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老中醫為啥不用人蔘用海參?

老中醫為啥不用人蔘用海參?

本草故事:老中醫救命用海參

《本草綱目拾遺》由清代醫學家趙學敏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編著,成書時距離《本草綱目》發行已經快兩百年,作為《本草綱目》的補充拾遺,是中國古代中醫要學重要著作。全書十卷,記載藥物九百二十一種之多,其中本草沒有收錄的有七百一十六種,還包含了很多民間藥材,內容非常豐富。除對本草補充以外,還對本草的錯誤進行糾正。對研究《本草綱目》以及明代以來的藥物學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

在《本草綱目拾遺》這本著作中,有這樣一個關於海參故事:古臨安今稱杭州,當地有一位名醫,名為盛天然,在臨安行醫多年受眾人敬仰。某日,臨安城外鄉村有人來請他出診,盛天然帶著跟隨自己學醫的兒子趕到患者家中。患者是一位中年村婦,病症是七竅以及毛孔出血,等醫生到時面白如紙,氣若遊絲,已是不省人事了。

據家中親屬描述,該村婦數日前受了驚嚇而病倒。當地醫生診斷後也開了方子,但葯不起作用,病情日漸加重。盛先生大致了解病情後,開始診脈。發現脈象浮大中空,虛而無根,舌苔淡而無華,乾燥少津。得出以下結論:該病是由於驚嚇加之酷暑而生,因驚恐體內氣血混亂,暑熱火盛於外。盛亂之下,氣血逆沸,上溢成衄,下注必流,有經不循,乃成血證。現在氣血已脫,危如累卵,命在旦夕矣!

診斷完後,盛天然思索片刻,囑咐家屬取泉水一桶,燒酒一斤。準備停當後,將患者扶起靠坐,先用燒酒清洗雙腳,再泡入新取的泉水,一刻鐘後患者出血即止,意識也漸漸清醒。到此時,他才心中大定,命患者家人買海參一斤,喂服一兩,余者切片烘乾,研磨為細粉。告知家屬,米湯送服三錢,每日三次。

日落時分,患者已經開始好轉。歸還途中,隨行的兒子問盛天然:「患者出血止住以後,該補充氣血,您為啥不用藥力更盛的人蔘、當歸等補血之物,而選擇以溫補見長的海參呢?」盛先生答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宜當急補。這是《黃帝內經》中的記載,海參宜食宜葯,葯食同源,入葯之後生血之力捷於當歸、白芍,補氣之力不弱黃芪、人蔘。今日用海參一味補氣攝血,急可治其標,氣血雙補;緩可圖其本,標本兼顧。而酒水浴腳,不過揚湯止沸,解燃眉之急而已。

海參不僅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而且滋補溫養功效突出,食用海參進補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明代著名筆記著作《五雜俎》中說:「其性溫補,足敵人蔘,故曰海參。」海參性味甘咸溫,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之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