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寶刀未老 有沒有「馬來海嘯」要靠他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寶刀未老 有沒有「馬來海嘯」要靠他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法新社)

希望馬來西亞變天的選民對馬來西亞在位最久的首相、現反對黨聯盟的領導人馬哈迪寄予厚望。究竟馬哈迪能否讓馬來西亞變天?能否掀起變天所需要的「馬來海嘯」?

馬哈迪的分量有多重,可以從好幾個方面看出。馬來西亞選委會昨天宣布新條規,規定競選宣傳品如布條、海報只能印上黨主席、署理主席、州務大臣/首長、州主席及候選人的照片,這引起希望聯盟支持者的不滿,認為國陣有「馬哈迪恐懼症」,正在從各個方面「封殺」馬哈迪。不過,選委會官員今天澄清,能使用土著團結黨總裁馬哈迪的肖像,不過僅限土團黨選區。

4月6日首相納吉宣布解散國會,當晚希望聯盟就在榜鵝對岸的巴西古當舉行大型群眾大會為選情造勢,據報吸引了數以千計群眾參加。15日,馬哈迪在浮羅交怡的希盟群眾大會上宣布將競選浮羅交怡國會議席。據報當晚有數千人參加,以浮羅交怡本島6萬5000人口來說,這差不多佔了十分之一。

馬哈迪4月15日在浮羅交怡的希盟群眾大會上宣布將競選浮羅交怡國會議席,據報當晚有數千人參加(法新社)

16日晚在霹靂安順的群眾大會,民主行動黨宣布該黨霹靂州主席倪可敏將到安順力撼守土的民政黨主席馬袖強。當晚群眾大會現場同樣人山人海,馬哈迪還因為交通阻塞而未能到達現場。19日晚在柔佛巴莪,馬哈迪領導的土著團結黨公布該黨的柔州候選人名單,媒體報道稱4000人到會,希盟則說有1萬人。

希盟群眾大會人山人海 能否轉換成選票?

當然,我們都知道,反對黨群眾大會的人多,並不意味著選民都會把選票投給反對黨。不過,對於要製造「馬來海嘯」的馬哈迪和希盟各黨來說,出席者眾是他們盼望出現的徵兆之一。

馬來西亞第14屆全國大選會不會有「馬來海嘯」,至今還看不到明顯跡象。但坦白說,「政治海嘯」來臨之前不會有任何徵兆,正如2008年的大選,事前完全沒人預料到「政治海嘯」的出現,反對黨對於贏得檳城、吉打、霹靂、雪蘭莪的州政權感到錯愕。

當時三大反對黨甚至沒有正式結盟。民行黨老將林吉祥事後形容,反對黨這次的勝利是「政治大海嘯」。儘管林吉祥在投票前夕已感受到反風很盛,他當時說,大選反風狂吹,是他參政40多年來吹勢最強的一次,但他也沒料到反對黨會大勝。

要讓政權「變天」 希盟須強攻鄉區選票

2008年和2013年的兩次大選都颳起了反風,但反對黨聯盟清楚知道,單靠城市地區選民的反風,頂多只能掀起大浪,要掀起一場足以讓馬來西亞政權變天的「政治大海嘯」,就必須來一場「地震」。這場地震不能只靠城市選民或非穆斯林選民,最重要的還是鄉區選民願意作出改變。

Felda墾殖區向來被視為是國陣定存區,相關國席大部分集中在鄉區,以巫裔選民為主。(互聯網)

馬來西亞222個國會選區,至少125屬於鄉區或墾殖區,城市或半城鄉的選區有97個,鄉區選區佔了56.3%。

若以選民分布來看,125個鄉區選區有選民575萬6489人,54個半城鄉選區有選民395萬2432人,城市選區選民有355萬9081人,城市和半城鄉選民共有751萬1513人。總選民人數1326萬8002人,城市和半城鄉佔了56.6%。

由此可見,選區劃分與選民結構並不能真正反映一人一票的價值。國陣只要贏得較少的選票,但橫掃鄉區選區,就可以繼續執政馬來西亞。

希盟盼馬哈迪能吸引鄉區選民 伊黨攪局左右選情

從巫統出來的馬哈迪當然知道這當中的數字遊戲。馬哈迪聯手慕尤丁創立土著團結黨,並與其他反對黨聯手成立希望聯盟,就是著眼於這125個鄉區選區的選票。民行黨的林吉祥和林冠英、人民公正黨的安華等人能放下與馬哈迪的恩怨,擁護他為希盟的首相人選,就是希望利用馬哈迪的影響力,尤其是對鄉區選民的吸引力,拉抬希盟在半島的選情。

從2013年大選的戰績來看,國陣在西馬贏得86個國席,在東馬得47席,民聯在西馬得80席,在東馬得九席。由此可見,國陣和反對黨聯盟在西馬已經近乎勢均力敵,如果希盟本屆大選在西馬贏得的國席超越國陣,東馬政黨尤其是砂拉越的政黨,將是它們爭取組織大聯盟執政中央的對象。

當然,前提是希盟必須先克服伊斯蘭黨在西馬作為巫統馬前卒的挑戰,因為伊黨最近表明將上陣160個國席,三角戰會給希盟製造麻煩,但在一些選區也會給國陣帶來麻煩。

鄉區和墾殖區是反對黨軟肋 馬哈迪直搗黃龍拉票

希盟要在西馬拿下更多議席的另一大挑戰就是鄉區和墾殖區國席。多年來,鄉區和墾殖區一直是反對黨的軟肋,民聯無法進入這些深藏農業種植區的選區。

馬來熊曾在2013年大選走訪沙巴一個墾殖區,巫統深入掌控當地居民,村長知道家家戶戶的現況,包括家庭成員人數、去向、家庭收入等,所以這些資料都記錄在一本厚厚的筆記本里。這就難怪反對黨難以深入這些鄉下地區。

不過,馬哈迪對於如何進軍墾殖區還是有一手的。

墾殖區一直被視為巫統的堡壘區,馬哈迪(右二)「偏向虎山行」,直闖北根的珍尼墾殖區會見當地民眾。(星洲日報)

今年2月28日,馬哈迪直搗黃龍,到納吉的選區北根珍尼墾殖區演講,吸引了600名墾殖民。3月16日,希盟在馬哈迪帶領下,進入霹靂丹絨馬林宋溪墾殖比素1區主辦政治講座,據報吸引了數千名墾殖民出席。《星洲日報》的報道說,當晚希盟吸引的人潮與副首相阿末扎希到那裡時吸引的人潮規模旗鼓相當。

4月13日,馬哈迪到他退出政壇之前的國席古邦巴素演講,吸引了1000人出席。值得一提的是,不斷有人高喊「RABU」。「RABU」在馬來文里是星期三的意思,此次大選投票日落在5月9日星期三,讓希盟支持者將「RABU」解讀為「Rakyat Akan Buang UMNO」,意即「人民將拋棄巫統」。

怕「大紅花」掀「馬來海嘯」 馬國政府暫吊銷註冊

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社團註冊局在4月5日下令暫時吊銷土團黨的註冊,國陣政府明顯害怕馬哈迪和土團黨會掀起「馬來海嘯」。

土團黨的大紅花標誌。(互聯網)

土團黨的標誌是一朵大紅花,而大紅花也是馬來西亞的國花。土團黨全名「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媒體和觀察家一般簡稱它為「Bersatu」或「PPBM」。馬來西亞當地人則直接稱之為「大紅花黨」或馬來文的「Parti Bunga Raya」。可見大紅花作為該黨的標誌已深入民心,儘管該黨成立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時間。政府下令暫時吊銷大紅花黨的註冊,禁止該黨的標誌在大選中出現,使得希盟少了一個在鄉區選民當中辨識度高的標誌。

高庭准土團黨挑戰社團註冊局決定 給大選增添變數

但是,吉隆坡高庭4月23日發出准令給土團黨,准許該黨上庭挑戰社團註冊局的決定,同時發出暫緩令,暫時凍結社團註冊局暫時撤銷土團黨註冊的決定。高庭的決定無疑給整個大選增添了變數。

馬來熊甚至大膽猜測,希盟四黨可能原本達成協議,在投票中統一使用大紅花黨的標誌。這個計劃被國陣打亂,最終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公正黨的「藍眼」標誌。

公正黨的「藍眼」標誌。(互聯網)

相比於「大紅花」,「藍眼」在鄉區選民當中的接受度恐怕沒那麼高。「藍眼」的歷史當然更悠久,但人們將之與安華聯繫起來,「藍眼」是安華1998年被馬哈迪撤職投入大牢後,被警察總長打傷的黑眼圈。它象徵的是上一個時代的鬥爭,論代表性不及「大紅花」。另一個問題是,公正黨等反對黨多年來無法贏得鄉區選民的支持,部分原因是他們不想變。如今再叫他們選「藍眼」,他們看不出變的理由。

「藍眼」的另一個問題是,它與「火箭」靠得很近,這是不想變的選民害怕的地方。

馬來社會不信任民行黨 「火箭」不見了

希盟當然知道這一點。因此,本屆大選最大的一個變化是「火箭」不見了。希盟各黨議決在本屆大選統一使用「藍眼」,意味著民行黨必須放棄使用「火箭」的標誌。

民行黨老將林吉祥和「火箭」標誌。(互聯網)

這不能不說是民行黨一記高招。「火箭」在馬來西亞深入民心,包括民行黨支持者和馬來社會。馬來社會向來不喜歡民行黨,因為國陣宣傳機器不斷重複,指民行黨為華人政黨、基督徒政黨等,若民行黨執政,馬來人將會邊緣化。

保守媒體稱:若「火箭」執政 馬國馬來人將與新加坡馬來人一樣被邊緣化

當地一些保守傳媒甚至將民行黨與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掛鉤,說如果民行黨執政,馬來西亞馬來人將會和新加坡馬來人一樣被邊緣化。這樣的言論最近就出現在《馬來西亞前鋒報》。該報3月22日發表署名伊本喜甘(Ibn Hikam)、題為「馬國土團黨重複四六精神黨的歷史」的文章,提到馬來人還記得新馬分家的歷史,以及民行黨和人民行動黨當年的關係,還指新加坡少數種族馬來人被現有政策「邊緣化」。

新加坡有學者到馬來西亞對大選進行研究。他們發現,當地一些鄉區馬來人相信這些言論,儘管他們沒有來過新加坡,不知道實情。這使得他們對民行黨存在不信任。

馬來社會對民行黨的不信任是很廣泛的,這也是該黨多年來走不出城市選區的原因之一。當然,有理由相信,民行黨在檳城執政10年,當地馬來選民或多或少有些改觀。

93歲老人使出渾身解數 誓拉納吉下台

馬哈迪(左)與納吉水火不容。(謝靜怡製圖)

無論如何,民行黨願意放下「火箭」,突出友黨,是明智之舉。這至少可以減輕鄉區馬來選民的心防。對選票有沒有幫助,則須到投票日才能揭曉。

老馬以93歲之齡重出政壇,與死對頭林吉祥、安華等人握手言和,齊心對付納吉,讓希盟共推他為首相人選,讓老牌政黨放下標誌不用,還能帶領希盟各山頭衝鋒陷陣,殺入國陣堡壘區,果然是寶刀未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加坡紅螞蟻 的精彩文章:

Uber剛走新加坡又迎來兩大玩家 私召車市場再陷三角戰?
外國勢力介入?新加坡歷史學者成立公司被拒

TAG:新加坡紅螞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