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到這幾點,能躲開校園欺凌的「魔法攻擊」

做到這幾點,能躲開校園欺凌的「魔法攻擊」

家長優課堂

每天五分鐘,教子更輕鬆!

文|嵇振頡

01

4月23日,廣西北海一所中學校長宣稱,該校初中女生陳琪琪(化名)系跳樓自殺。3個月前的1月18日,陳琪琪從綜合教學樓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三好學生、學習成績年級第一、學校合唱指揮、英語能力出眾……也許,陳琪琪就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就是這個「別人家的孩子」,轉學不到五個月,就因為備受同學凌辱,草草結束年輕生命。

陳琪琪跳樓墜亡後,身上的筆跡、所留遺書、夾在作業本的字條以及課本上留下的隻言片語,都把死因指向了校園欺凌。

她的遺物中出現同學寫的小紙條,比如一張紙條上寫著:「下課後,六樓等你,不見不散」。還有在課本上,她寫滿自己遭到校園欺凌的訴說。

陳琪琪給父母、姐姐、同學等人留了5封遺書。給父母的遺書中,她說自己很早就死過一次,這次只是再死一次,遺書的最後,是一句讓人痛心的話:「爸媽,對不起,我不孝。」

校園,早就不是以前想像的一方凈土——只有歡聲笑語,只有純真無邪,只有那份後會無期的同學情誼。這裡,同樣會有恃強凌弱,同樣會有被欺辱的傷心淚水。

這些被人欺負的孩子,只能壓抑內心痛苦。也許想過去尋找傾訴對象,比如朋友、父母,但是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這種傾訴是不徹底的,讓心靈中的陰雲越積越厚。

新聞中的陳琪琪,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死在校園欺凌的「鐵蹄」下。

02

就在出事的這天中午,陳琪琪的姐姐還接到妹妹打來的電話。陳琪琪說自己的手機壞了,用的是學校的公用電話,暑假她想去廣東做志願者,所以和姐姐說想買褲子和鞋。

姐姐在電話里反覆叮囑妹妹要和母親說修手機的事,「懂事」的陳琪琪,居然還讓姐姐別擔心。當時她極其鎮定,聽不出什麼異常表現。

難道陳琪琪只是一時衝動自殺?絕不是這樣,這個想法在她心中埋藏、醞釀了很久。只是在赴死前一刻,她不想讓親人傷心。

太懂事了,懂事得讓人傷心。

對自殺等自殘類行為背後的情緒,心理學上有一種專業性表述,叫做「轉向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在這種防禦機製作用下,當事人無法將憤怒讓別人體會到,只好將這種負面情緒發泄在自己身上。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把攻擊性轉向自身,讓自己來承受別人犯下的錯誤。

這種防禦機制,多半發生在弱者身上。他們無力掙脫傷害,無力讓作惡者付出代價,只好以毀滅自己的方式,傳遞著對外界的怨恨。

自殺,就是這種自我攻擊極端的表現形式。

03

也許陳琪琪的父母,應該早一點發現女兒的異樣。被欺凌的孩子,不可能在外表上沒有細微的變化。正如一個人生病,早發現總比晚發現要好。

太多父母,忙於掙錢,以為給孩子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就算盡到做父母的責任。而子女的精神世界,往往被他們忽略。也許陳琪琪的父母,也是如此。

應該多留一些時間和孩子交流,也只有在交流過程中,才能發現孩子情緒上的點滴變化。而這些變化背後,也許藏著深層次原因。

比如被別人欺凌。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在我成長過程中付出太多心力。尤其在初中時,我總是被同班一個搗蛋鬼摸頭。只要出現在他面前,他的那雙髒兮兮的手就會立刻橫在我的頭頂。

長輩摸晚輩的頭,是一種關愛的表現。而被一個同齡人摸頭,感覺總是不怎麼好。我生性比較膽小,沒有做出反抗。

結果這傢伙越來越猖狂。他不光摸頭,還擺出一副勝利者的姿勢,讓我做這做那,好像我就是他隨意驅使的奴僕。

這種狀況持續一段時間,我的情緒開始低落。

每天晚上散步,都是我和父母交流的時間。就在散步過程中,他們發現我情緒上的異常。

好在父母發現得早,我沒有淪落到張琪琪那樣慘烈的境地。

04

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接下來,父母逐步幫我走出被人欺負後的情緒陰霾。

首先,主動向老師求助。

和公司管理者類似,老師就是學校里的權威。班上的學生很多,老師忙於授課,很多時候可能不知情。如果能讓老師出手干預,及時制止某些不當的行為,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限度。

其次,要及時表達出憤怒,不讓欺凌者得寸進尺。

很多校園欺凌事件中,當事人只是選擇隱忍,以為忍耐就會讓作惡者收手。

這個想法太天真了,那些欺負同齡人的孩子,大多數成長在有問題的家庭中,人格上存在缺陷。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滋生出扭曲的心理。他們從欺凌中獲取人生的樂趣,忍耐只會讓他們步步緊逼。

一開始只是言語上的挑逗,到後來就會發展到行為上的傷害。就比如上文中的陳琪琪,最初只是被某些同學話語上奚落,到最後發展到身上傷痕纍纍。

過分忍讓,尤其對於這種欺凌者,到頭來只會害了自己。

及時表達出憤怒,讓對方明白你不容侵犯的底線,讓他意識到行為的後果,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辦法。

再次,進行心理上的疏導。

欺凌帶來的心理傷害,遠比欺凌本身要嚴重。這些傷害不像生理上的傷口,比較直觀、顯性,很容易被忽視。

那段時間裡,父母和我每天都會聊天。他們會對我說,你今後會遇到各種各樣人,有好人,有壞人,有愛你的人,有傷害你的人。遇到壞人、傷害你的人,不要悲觀、沮喪。要相信,總有人站在你身邊,比如我和你媽媽。

人就是這樣,在絕望時發現身邊還有個人在意你,這種無力感就會減輕不少。

周末還會出去郊遊,在自然中放鬆身心。除此之外,他們在學業上不再施加過重的壓力,讓我平穩度過那段心裡敏感期。

最後,父母在培養孩子情商方面多花些力氣。

校園欺凌往往針對兩類人群:一是過分優秀的人,這類人容易被人妒嫉,也有的看不起人,說話會傷人;另一類是性格孤僻的人,不會和其他人交流,被他人視作另類。

如果是成就優秀的孩子,也要對身邊的小夥伴比較友善,讓大家覺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學霸。如果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說話,也盡量要融入這個集體,多和別人交流,不要讓自己成為被邊緣化的人。總而言之,在同學中建立較好的人緣,在遇到欺凌時也能得到幫助和照應。

校園欺凌,似乎是一顆很難根治的毒瘤。家長能做的,就是強化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童年的天空中,不被欺凌的陰霾所遮蔽。

- END -

作者簡介:嵇振頡,80後文科男,已常規簽約出版6本圖書,其中長篇小說《萬千人海里,幸好遇見你》、情感短篇故事集《人生里有你,才不負少女一場》正在網上熱賣。長篇小說《迷局》電子版,已在掌閱文學平台上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長優課堂 的精彩文章:

它才是孩子幸福快樂的源泉
別讓你的寵溺,吞噬孩子那顆健康的心靈

TAG:家長優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