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同時也對我們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領導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同時也對我們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一、深入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原理是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基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問題是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序言》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指出了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並且明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基於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並由此推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不僅指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而且也奠定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列寧是最早明確肯定社會主義必然存在矛盾的領導人。1920年5月,他在閱讀布哈林《過渡時期的經濟》一書時,針對布哈林「資本主義是對抗的、矛盾的制度」的觀點做出了一個批註:「極不確切。對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列寧認為,必須把矛盾和對抗區分開,對抗存在於階級社會,矛盾則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社會主義社會雖然消滅了階級,但矛盾依然會存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後,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後的經濟文化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長期存在並制約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八大上明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後,歷次黨代會報告雖然具體表述上有調整,但對主要矛盾判斷的框架沒有變,即:生產力的發展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

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改變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人們需求內涵的擴大,由物質文化需求擴展到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如果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那麼物質文化屬於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層面,而美好生活則上升到了社交、尊重乃至自我實現等高級需求層面,反映了人們需求層次的提升;二是對社會生產水平的認識發生了改變,由生產水平較低轉變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種歷史性變化的背後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而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人需求的提升,即逐漸由物質層面上升為精神層面;另一方面指出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基於此,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圍繞人的精神需求提升工作能力;二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平衡充分發展。

(一)圍繞人的精神需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準確把握精神需求多樣化的特點。精神需求的多樣化首先源於觀念的多元化,目前社會中各種觀念相互激蕩,各種思潮複雜紛繁,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明顯增強,造成了精神需求的巨大差異。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新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不斷湧現,在不同群體間精神需求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如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白領階層對文化產品有著不同的要求。還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精神需求呈現方式更加多樣,網路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接受信息、溝通聯繫的主要渠道,人人都可以藉助網路表達需求。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引領精神需求。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來說,用共同理想信念把全體黨員、全體人民凝聚起來,始終是極端重要的任務。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領精神需求,關鍵是要用好理論和真理的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貫穿著科學思想方法和堅定信仰追求,充滿了理論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大思想指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築牢共同理想信念、激勵人們奮力向前的精神旗幟。要不斷深化「中國夢」學習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深刻認識中國夢的廣闊舞台為個人夢想提供了蓬勃生長的空間,每個人向著夢想的不懈努力,都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人的幸福都是奮鬥而來的,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都要在勤奮進程中去實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共同理想在國家、社會、公民不同層面的價值表達。堅定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必須堅持不懈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平衡充分發展

在當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平衡表現為地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相對較弱,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邊緣化現象,一些政工幹部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做些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不能夠專心開展政工工作。不充分表現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對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尤其如此。

1.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平衡發展 提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必須深化對「生命線」的認識。回顧歷史,高度重視、切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根本在於黨的政治信仰和執政宗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黨的執政地位首先取決於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否穩固,黨的執政基礎首先取決於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否堅實。

必須善於使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直接面對廣大人民群眾,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人民群眾常用的一些諺語、俗語,反映民間生活智慧,有時比書面語更能形象、深刻地表達某一觀點,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堪稱典範。黨的十八大後,在第一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黨風問題時講「打鐵還需自身硬」;把理想信念看作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精神上「缺鈣」,就會得「軟骨病」;講反腐敗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制度建設不能「牛欄關貓」,等等。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故事,在故事中闡釋道理,比直接講道理、解釋理論更能吸引工作對象的關注。

2.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展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創新。理念創新的重點在於樹立思想政治工作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對空」,不能「從原則到原則」。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去開展;探尋產生思想問題的根源,要從人的「頭腦」主觀意識轉到客觀因素方面來;解決思想問題要從物質關係中去探尋工作的切入點,而不是把一切歸因於「覺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能完全落在思想覺悟提高上,思想的轉變、覺悟的提高,還要以工作業績來說明、來結合。

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創新。人民群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必須堅持群眾性和大眾化,能為群眾所接受和所需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實際,要研究人民群眾思想活動的新情況、新特點,實事求是地確立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有針對性地紮實開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來武裝頭腦,來教育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創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使工作對象認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理論知識和內容,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實際上就是顯性教育的過程。但僅有此過程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還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家庭、工作環境、社會輿論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和反覆作用,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認知判斷、態度傾向和行為習慣,這一過程是隱性教育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剛」「柔」相濟,不僅有嚴肅和規範的思想政治工作,還可利用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方式以及各種載體拓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興趣,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達到思想政治工作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完美結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作者:張曙光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教師

轉載請註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講家網站 的精彩文章:

朱兵:文化遺產保護的趨勢和特點
兩會系列評論十第八次機構改革 展現了八點新意

TAG:宣講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