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中國第一個集權帝國在公元前221年,秦王26年時建立,那一年秦王嬴政39歲,意氣風發,睥睨天下。歷史走筆至此,我們可以改口稱呼他為始皇帝了。這一稱號是他首創,因為字面上具備無法超越的終級意義而讓後繼者沿用下來。

他創立的帝國模式在接下來的兩千年里一直被採用,他的爭議性也接踵而至,人們抱怨他的手法過於粗暴,卻又不得不延續他的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繼承者。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秦始皇畫像

他的歷史面目在一百年後的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更接近於一個嚴肅勤奮,而略帶神經質的人。他給自己規定每天要閱覽的奏章,以重量計算,不到一百二十斤就不休息。他性格冷峭,可以虐殺數字驚人的戰俘,但在四處豎立的碑文中,又絕不掩飾要天下太平,永絕兵革的決心。他精力旺盛,不拘一格,甚至半夜微服出現在首都的小巷裡,似乎安靜地待在宮殿里是件無法忍受的事情。

終於,他死在路上。

可是只要跟後繼的漢王朝比較就可以看出,他並非一個毫無公心的獨裁者。他有二十幾個王子,至少十個公主,但在天下初封的時候,沒有一個被他委任去地方掌握權勢,他每設一郡必立守、尉、監,出任這些職位的人沒有一個是因為血緣而被提名的,他的「子弟為匹夫」的用人政策不僅在當時驚世駭俗,就算在他身後,也沒有一個帝王可以完全做到。

秦帝國建國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不過是把秦律向全國推廣,這是一種極力抹殺各國差異性的做法,毫無疑問會引發各國,特別是貴族的極大反感,而秦始皇顯然不會在乎這些反對的聲音,他馬不停蹄地北擊匈奴,南平南越,從開發馳道到修建長城,甚至建造秦始皇陵墓,這些浩大的工程無一不需要全國性的總動員,造成了大戰之後民力的枯竭,12年後,他的雄心和慾望終於超過了帝國所能承擔的極限,不滿的情緒也由貴族直透民間,似乎為了證明這一點,歷史安排第一個舉起反旗的人是一個普通的農民。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兵馬俑中的銅馬

我們要說的焚書就發生在秦始皇建國8年後,也就是陳勝吳廣起義4年前。

在秦始皇規劃天下的藍圖中,意識形態顯然並不是其中之一,對一個新生的大帝國來說,要草創的東西太多,顧不上意識形態。

但建國不多久,紛亂的百家思潮就因為擠在同一個屋檐下而矛盾畢現,他們之間的針鋒相對終於導致了一個不合時宜的提議,使這位頗具雄心的帝王不得不格外留心起來。

秦王34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8年,在一個類似慶功宴的場合上,博士齊人淳于越對始皇帝的政治規劃含蓄地進行了批評,他認為拋棄自古以來的宗法分封制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應該分封皇室,但為什麼要遵循這個傳統,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含糊不清地重申: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始皇帝聽了他的話,讓他的丞相李斯跟大臣們討論一下。

秦國的立國精神是「法家」,法家的中心思想就是「滅先王之法」,李斯作為法家的代表,最不耐煩聽到的就是「師古」二字,於是他以一種激動的腔調大聲建議: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始皇帝聽了只說了一個字: 可。

這就是挾書律,也是焚書的由來。

燒的什麼書一目了然,有三樣,分別是「詩書」、「史記」和「百家言」。

首先是詩書。「詩書」,是指兩本書,詩為《詩經》,書為《尚書》,前者以韻文的方式記載了一些西周的歷史,後者是語錄體的政治思想錄,記錄了周公,以及其同時代政治家的話。

在孔子之前,這兩本書幾乎是王官學術的重心所在,法家要「滅先王之法」,所謂的先王之法,落到實處,就是這兩本書。

這兩本書進入民間是從孔子開始的,春秋時代是中國思想解放的源頭,而孔子是這場解放運動的分水嶺。

在孔子之前,文化是貴族才能夠參與的事,類似祭祀,有嚴格的範圍和規矩。西周的學術都統一在國家,由國家派遣的官員把關,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貴族可以參與,庶人無權接觸。文字、歷史、章典,都不通行天下,民間可說是無學術。這是文化萌芽階段的一個特徵,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雖初具規模但範圍狹小。後人稱這時的學術為「王官之學」。

而民間的啟蒙是從孔子開始的,具體的風氣也許形成在孔子之前,但孔子的「有教無類」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證據。

在孔子臨死的時候,他似乎還在為自己把學術引入民間而感到不安,於是留下了「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這樣左右為難的感嘆。可以想見,即使在從事了一輩子啟蒙工作之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依然讓他看起來有些像個冒大不韙的普羅米修斯。

學術的門檻從此打開,私學的開辦導致民間學術的興盛,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對天下事的關心終於不再僅僅只限於貴族。

當時間進入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這些各式各樣的思考就具備了它的現實意義,甚至在急切盼望強大的諸侯國里得到實際運用,這於是又反過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上下的彼此加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氣象,一連串足以讓中國人自豪千年的思潮一個接一個地誕生、成熟。

可以說,如果沒有孔子,也許就不會有百家爭鳴。

孔子不是一個儒者,但是儒者接了孔子的衣缽,成了王官之學的主要傳人,《尚書》中樸素的人本主義和天命理論被儒者拿過來,發揚成關係得失天下的仁政思想,並在此基礎上要求君主對民眾懷有溫情,還為君主設立了一個虛擬的監督者——天。

年輕的法家自然不喜歡這一套,他們極度推崇獨裁,認為君主是他們理論中唯一、也是最後一名仲裁者,他們也從來不認為戰爭的勝敗取決於道德的高下。

他們誕生於戰國,因為適逢亂世,所以缺乏春秋時代才有的沉穩大氣,他們偏狹冷峭,務實際而尚功利,崇尚集權統治。能夠在混亂中建立秩序,產生巨大的運作效率,但也同時具備毀滅一切的氣概,缺乏可持續意義上的長治久安。

法家首先是個懷疑論者,他對傳統的思想體系抱有很大的悲觀和不信任,他不認為任何曾經存在過的社會理論可以解決今天的問題,於是他們開始動手打造一個新的社會理論。在打造新的之前,他們自然要先破壞那箇舊的。

這就是法家與王官之學的衝突,體現為「當下」與「傳統」的直接對峙。

於是一旦掌握了公權力之後,法家要燒《詩經》和《尚書》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除了燒書,沒有任何其他跡象表明李斯要跟儒者過不去,雖然他燒了《詩》、《書》之後,儒者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但儒者仍然以一個龐大的數字存在著,作為學術的中堅力量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在漢代大放異彩。

在挾書律中,李斯羅列了很多罪狀,但最重的罪有兩條,分別是「以古非今者族」和「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一個滅族,一個棄市。

這兩項罪的共同點是「以古非今」,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它來進行的,「偶語詩書」也許沒有什麼,但一聯想到《詩》、《書》是所有「托古立言」者無法迴避的話題,就明白隨便說說這兩本書有多麼大的嫌疑了。

除了上述兩大罪證之外,藏書超過三十天的罪過就要輕得多,所受懲罰也僅僅為「黥為城旦」,這是一個為期四年的戍邊刑,相比一個誅殺全族,一個殺身棄市,可說是很溫存的了。

除了《詩》、《書》之外,另一樣給扔進大火的還有各國的「史記(春秋)」,如李斯所言——「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這與法家的「滅先王之法」無關,完全是戰國時代秦國霸道的外交政策所致。

在秦以兼并為唯一目標的戰爭中,沒有一個交戰國對他存有好感,這種厭惡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戰國後期的一種普遍風氣,並影響到各國史官。他們提起秦國毫不客氣,極盡鄙夷譴責之能事,這促使李斯下決心要燒掉它們。

燒史書這一舉動沒有引起太大怨言,這多少跟不傷及儒者有關。但卻給後代作史的人留下很大遺憾,太史公在搜集資料寫《史記》時,不得不發出惋惜的聲音:

秦既得意,燒天下書,諸侯史記甚尤,為其所剌譏也。詩書多復見,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於周室以故滅,惜哉!

除了《詩》、《書》和各國官史,百家言也在被燒的行列中,但如果細辨,會發現百家言與前者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同。首先它不在被禁止談論的範圍內;其次,對私藏百家言的懲罰也相對輕得多;再其次,燒的範圍也僅僅局限在「非博士官所職」。「博士官」是官方設立的學者,將百家言只保留於他們手中,有很明顯的學術國有化的意圖。

雖然很大一部分人至今仍然籠統地認為,秦始皇焚書是要滅絕百家思想,但這不符合歷史原貌,也經不起邏輯上的推敲。活動的發起者李斯是法家弟子,無法想像他會把自家學派的言論就此焚滅。

阿城曾經在《閑話閑說》里提到這段,他說:秦始皇不燒世俗實用的書,例如醫藥書、種樹的書,秦始皇燒思想。

這話前半句沒錯,後半句呢?只說對了一半。

秦始皇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燒盡天下圖書,更不是「愚民」那麼簡單——布衣天子的可能性要等到劉邦才來創造,在秦始皇的眼中,也是春秋以來的普遍看法,貴族才是權力最有可能的威脅者,黔首是如此無力,以至於還看不到需要愚蠢化他們的必要。

普遍的說法是,李斯燒書,是為了恢復西周的學術制度,讓政府重新壟斷學術。

學術民間化起始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很大程度上滋養了戰國游士的狂放豪邁之風。在始皇帝建國8年後依然有淳于越這樣的人對帝王的思想路線指手劃腳,可以想見這種囂張作風多麼令李斯不安。焚書除了對意識形態做出粗略規範之外,也是對這種戰國餘韻的收束警醒。除此之外,焚書並沒有滅絕思想的企圖。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焚書坑儒

但焚書無疑是傷害了所有讀書人,以至於口誅筆伐在接下來的兩千年里一直沒有停止過。中國讀書人的一連串指責讓焚書更加具備象徵意義,成為思想禁錮的代名詞。

也許親手點起這場大火的秦始皇和李斯並不這麼看,「詩書」在他們眼裡跟各國的文字沒有什麼不同,和去掉的各國度量衡沒有什麼不同,和收起來的天下兵器沒有什麼不同。天下太平,萬法歸一,這是中國第一個對意識形態有自覺性規劃的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挾書律的執行期比我們想像的要長久,一直存在了22年,到了漢孝惠帝四年才被廢除。也就是說,焚書的行為,在法律意義上,一直持續到西漢。

秦瞳|焚書坑儒,秦始皇燒了哪些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