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臨終關懷的兩個小故事,來看佛弟子應如何面對最終的死亡?

佛教臨終關懷的兩個小故事,來看佛弟子應如何面對最終的死亡?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死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沉重、不祥、神秘而又嚴肅的問題。輕易不可談論,甚至提及。然而,心底里誰都清楚,這件事沒人能逃避。

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不僅為自己,也是為身邊的人。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閱讀兩則有關佛教臨終關懷的小故事,從中獲得啟發。

給孤獨長者的故事

佛陀曾有一名在家弟子

名叫須達多(Sudatta)

是一位備受尊崇的商人

因其不遺餘力地幫助窮人、孤兒

以及無家可歸的人

人們尊稱他為給(jǐ)孤獨長者

他的一生全心依止佛陀

曾花費重金與祇陀太子一同

供養祇樹給孤獨園給佛陀

我們所熟知的許多經典

《楞嚴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

都是佛陀在此處開示的

結識佛陀三十五年後

給孤獨長者罹患重病

佛陀聽聞長者病危的消息後

前去探望並讓弟子舍利弗

陪伴、照顧須達多

阿難尊者也同去探病

長者很高興見到自己的

老朋友舍利弗

想起身以正式的禮儀接待

但因身體太虛弱而無法做到

舍利弗勸他躺下並問道:

你身上的感覺如何?痛不痛?如果覺得痛,那份疼痛是在增加,還是減弱?

給孤獨長者回答道:

我身上的疼痛一直在增加,好像一點也沒有減弱。

於是舍利弗開始耐心導引長者

憶起佛、法、僧三寶的美好本質

因為他知道長者

在幾十年護持三寶的歲月中

留下了許多美好記憶和信心

五、六分鐘的時間後

長者全身的疼痛已經減輕

恢復身心平衡,露出笑容

老朋友,請跟著我一起觀想。吸氣時,體認這副身體並不是我;吐氣時,知道自己並不受制於這副身體。我的生命是無邊無際的。我從未誕生過,也永遠不會死亡。

舍利弗繼續引導長者

觀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讓長者體認到

生命比感官要寬廣得多

無限、無垠、無際

給孤獨長者跟著舍利弗尊者

繼續觀想生命的依他起性

當條件具足時,我們的身體就會示現出來,所以它不是從任何一處來的。它瓦解之後,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

給孤獨長者觀想到這個階段

禁不住流下眼淚

跟隨佛陀三十五年來

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

這一法門的殊勝

內心突然感到無比的自由和解脫

終於越過了對死亡的恐懼

安詳離世

這個故事記載在

《增一阿含經?給臨終者的教示》中

佛陀以此告訴我們

生命的本質不生不滅

無來無去、不同不異

若能在每個當下

精進修持這個深觀的方法

便能滋養心中無懼的種子

於臨終時安詳快樂地離去

真空比丘尼的故事

讓我們將思緒

從兩千多年前的佛世

拉回到現代

有一位名叫真空的比丘尼

她的姐姐曾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兩年後引發併發症

痛苦不堪

當她走進病房時

看到姐姐神志不清

不停地痛苦翻滾呻吟

家裡人早已放棄希望

包括當醫生的女兒在內

都束手無策

真空比丘尼幫姐姐帶上耳機

播放僧尼唱誦的觀音聖號錄音帶

把聲音開到幾乎最高音量

五六分鐘之後

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

她的姐姐完全平靜下來

不再翻滾,也不再呻吟尖叫

一直平靜了五天之後

安詳地往生了

如何直面死亡

無論我們的態度

是逃避退卻,還是勇敢面對

死亡終究都會來臨

而且不會向我們提前發出預約

所以說,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課」

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速速修習

面對死亡哭泣、恐懼、哀求

都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唯有自己修持到無懼的程度

才有能力陪伴他人

或幫助自己面對臨終

就像舍利弗和真空比丘尼那樣

祥和鎮定、從容不迫

陪伴病重或臨終之人

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回憶起

人生中的美好時刻

若能進一步認識到

生命並不僅限於感官

不會因色身的毀滅而消逝

從未誕生,也永遠沒有死亡

便能徹底超越死亡這個魔障

這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而是佛陀親證並留下的言教

本文的文字素材來源於

一行禪師所著的《你可以不怕死》

想要了解生命及死亡的本質

可以選擇閱讀本書

也許能為您解開疑惑

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死亡其實並非無法超越

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上海愛上High 的精彩文章:

來生法師:佛法在世間3

TAG:趣上海愛上Hi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