運都同樣凄慘

TAG:易周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