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講座第3講:中醫有沒有效?

中醫講座第3講:中醫有沒有效?

為中醫辯護的人經常說,中華民族能夠繁衍了五千年,這就證明了中醫是有效的,如果沒有效,中國人怎麼能一直活下來呢?怎麼還會有你方舟子呢?其實,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並不需要靠醫術來維持,這證明不了其傳統醫術的有效性。其他民族、甚至其他物種幾千年來也都在繁衍生息。中華民族的歷史比中醫悠久,在有中醫之前,中華民族靠什麼生存呢?其他民族沒有中醫,人家不也生存下來了?蟑螂老鼠沒有中醫,不也生存下來了?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並不比其他民族高,都只有三十歲左右,這說明中醫對中國人的繁衍生息其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能夠大幅度提高到七十多歲,完全是現代醫學的功勞。

人們相信中藥有效的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是幾千年的經驗結晶。但是,某種東西流傳了千百年,並不等於它必定有效。風水、算命、巫術同樣也流傳了千百年,有的歷史比中醫還悠久,難道它們就都有效?不過我們對傳統醫術可以寬容一些。通過千百年來的醫療實踐,是有可能摸索出某種療法,發現某種藥物的。但是,經驗有可能有效,卻非常有限。口口相傳的經驗往往是靠不住的,會含有捏造、誇大成分,或者是有意無意地對療效進行了篩選,只注意成功的病例,而忽視失敗的病例。許多疾病的療效是不可能通過經驗摸索確定下來。所以,雖然在長期的摸索中人們有時會真的發現有效的藥物,但是是不是真正有效,有效的話它的有效成分是什麼、有什麼樣的毒副作用,都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的檢測才能夠確定。

很多人相信中醫的療效,是因為相信自己曾經被中醫治好過,而中醫們也很喜歡在所謂的醫案中津津樂道他們如何巧妙地治好了某個得了疑難雜症的病人。不幸的是,在現代醫學看來,病人的所謂「證言」和醫生的所謂「醫案」是不能作為證明療效的證據。要證明藥物是否有效,是必須用臨床試驗來證明的。

那麼怎麼做臨床試驗呢?在一般人看來,要試驗一種藥物的療效,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找一批病人,讓他們吃藥,看看能不能把他們的病治好,病治好了說明葯有效,治不好說明葯沒效,不就行了?但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人們對藥物療效的認定。許多疾病都能夠自愈,例如感冒、失眠,不必治療也會自己痊癒。甚至像癌症這樣的所謂「不治之症」,也有一部分病人會自愈。還有許多疾病的病情受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很大,給病人服用沒有藥效的假藥,也就是吃所謂「安慰劑」,它們也會出現一定的療效,安慰劑的療效有時能達到30%以上。有些慢性病,例如哮喘、關節炎,病情自己會時好時壞,吃藥的時候剛好處於病情好轉的時期,就會覺得是吃藥有效。還有一些疾病的病情好壞,對它們的判斷很容易受到病人或醫生的主觀願望的影響而出現偏差。甚至可能是誤診,病人本來就沒病,卻被說成有病,吃了葯之後再複查,發現沒病了,就以為是藥到病除。

為了避免這些因素,就必須精心設計試驗方案,要做對照試驗,把病人分成兩組,一組病人吃藥,我們把它叫做新葯組,另外一組吃假藥,也就是安慰劑,我們把它叫做對照組。

在做對照實驗時,為了盡量避免主觀偏差,還需要遵循其他一些原則。比如說,在把病人分組的時候,就很有學問。找來的病人,有的病情輕有的病情重,如果把病情輕的分到吃藥的那組,病情重的分到對照組,結果當然是吃藥的會顯得很有效,但這樣做並不能真的說明吃藥有效,所以在分組的時候必須遵循「隨機化」原則,把參加試驗的所有病人隨機地分配到不同的組,病人將進入哪一組完全由隨機產生的編號來決定,而不是人為地挑選,盡量保證新葯組和對照組的病人有相似的特點。

但是,如果新葯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葯,對照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無效的安慰劑,那麼心理因素就可能對病人的療效分別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不能讓病人知道他吃的是真葯還是安慰劑,要把安慰劑做得外觀上和真葯是一樣的,看不出來。還有,研究人員為了能得到好結果,有意無意地可能會對新葯組病人更精心護理,在判定療效時,會傾向於更正面評價新葯組病人的效果。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偏差,不僅病人不能知道自己的分組,研究人員包括醫生、護士也不能知道病人的分組,病人和研究人員雙方在試驗過程中都處於盲目狀態,這叫做雙盲。病人分組的情況由第三方人員掌握,等試驗結束了,對各個病人的療效也都評價好了,在最後需要比較新葯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時,才會讓研究人員知道分組情況。

因此,要確定某種藥物的療效,必須在做了大量的臨床試驗、進行統計之後才能確定。隨機的、雙盲的、有對照的臨床試驗是確定藥物療效的最可靠的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中藥已經完全通過了嚴格的臨床試驗。所以,對中醫中藥的療效,我們不能輕信。

轉自方舟子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