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福強:拿命來!誰在喊出這句話?

王福強:拿命來!誰在喊出這句話?

1

大早晨一醒來,就看到一條關於孩子自殺的新聞,原本陽光晴好的一天,瞬間便被蒙上了陰影。

為什麼這樣的悲劇屢屢發生?

在「百度」中搜索「學生自殺」,出現的條目竟然高達「8400000」條。

我的耳邊莫名地響起一個聲音:

「拿命來!」

究竟是誰,不斷地發出這樣一個聲音?

2

跟一個母親聊起她的孩子,她說自己女兒數學可以考第一,但語文成績不太好。我提醒她多給孩子提供經典閱讀的機會,想方設法保護孩子閱讀的興趣。她表示自己一直這麼做的,但也非常苦惱。因為,貌似這樣並不能提高孩子的語文能力。我告訴她,你說的不是語文能力,只是語文「分數」,二者並不等同,成績並不完全代表語文能力,孩子的不斷積澱遲早會帶來質變,要能夠平靜一點地看待孩子的成績。況且,孩子成績並不差,只是沒有那麼突出罷了,作為家長,心態要平和。但她最後一句話,讓我一時語塞:

老師天天在逼我想辦法提高孩子成績,讓我想平和都平和不了!

隨後,打出一個無奈的笑臉。

這個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多麼負責的老師,但也隱藏著一份莫名的焦慮。這種焦慮經過不斷傳遞,信號不斷放大、變形,等放到學生頭上,弄得不好,可能就成了要命的情緒。

曾經從電視上看到過一個訪談節目,自殺孩子的母親帶著很大的勇氣到了節目現場,分享自己孩子的慘痛故事,在她的描述中,她是「懵」的,事情已經過去很久,她仍然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女兒完全是「突然離去」,沒有任何前兆,沒有導火索,沒人能猜透這是為什麼。

但在她的描述中,其實已經暴露了原因:她對孩子的要求是進入班級前十名。在她認為,這是個並不高的要求。但有一筆賬算起來非常容易。一個班有五十人,前十名也就是前20%。為什麼取得這個成績這麼理所當然呢?一個正常孩子,成績位居後80%的概率明顯更高。

家長在孩子前途壓力下的焦慮,老師在「成績指標」壓力小的焦慮,最終都會傳導給孩子,變成孩子無盡無休的作業,變成不斷加碼的課外輔導,變成期望,變成指責,變成失落,讓孩子沒有了喘息的機會,使其不堪其重。

這時候,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

我在公眾號文章《爸爸媽媽,請給孩子留下你的「好」》中曾說到了一個觀點:

成績好固然令人欣喜,但真要是成績不理想時,也不要讓孩子勉為其難。這樣的心胸和態度,能夠影響到孩子在面臨生活的種種態勢時,都能樂觀自信地去面對。

這樣的觀點也遭到了個別人的批判,一個公眾號讀者留言:別總說這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大道理誰都懂,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沒有好成績,將來在社會上怎麼混?怎麼出人頭地?連飯都吃不上,還說什麼自信樂觀?

看到這個觀點,我唯有苦笑,好吧,既然「站著說話不腰疼」,那我就坐著說,這樣不腰疼也就情有可原了。

如果按照以上邏輯,不能考到前十名,就吃不上飯了,那麼,豈不是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將來長大後會餓了肚子?這樣的邏輯是不是非常可笑?在「出人頭地」的言論背後,其實是家長的功利思想,是虛榮心。看似是為了孩子,但很大程度上是把孩子當做了光祖耀祖的工具,而非真正為這樣一顆鮮活的生命著想。這些都很容易為悲劇埋下禍根:把孩子一時的成績看得過重,苛責孩子,諷刺挖苦,以成敗論英雄,論獎懲,極容易在孩子受傷的時候,成為那個在傷口上撒鹽的人。

4

每當悲劇發生,我們都會討論孩子的耐挫能力差,孩子的生命觀不正確,孩子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這些可能都有道理。但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是什麼?不值得我們警醒嗎?

上面這張圖,就是教育給我們孩子的生活。

他們除了刷題,就是在考試;不是走在刷題的路上,就是在奔赴考場的路上。

生活的單調、枯燥,與生命的鮮活和豐富形成強烈的反差。

我為什麼活著?

找不到答案。我為考大學而活嗎?我為「雙一流」而活嗎?這樣的疑問往往導致人「存在的虛無感」,心靈空虛,自我茫然,認為沒有事情是有價值的。心靈上的厭倦和虛無,是一個人輕生的根本原因。

但我們做了什麼?我們除了要分數,除了將學生的人生窄化為「讀好中學」、「讀好大學」、「找好工作」、「嫁好老公」、「開好車買好房」之外,我們還做了什麼?

當我們將「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幹掉千人」堂而皇之地作為學校文化來炫耀,我們就不可避免地由「教育者」淪落到了「幫凶」的位置。

因為,孩子在我們這裡,得不到人生意義的引導,得不到生命價值的理解,得不到人際交往的能力,得不到青年人的激情與活力,得不到處理問題與困難的方法。

分好,則「百好」;分不好,你的命也變得不值錢了。

學生可能沒有自殺,但並不妨礙有的學校成為了精神的墳墓。

5

不要以為悲劇離我們很遠。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過《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裡面的數字令人瞠目結舌: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經考慮過自殺,佔比20.4%。而為自己做過自殺計劃的佔6.5%。

死神隨時可能會擁抱我們的孩子!

你能做到與孩子交往時「不生氣」、「不嘲諷」、「不鬧翻」嗎?

你能做到理解孩子的差異,不讓大象、猴子、兔子和魚一起來競爭爬樹嗎?

你能理解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可辜負,不能因為孩子未來的幸福而以犧牲現在的幸福為代價嗎?

你能理解孩子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你的特別的關愛,而可能僅僅是公平嗎?

你能理解在孩子暫時不夠優秀時,他最需要的是你的接納,而不是指責嗎?

你能理解你所謂的「為孩子好」,並不一定是真的對孩子好嗎?

你能理解你對生活的熱情、不抱怨,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嗎?

你能理解你良好的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健康的人際圈子就是給孩子注入的生命能量嗎?

我們能做的很多,我們完全有能力在沉痛中警醒。用我們的行動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很美,這個世界充滿了尊重、善良與愛。

讓「拿命來」這句話,永遠被扼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福強的小院 的精彩文章:

童年記憶:家門前的荷塘

TAG:王福強的小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