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鑒》讀後感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鑒》讀後感

JIE YOU

解憂書評051

|

|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宋神宗評【資治通鑒】

NO°/52

【資治通鑒】

作者:司馬光

豆瓣評分:9.5(1317人評價)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何以資治通鑒》讀後感

作者:息寒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作。何以寫作資治通鑒,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嘗聽朋友說及,中國古代並無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學,史學本身即帝王之學。縱觀中國史書,大多皆為帝王家傳,抑或紀傳體,多加潤色及(作者個人喜好),多以評價,部分人物充滿英雄或傳奇色彩。

自之後,唯此書以編年體記敘,以時間排序,嚴酷真相,以上帝視角,看聖賢如何以百姓為芻狗,看天地如何以萬物為芻狗。望帝王勵精圖治,治世治時。雖如此,但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崇尚皇權,崇尚權威,崇尚專制的國家,可以說『幾乎』全部的思想,都源於為政治服務。故此書雖看似無所不包,實則為政治服務,用以教導天子。有些內容,仍是避重就輕,更何況司馬光乃當朝宰相,以政治家的思維寫史書,定不是以常人角度去以理解歷史。

1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朝歷代,換血開國,勵精圖治,鼎盛時期即旋而走向下坡路,迅速潰敗。

周而復始,不曾停息。而中國古代所崇尚的極權主義及專制統治是非容易讓帝王沉淪,準確來說,這個準則方之四海而皆準,好比法國路易十四隻管生前享樂,不顧死後洪水滔天。享樂乃人之常情,為人之本能也,如西方現代心理學奠基人佛羅伊德的理論『廣義上的性乃人類全部活動的本源。』

而作為帝王,但這種豬欄式的理想,則絕非帝王之道,故司馬光以劉備為例,避重就輕,刪其享樂之惡習,留其沉穩之品質,教導帝王,胸有大志,沉穩為人。

2

正反皆有歷史,興衰成敗,共計記錄約250名皇帝或政治領袖。姜鵬老師以開國君主或承襲君主為例,細化分類。其中有一點頗為玩味,開國帝王打下江山後,須轉型為平穩過度王朝。故以轉型進入平穩發展為目,又對帝王進行分類。

以東漢劉秀為例,舉以昆陽大戰,以綠林軍為主體,破王莽四十萬餘部隊,直接導致新莽王朝覆滅。但並未以此為主,反以劉秀請卓茂出山為例,述以帝王。

卓茂者,西漢末年良吏,為人寬任恭愛,不與人競爭,曾為密雲縣令,但其影響力僅為地區,曾言『法為框架,禮為人心』。但劉秀以太傅之職授以卓茂,尊其仁愛寬厚。

司馬光特意提出此事,則為皇帝說明:

一,開國須征戰,但征戰之後,則須仁人治國;

二,戰爭終會結束,穩定的發展才是人心所向;

三,選人才須審時度勢,不同時期,擦亮眼睛,選擇不同人才。四、以其之才,為其擇位,不同的人才,須不同的位置,方能發揮其自身才幹,為團隊發揮作用。

筆者語:

常言道,『開國需要虎征戰,治國需要狗護院。』中國古代父系社會和世襲發展的社會方式,開國皇帝必須為自己的後代承襲,王朝的穩定,統治的延續奠定基礎,而劉秀對於卓茂的選擇,一則是為王朝的穩定而選擇人才,二則是表現對於停戰之後國家發展的高瞻遠矚的策略。由此可見,劉秀頗有遠見,不僅具備征戰之才幹,謀略之智識,更是具備治國之謀略。亂世須聖賢南征北戰於水火之中救眾生於危難之間,平定四方,然治世則須知士,以仁心,通達天下。

司馬光又以賀琛為梁武帝諫言為例,賀述王朝發展之問題,官員奢靡生活,貪贓枉法,倡導節儉;望其遠小人,用良臣;百姓賦稅嚴重,貧富差距日益增加,國庫虧空,須以休養生息為重,富強圖遠。然梁武帝大怒,斥責賀琛,

梁武帝知朝中情況,舉例以自己之生活,以苦行僧生活以身作則,生以挫敗感。

梁武帝之問題,一:治國以身作則是對,但並不意味手下人皆能跟隨,其菩薩心腸是善,但其無手段制止惡行,更是大惡。二:心胸狹隘,不能聽取諫言,更以可笑手法扼殺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之心。

賀琛之問題,提出問題是司其職,但僅以牢騷,針砭時弊,似當代憤青,有實際意義,卻無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現代管理中,也頗為忌諱。提出問題,須以配對解決問題之辦法,逐漸隨時事而修正,方能長久。

司馬光之看法,皇帝也為眾生,一人成敗,應以敞開胸懷,廣聽納言,不以一己之觀,偏激解決問題。

一:縱觀中國歷史,似乎不聽諫言是每一個昏庸帝王的同病,古有比干犯顏強諫,最終落得剖腹挖心;又有千古諫臣關龍逢痛心疾首,炮烙之刑,唯留孤墳於九曲黃河。

自漢代司馬遷:且忠言逆耳利於行。到滿清慈禧潛逃,真正明白此言的,又有多少帝王君主,歷代奸臣,趙高,李林甫,秦檜,皆為口腹蜜劍,笑裡藏刀,留以後人所不齒。當下所言不清,歷史自會公判。

二: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修身是必要條件,然修身未必能齊家治國,仍須良方,才能齊家治國。二者相輔相成。歷代明君,皆能聽取逆耳忠言,無論是修身,或齊家或治國,作為芸芸眾生,皆須嘗聽忠言,每日自省。

版權歸作者所有,小軟整理髮布

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的小賣部 的精彩文章:

薄薄一冊,流動百年,牽動人心。浮生六記讀後感

TAG:解憂的小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