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歐亞視域與古代中國:「中華」「邊地」與「域外」的交錯史

地點:西城區北三環中路29號院華龍大廈13層社科文獻出版社·藍廳

嘉賓:鍾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魏志江(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范恩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劍(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孫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馮立君(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本次學術工作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和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共同發起,以「歐亞視域與古代中國」為題,邀請邊疆民族領域的中青年學人共襄議題。今後每年都會圍繞邊疆、民族、中古史舉辦1-2次學術工作坊,廣求中青年學人參與。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勞動法宣傳——《勞動爭議法律適用解答與典型案例解析》讀者見面會

地點:東城區正義路10號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觀

主講人:金曦(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審判業務專家)

本次活動邀請《勞動爭議法律適用解答與典型案例解析》一書的作者金曦對圖書的內容進行介紹,對書中涉及的勞動爭議法律問題進行解答。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紀念青年作家林奕含逝世一周年

地點: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

嘉賓:止庵(作家)、戴濰娜(作家、詩人)、楊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4月27日,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作者林奕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我們邀請到了止庵、戴濰娜、楊早做客單向空間·愛琴海店,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重新回歸文本,以文學的視角來討論這部打動兩岸讀者的小說作品,以這樣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優秀而令人惋惜的青年作家——林奕含。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20世紀少數民族題材藝術實踐與現代中國建構

地點:朝陽區金蟬西路OCAT研究中心展廳二層

嘉賓:呂新雨(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院長)、吳洪亮(北京畫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

從上世紀30、40年代的西北、西南邊疆寫生,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油畫民族化運動,改革開放以來的鄉土寫實主義、「生命流」,1990年代的民族風情化潮流,直至今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宗教與疆域再次成為藝術實踐和行動的重要話語資源,這一過程不僅構成了一部藝術史,同時也是現代中國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值此展覽之際,我們特別邀請了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教授和北京畫院副院長、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他們將分別從美術和影像的角度,為我們勾勒一幅20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的藝術實踐與現代中國建構的話語圖譜。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詩歌與時代:第十九屆未名詩歌節講讀會

地點: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

嘉賓:唐曉渡(詩歌評論家)、西川(詩人)、西渡(詩人)、周瓚(詩人、作家)、朱朱(詩人)等

時空綿邈,經驗所囿,詩人所認知把握的「時代」,大多為自築的穹廬。穹廬之下,新詩的創作,關乎個人對現實的特殊想像,以及其在時代中的位置與姿態。以「詩歌與時代」為主題,在這次詩歌節上,我們盼望與會的詩人、批評家們,能夠深入歷史現實內在的肌理,從自身的創作歷程,或對新詩發展的研究之中,闡發他們對「好時代」與「壞時代」的理解,分享詩人、詩歌與時代關係的洞見。同時,也期待在那樣一個夜晚,嘉賓與觀眾們秉持著詩心,在言辭無法抵達之處,燭照出時代之於新詩的外在限度,從而觸及穹頂之外的新詩「真空」。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王國維與師友往來書信中的禮儀暨《彭林說禮(增補本)》新書發布會

地點:海淀區雙清路30號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主講人: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禮」到底是什麼?你真的懂「禮」嗎?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算一個知禮懂禮的人?4月29日,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將攜新書為讀者講述王國維與師友往來書信中的禮儀,讓我們從歷史中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禮」。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語詞與圖像

地點:海淀區中關村大街甲59號文化大廈20層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

嘉賓: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陳研(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高明(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黃小峰(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諸葛沂(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本期研討班上午的兩場發言,都聚焦於「書籍」這一傳統媒介,兩位發言人將分別討論東西方古籍中的圖文互動關係:包慧怡老師將從英國中世紀晚期的手抄本動物寓言集入手,陳研老師則著眼於明代末期的孤本西廂記版畫——德藏本《會真圖》。下午的研討班活動中,首先高明老師將歸納分析義大利著名美術史學家Longhi《弗朗切斯卡》一書中的術語,繼而討論美術史寫作的專業語言;隨後黃小峰老師會深入研究《骷髏幻戲圖》、《流民圖》兩幅名作中的題跋內容,探索古畫識讀的問題;最後諸葛沂老師將從藝術理論的高度,概述W.J.T.米切爾與法國美學家朗西埃兩人對於當代語圖關係的不同認知。通過這五場發言以及隨後的圓桌討論,本期研討班將嘗試著呈現並探討,在不同文化語境與歷史時期下,語詞和圖像間的關聯如何以豐富多樣的形態蘊藏於藝術作品之中,視覺機制與語言機制在內部張力的作用之下又如何達成統一與平衡。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一字不苟:字體誕生和應用的故事

地點:東城區五四北大街1號中國美術館文創中心三層

嘉賓:汪文(方正字型檔設計副總監)、劉漢旭(方正字型檔高級字體設計師)

隨著激光照排技術的出現,漢字印刷告別「鉛與火」,迎來了「光和電」。早期依賴於鉛字與字模,雖然經過技術的不斷演進,但造字與排版依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隨著「748工程」開展,北京大學王選老師研發的漢字精密照排系統,將文字數字化進行編輯,造字通過電腦便可以開展與實現。科技的進步,不但降低了造字的成本,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其中就包括了字體的誕生。本次講座,兩位嘉賓將圍繞字體的誕生與實際應用展開講解。

北京│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地點: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

嘉賓:汪榮祖(中國近代史學家)、夏明方(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皓(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著名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蕭公權的著作,本次沙龍,四位學者將圍繞本書中所考察的19世紀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展開,包括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措施和效果。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北京│他走了很遠的路,即將來到我們面前

地點:東城區龍潭東路9號角樓圖書館

主講人:馬宗武(電台主持人)

這些年,小馬哥哭過,迷惘過,也曾彷徨無助,但最終還是一點點支撐下來,離心裡的夢越來越近。如今,他的夢還在繼續,在北京,一筆筆書寫著自己的故事,每一步都艱難卻堅定無比。4月30日,讓我們跟隨小馬哥了解這本充滿光芒、寫給萬千年輕人的人生進階手冊,不訴苦,不炫耀,只是分享,分享給每一個在打拚路上奮鬥的你!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動物化後現代」及其不滿:御宅族的文化政治

地點:普陀區中山北路3663號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辦公樓201

主講人:王欽(美國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舉辦的莽原系列講座之「南腔北調」第二期,王欽將通過對於東浩紀《動物化後現代》的批判性考察,重新討論1990年代以降日本ACG文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背後蘊含的政治-歷史內容,並由此探討所謂「亞文化」所暗示的政治可能性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徵。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貿易打造的世界——從糖的甜蜜負擔說起

地點:浦東新區浦城路150號陸家嘴圖書館三樓綜合活動廳

嘉賓:吳莉葦(自由撰稿人、譯者)、維舟(書評人、專欄作家)

《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集結了彭慕蘭和史蒂文·托皮克兩位學者多年的學術成果。該書以小見大,將歷史、文化、商貿巧妙地融於一體,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出來且不乏顛覆以往傳統觀念的提問或論點。文景君相信只有讀懂過去,才能理解當下和未來。本周沙龍,我們邀請到本書譯者、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吳莉葦和著名書評人維舟,與大家聊一聊世界貿易的過去,探討我們這個由貿易打造的世界的現狀。

上海│思南經典誦讀會:莎士比亞作品專場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思南書局

嘉賓:談崢(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印海蓉(主持人)、王幸(主持人)等

每個周五的晚上,在思南書局3樓,我們將邀請各界名流和讀者一起向文學經典和文學大師致敬。本期誦讀會,談崢、包慧怡、印海蓉、王幸等幾位翻譯家、主播,將和讀者共同朗讀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一起度過一個文學之夜。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夏天的人格——《雙面人格的夏天》新書分享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孫未(作家)、王宏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梁捷(上海財經大學講師、書評人)、王秀雲(作家)

孫未,以冷峻的視角,批判的眼光寫著金錢幻境,時代焦慮下的中產階級,他們內心矛盾又破繭成長,他們畏懼變革又善於思考,在孫未筆下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符號。但她是多元的,作為都市中產寫作的代表人物,她也寫歐洲,寫心靈鏡像,寫未知世界與神秘的呼吸,寫逃離世俗的原始山林,寫充滿熱情與愛的人性凈土。而在朋友眼中,她又褪去作家冷靜犀利的光環,可愛得如同少女。朋友笑稱:你才是「雙面人格」的典型。今年4月,她為大家帶來全新長篇小說《雙面人格的夏天》,以全新的故事架構,為大家解讀或許每個人都擁有的「雙面人格」。

上海│24重人格的解離——深度解析《分裂》

地點:徐匯區嘉善路508弄尚街Loft1號樓903室

主講人:蔡凱仲(心理專家)

人格分裂是西方驚悚片非常喜歡用的心理題材,而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24重人格心理佳作《分裂》更是吸睛。一起常規的綁架案竟引出不同尋常的多重人格探究,而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童年陰影與心理成因更讓人深思。「孤獨中,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是對人格分裂者的最佳註解。4月29日,歡迎光臨美麗的無憂森林,聆聽心理電影分析第一人——蔡凱仲先生對這部電影的精彩解讀。

上海│「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的棄置生涯與解脫之道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區二樓報告廳

主講人:方笑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劉禹錫積极參与唐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遭到嚴酷的政治打擊,成為被貶的「八司馬」之一。但他非但沒有在23年的貶謫中消沉,反而樂觀奮發,從歷史和民俗中尋找詩歌題材,寫出了一首首傳誦千古的名作,被白居易譽為「詩豪」。「走出逆境——古代詩人的人生智慧專題」第二講,方笑一教授將繼續為大家講述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棄置生涯與解脫之道。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鄉音無改——上海話的前世今生

地點:黃浦區淮海中路775號無印良品3F

主講人:朱貞淼(上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

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出門在外,聽一句鄉音、見一位老鄉,都能勾起我們無盡的鄉愁。上海話,作為吳語的重要代表,承載著上海無數的城市記憶。Open MUJI邀請到致力於上海方言傳承保護的朱貞淼老師,圍繞上海話的方方面面,企划了「鄉音無改」系列講座。此為第一講,聽朱老師用上海話和大家聊聊上海話的前世今生。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萬物有靈,我心豐美——普利策獎獲獎詩人瑪麗·奧利弗詩作分享會

地點:黃浦區陝西南路235號明復圖書館

嘉賓:胡桑(詩人、譯者)、程匯涓(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瑪麗·奧利弗是美國最高文學獎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雙料獲獎詩人,她被《紐約時報》視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詩人」,卻遠離喧囂,避世畏名。她深居山林,與蟋蟀、熊為伴,和飛燕草、鳶尾相鄰。她永遠保持好奇,潛心詩藝,讚美萬物,在紛亂煩雜的時代中,堅持一種孤獨而專註的生活。本次活動,我們將邀請兩位嘉賓一起分享瑪麗·奧利弗的詩歌,現場他們將分別用中文和英文領讀、朗誦奧利弗詩歌作品並與現場觀眾自由交流分享。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感知重啟——疾病是個藝術問題

地點:浦東新區祖沖之路2277弄1號昊美術館三層·圖書館

嘉賓:吳超(藝術家)、時靜潔(音樂治療師)

植物人喚醒,其實重點是對「意識」的工作。既然是「意識」,光靠物理治療是不夠的,還有很大一塊精神和心理的部分,還很少有人去觸及。「作為一個做視聽藝術作品的藝術家,我也許可以做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去聯合心理學、哲學、宗教等這些人文學科,對人的情感和記憶做出治療方案,彌補純醫學的缺陷。」本次講座,藝術家吳超將為我們重啟感知,讓我們明白疾病原來是藝術問題。

上海│我們請了幾位另類藝術家,想和你們聊聊這個世界

地點:黃浦區茂名南路57號蘭心大戲院

嘉賓:陶冶(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編舞)、陳少琪(填詞人)、張軍(崑曲藝術家)

當藝術家談論獨立與跨界,他們在談論什麼?本次活動我們將邀請活躍在世界各地的幾位殿堂級藝術家,跨越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多重人文領域,帶領大家回歸當今社會生活的核心。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理查德·佩尼亞:短片大師班

地點:虹口區曲陽路574號3樓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數字放映廳

主講人:理查德·佩尼亞(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教授)

五一小長假期間,有一位來自美國紐約的電影策展大咖空降上海,他就是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教授、曾擔任過紐約林肯中心節目總監、負責過紐約電影節等影展工作的理查德·佩尼亞,其紮實的影史功底和犀利的評論風格曾讓很多人受益。佩尼亞教授會在4月30日下午,於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舉辦一場電影講座,與上海觀眾分享電影策展和電影短片等方面的話題。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桃花源里的精神世界:比爾·波特對話邊壩仁波切

時間:5月1日(周二)14:00-16:00

地點:閔行區申長路688號虹橋天地購物中心2F言幾又書店

嘉賓:比爾·波特(漢學家)、邊壩仁波切(邊壩活佛轉世靈童)

這個五一假期,來一次精神洗禮——比爾·波特攜帶新作《一念桃花源》來華,首次對話邊壩仁波切,暢聊詩歌與寫作,修行與生活。這兩位嘉賓,一老一少,一西一中,但同時,他們都熱愛文學和寫作,熟悉彼此的母語;他們都是修行者,曾經歷晨鐘暮鼓的寺院生活,深受佛學思想的影響。在「商業至上」和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用何立身、立命?我們的精神該往何處去?或許本次對話會給大家一些啟示。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上海│《莊子》中的道德相對論

時間:5月2日(周三)18:30-20:30

地點:閔行區東川路800號上海交通大學東下院108學憩苑

主講人:黃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古今中西激蕩的全球-地域化時代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應該如何相處?傳統儒家倫理為全世界的文明提供了這樣的倫理資源——我們不僅要關心自我外在的利益,而且也要關心自我的內在美德,即「為己之學」。此外,儒家倫理也關心他人的福樂康寧,使他人具有仁義禮智,即「為人之學」,即為己和為人的合二為一。黃勇教授就此提出「道德銅律」的倫理原則。那麼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如何闡述道德與倫理的?5月2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黃勇將為我們深入解答。

廣州│馬來西亞華裔作家:寫出自己的遠方

地點:越秀區廣州大道中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館2樓廣州文藝市民空間

主講人:朵拉(作家、畫家)

關於祖國和祖籍國,朵拉認為,馬來西亞是祖國,中國是祖籍國,這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和現實,只有接受。但是她對於祖籍國文化的熱愛,已經深深融在血液里。年輕的時候她覺得祖籍國的距離很遠,以為自己永遠無法踏上中國的土地,卻因為堅持中文寫作,最終寫出自己夢想的遠方。本次活動,朵拉應黃埔書院邀請蒞臨聞道讀書會,她將以《寫出自己的遠方——朵拉文情畫意》為題,分享心得。

廣州│《天外來客:隕石的故事》新書分享會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35號方所

嘉賓:朱文暉(鳳凰衛視財經和時事評論員)、張寶林(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何有中(廣東何有中傳統金針針灸研究所所長)

朱文暉最初喜歡隕石,完全是受其顏值的吸引,等他親眼目睹若干個隕石助人恢復健康的故事和親身試用之後,他開始深信,這奇特的美石,不僅擁有迷人的外表,更有強大的內在能量,能夠為人們帶來神賜的康健。不僅物以稀為貴,隕石還承載著許多人類尚未明了的信息,是值得探索以增加智慧的謎團。4月28日晚,香港鳳凰衛視財經和時事評論員、《天外來客:隕石的故事》一書的作者朱文暉攜手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張寶林、廣東何有中傳統金針針灸研究所所長何有中做客方所廣州店,一起聊聊隕石的故事。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廣州│以一切「無法之法」做袖珍——西樹新書分享會

地點:番禺區漢溪大道290號保利大都匯A2三樂文創書屋三樓

主講人:西樹(藝術家)

西樹是一位袖珍創作藝術家,從事袖珍藝術創作十年,他手下的「袖珍世界」就總是把人帶回記憶深處。西樹的作品曾在大阪、台北、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2017年中央台播出個人專題紀錄片《細刻神工》,同年為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展創作新作《但願人長久》,最新出版《小小小生活》。4月29號,三樂文創聯合中信出版集團,帶來西樹的新書分享會,一起走近他的「小」生活。

廣州│從中國到美國再回歸:一個家庭的移民,外交,和三代人的重聚

時間:5月3日(周四)19:00-21:00

地點:天河區珠江新城華就路43號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從上海到香港,再從舊金山到廣州,這是一個家庭跨越三代人和兩大洲的故事。本次講座,通過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一位外交官對他父親深入的個人訪談,您將了解到在美國移民家庭長大的經歷。

武漢│不僅僅是孤獨,文澤爾談卡森·麥卡勒斯

地點:江漢區漢口中山大道896號江漢路書城

主講人:文澤爾(作家、譯者)

4月29日下午,身兼作家、譯者、私人圖書館館長等多重身份的文澤爾先生,將以熱門電影《三塊廣告牌》和愛德華·霍普代表畫作《夜遊者》為視覺範例,梳理麥卡勒斯作品在美國南方文學譜系中的源起與興衰,解剖《心是孤獨的獵手》和《傷心咖啡館之歌》對美國文藝界帶來的種種深遠影響,以全新的解讀方式,使新老讀者們對麥卡勒斯其人其作收穫更為全面、豐富的認識。

西安│探秘村上森林之《刺殺騎士團長》西西弗書店讀書分享會

地點:新城區長樂西路166號益田假日世界L4西西弗書店

嘉賓:時渝軒(西安交通大學講師)、沈麗芳(西安交通大學講師)

村上迷們苦苦等了七年,村上春樹帶著他的《刺殺騎士團長》來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部長篇巨著里涉及了村上從來沒有寫過的家庭生活,還有內心的自省、歷史中的暴行和罪惡。4月28日,歡迎各位讀者與兩位嘉賓一起探尋《刺殺騎士團長》的改變。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南京│記憶的河在流淌——《半夏河》新書發布會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申賦漁(作家)、朱贏椿(書籍設計師)、成紅雨(古琴演奏家)、馬艷(話劇演員)、王軍(話劇演員)、格雷斯(配音員)

《半夏河》是申賦漁繼《匠人》後創作的又一部關於傳統鄉村記憶的散文集,作為「個人史三部曲」的終篇,申賦漁以「少年大魚兒」的視角,講述申村的人文掌故、鄉鄰之情和漸漸消失的鄉風鄉俗。4月28日,申賦漁和他的好朋友們將在南京先鋒書店,為我們講述《半夏河》的故事。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南京│翻譯的想像力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鄧嘉宛(譯者)、范曄(譯者、北京大學西葡語系講師)、但漢松(南京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戴大洪(譯者)、馮璇(譯者)、馬千(齊齊哈爾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李曉江(北京大學哲學博士)、黎英亮(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黃中憲(譯者)

當看到一本好書,翻譯卻糟糕透頂,你是否會惱羞成怒?每一個讀書的人都有過這般經歷。好的翻譯不會讓爛書變好,但真的會讓好書增色。所以,你有沒有因為翻譯愛上一本書?如果有,那麼接下來的這個故事,你要聽好了。這是一個關於翻譯的故事,但由於一言難盡,很難只花兩個小時,只讓一位翻譯去講述。於是,我們請到了九位知名翻譯,計劃用兩個周末去細細講述那些你愛的翻譯、你愛的書。他們要告訴你,你的愛,是他們翻譯的動力!

一周文化講座│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

南京│我想重新敘述一次——店員詩人孫清新書《跬步造句》分享會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孫清(書店店員、詩人)、於奎潮(詩人、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陳衛新(詩人、室內建築師)、老克(作家)、何同彬(批評家)

孫清,人稱「教授」,現為先鋒書店五台山店書區店員。三年漂泊,八年與書相伴,始終如一,而詩歌,他說,那是他的一種本能。於是,從2017年的11月28日起,為了孫清的詩集能夠出版,我們發起了為期一個月的眾籌。在一個月後,我們本來忐忑的心情卻轉換為了感動,我們深感詩歌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也是對我們這樣重視詩歌書店的鼓勵,更是給店員的心上點亮了一盞燈。4月30日晚,我們將舉辦店員詩人孫清詩集眾籌回饋分享會,特邀您來五台山總店,和眾位嘉賓一起談詩歌,也和「教授」孫清一起聊聊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