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很多有文化的人,往往會爆出「醜聞」,令人大跌眼鏡?

為何很多有文化的人,往往會爆出「醜聞」,令人大跌眼鏡?

(圖)王陽明

我們一直在潛意識裡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有文化的人道德一定非常高。但現實生活卻一次又一次證明了我們的這種看法是多麼的荒謬,近年來網路上頻頻爆出某某學者的醜聞,每一次都令人大跌眼鏡,挑戰著我們的倫理底線、文明底線。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按理來說,讀書是為了明理,怎麼文化越高反而越做出這種「不可思議」的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求助於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王陽明所處的時代是明代最為黑暗的時代。由於江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功利主義的思潮甚囂塵上,人們的生活變得極為腐化,這從《金瓶梅》里所塑造的西門慶就可窺見一斑。明代實行特務政治,加之宦官專權,知識分子動輒就被施以梃杖的刑罰(推出午門脫光褲子打板子,就連小學生都有羞恥感,何況士大夫?)。文化上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後來逐漸變得僵化,成為士人們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至於說什麼「存天理,滅人慾」,知識分子們只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而已。如果這些文字太過抽象,那麼看看《當明王朝1566》就明白了。在這部電視劇里,你會明白做一個好人有多麼的難,但總還是有那麼一部分人堅持信念,渴望再造乾坤,能夠撥雲見日。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回到王陽明。陽明正是有見於此,人人嘴上都說著「仁義道德」,但都不幹人事,他非常困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後來因為得罪宦官劉謹,被貶到了貴州的龍場驛,所謂「居夷困處,動心忍性」,經歷了百死千難,「一摑一掌血,一棒一條痕」的真修實學後,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知行合一」。什麼是知行合一呢?我們常常在講,卻沒幾個人講清楚,所謂「知行合一」是從本體上說的,知行相當於一個活動的兩面,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截然分開。「真知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也就是說一個行為必須要有兩個要素構成:一是理性對行為的指導作用,一是在理性指導下的現實活動。任何的現實活動,都是理性與行為的合一。這下我們似乎明白了,理性的指導作用屬於「知」,現實行動屬於「行」,這樣才是「知行合一」。順便補充一句,「知行合一」主要是指道德活動,不可以泛化。

看起來,王陽明似乎只講道德,而不講知識。不僅是王陽明,在外國人看來,整個中國哲學沒有純粹的知識論,有的只是倫理學。難道我們的哲學真就這麼差嗎?王陽明就不懂得光講道德,不懂知識是不能從事具體的生產活動的嗎?其實陽明關於道德與知識的問題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他認為道德不能歸屬於知識,為什麼呢?道德是意志的活動,知識是理智的活動,道德的增進在於意志的培養,而知識的提高則在於理智思維的進步和經驗的積累。相比於後者,道德的提高更困難,因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潛意識裡盤踞著許多邪惡的東西,人們每做出一個決定時,總是有不同的念頭在那裡搏鬥。知識能力的大小,決定不了道德水平的高低。他的前輩陸九淵說的更直接,「我不識一字,亦可堂堂正正做一個人」。

王陽明強調道德,但並不輕視知識。他的本意是以道德為統領,知識為輔翼,一個道德感強的人,肯定會驅使自己去完善自己的知識,而一個知識能力高的人則並不見得。道德理性具有極大的能動性,它會主動地實現價值目標並且會主動地創造實現這種目標的手段和能力;而知識理性則是被動的,它只有逐漸地積累知識的功能。只有在道德理性的驅使下,知識理性的運用才有正面意義,這樣產生的知識才能為增進道德進一步服務。如果沒有道德理性的統領,純粹運用知識理性,就不一定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學化學的博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製造毒品,而他自己完全沒有罪惡感,這不就是道德理性的缺乏嗎?

請記住,道德是屬於意志的活動,知識是屬於理智的活動。前者是道德理性的作用,後者是知識理性的作用。一個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道德,相反,一個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有知識。但他的道德理性是能動的,即便知識不完善,道德理性也會迫使他去提升知識能力。道德的提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時候反而會倒退;而知識則不一樣,只要是有正常心智的人,每天積累一點,都是會進步的。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下你就明白中國哲學為什麼那麼重視道德了,甚至有時候道德和知識是不分的,因為只有能夠為提升道德服務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作者:東園公,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美女這種好東西,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歷史上出身低微的7個開國皇帝:朱元璋屈居第二,第一居然是他!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