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懸崖雜樹法
李唐(1066—1150),南宋畫家。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初以賣畫為生, 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南渡後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擅長山水、人物。變荊浩、范寬之法,蒼勁古樸,氣勢雄壯,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簡,用筆峭勁,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畫水尤得勢,有盤渦動蕩之趣。兼工人物,初師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自成風格。並以畫牛著稱。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煙寺松風》《採薇圖》等。
一起欣賞一下李唐的作品:
《採薇圖》,絹本,淡設色,縱27.2厘米,橫90.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於首陽山採薇(俗名野豌豆),最後餓死的故事。藉以頌揚民族氣節,間接地表達了他反對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場,有的題跋也指出此畫是「為南渡降臣發」。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圖繪半山之腰,蒼藤、古松之陰,伯夷與叔齊採摘薇蕨,其間正在休息對話的情景。兩位主人公畫得筆墨勁秀,衣紋簡勁爽利,神態生動,殷殷凄凄,若聲出絹素。樹石筆墨粗簡,墨色濕潤,已開馬遠、夏圭法門。畫中石壁上有「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題款兩行。畫後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綱、阮元、吳榮光等題記。
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兒子姬發(即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饑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臨死前還作了一首採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划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萬壑松風圖》作於1124年,絹本,淺設色,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
其時李唐約58歲。構圖上明顯受范寬影響,一峰高聳,雲霧繚繞,岡巒郁盤,峭壁如削,下面是濃密的松樹林,岩間有多處泉水飛濺,匯成溪流,右邊崖下有小路通幽。堅挺的皴筆似釘頭、雨點、刮鐵,或歸之為小斧劈皴,顯得石質堅硬,稜角尖銳。初看墨色濃重,實則原圖敷有厚重的青綠色,表明其初學時曾師法李思訓的著色。
《煙寺松風》圖。掛軸,全幅長200CM。寬75CM。畫心長110CM,寬60CM。是李唐晚年80歲1147年已卯春月所畫。
《清溪漁隱圖》是宋代李唐長卷絹本水墨,縱25.2厘米,橫144.7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描繪錢塘一帶山區雨後景色,綠樹濃覆,坡泥濕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翁垂釣江葦間。此圖用闊筆濕墨畫樹、坡地、石塊, 用勁細流暢的線條寫水流、蘆葦, 用重筆焦刻畫人物、板橋、漁舟和木屋。畫面粗中有細,縱中有澀,重中有輕,使人感到力的運行的節奏美。


TAG:詩文與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