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國腦卒中多學科聯合診療學習班

全國腦卒中多學科聯合診療學習班

2018年4月19-22日,由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放射科與《磁共振成像》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全國腦卒中多學科聯合診療學習班在北京勝利召開並圓滿落幕。

文 | Della

來源:會議現場記錄

人工智慧與醫學影像

會上,戴建平教授回顧了影像學的發展歷史:從1895年倫琴發現X線到現在已經120多年了,影像學由原來的模擬成像到演變為現在的數字化成像,近年來,醫學影像的發展領域主要集中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中樞神經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未來,生物醫學成像應該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方向。同時關於人工智慧,戴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人工智慧只是輔助手段,自主性和隨機應變能力依然受限,難以勝任醫生複雜抽象的臨床工作。

醫學圖像可粗分為模擬圖像和數字圖像兩類:

① 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以"熒光屏——膠片"組合來採集,儲存圖像,屬模擬圖像.

② 以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X-CT,MRI,PET和SPECT等是對X射線或其它激發源激發出來帶有體內信息的信號(投影)進行數字化圖像信息採集和處理,用投影-卷積-反投影方法根據投影數據單準則或多準則來重構的圖像.由於這類斷層掃描成像系統的主機存儲容量有限,最終仍然要以膠片等硬拷貝來載帶並儲存重構的模擬圖像.因此這類醫學圖像成像技術一般稱之為本質上的數字圖像技術.

金征宇教授則對AI在影像領域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自從「Alphgo戰勝李世石」後,人工智慧就從「神壇「步入「尋常百姓家」:「李彥宏乘無人駕駛上五環「,「美圖秀秀AI機器人Andy開始畫畫」,「路透社用AI追熱點寫框架新聞」···時代高速發展,誰也不知道世界變化有多大,我們完全可以以一種開放的態度迎接AI,比如利用AI替代醫生做一些「低水平,廣覆蓋」的工作,使醫生能集中更多精力去做複雜高附加值的事務,從而實現醫改一直以來所倡導的目標:低成本高質量。

斑塊與醫學影像

卒中是我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臨床常規檢查技術主要是評價管腔狹窄,安貞醫院的於薇主任認為,單看狹窄是遠遠不夠的,由「狹窄評價」到「斑塊分析」,可以為卒中防治提供更精準的防治新思路。

安貞醫院馮立群醫生從斑塊角度探索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分層診療方案,馮醫生提到,從危險度來講。斑塊的易損性>管腔狹窄,其實,中度狹窄的斑塊比嚴重狹窄的斑塊更危險。

北京醫院放射科宋焱醫生提到由於正性重構的原因,很多斑塊並沒有造成管腔的狹窄。一項研究表明:有癥狀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85%由於正性重構的原因,並沒有明顯管腔狹窄,無癥狀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7.5%由於正性重構的原因,沒有明顯管腔狹窄。

清華大學的趙錫海教授從科研角度分享了他們在易損斑塊方面的研究。CAREⅡ隊列研究顯示:在1047位出現前循環腦缺血癥狀或者經超聲確定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中,出現管腔狹窄的僅佔19%,有高危斑塊的佔28%,其中2 /3的高危斑塊造成的管腔狹窄率都小於50%,在斑塊成分方面,抗凝藥物阿司匹林的使用與斑塊內出血密切相關,此外臨床對斑塊內出血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案,也沒有相關實驗證明什麼對斑塊內出血有效。趙錫海教授特別提到,關於顱內斑塊的人群隊列研究,以及對不同斑塊成分治療方案的探索是一個很空白的領域,如果在這個領域做科研,應該是非常有前景,且比較容易做出科研成就的。

作為超聲界的泰斗,宣武醫院的華揚醫生在會場展示了其高超的「看片能力」,很多張超聲圖,華揚教授都能迅速而準確地判斷出其對應的病理組織,甚至對一些極其罕見的「圖像特徵」如頸動脈蹼,也能給出相對準確的篩查意見。超聲方便快捷價格低,一直是首選的篩查手段,據華揚教授介紹,2017年,宣武醫院大概做了15萬例超聲。關於「軟斑」「硬斑」,華揚教授說,軟斑不一定是高危,要考慮患者的身體胖瘦,以及頻率,探頭型號等等,斑塊性質最終的確診與治療,還需要通過多學科聯合工作。

卒中治療與醫學影像

血管內再通的方法很多,靜脈溶栓,動脈溶栓,機械取栓等,北京醫院的王大明醫生列舉了很多臨床實例以及多中心研究證明:機械取栓的效果相對來說是比較理想的,患者年齡高,梗死核心大,時間窗太久等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

北醫三院的王濤醫生慷概地給大家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整個講座過程中,彙集了大量頸動脈內膜剝脫的手術鏡頭,對斑塊積極有效的處理可以有效阻止卒中的發生。斑塊的手術治療主要有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在「如何選擇」的問題上,王濤主任觀點鮮明:極度推崇CEA,在CEA手術做不了的情況下再選擇CAS。醫學貴在切磋和探討,希望有更多的醫生能站出來分享關於CEA和CAS的看法。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後影像學路徑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張雲亭醫生提到腦梗死後出血性轉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 HT)與梗死面積正相關,心源性梗死或前循環腦梗死更易發生HT

天壇醫院的馬軍醫生則介紹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綠色通道---影像學檢查路徑與診斷:卒中發生後,Time is brain,Door To Needle 的時間要控制在60分以內,因此患者入院後簡單快捷準確的影像學檢查路徑便顯得尤為重要,一站式CT和MRI檢查的主要作用是評價腦實質(判斷可挽救的組織)和側枝循環,指導治療方案等。

北京醫院的陳涓醫生和宣武醫院的盧潔醫生分別講述了一站式CT掃描和一站式PET/MR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應用,兩者共同的優勢是快速精準地發現梗死區,可挽救組織,以及評估管腔狹窄和側支循環等。

總結

一項研究表明:有癥狀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85%由於正性重構的原因,並沒有明顯管腔狹窄。

另據CARE Ⅱ研究報告:在1047位出現前循環腦缺血癥狀或者經超聲確定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中,出現管腔狹窄的僅佔19%,有高危斑塊(易損斑塊)的佔28%,其中2 /3的高危斑塊造成的管腔狹窄率都小於50%。

斑塊成分方面,抗凝藥物阿司匹林的使用與斑塊內出血密切相關。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是否應定量監測斑塊內出血情況的改變,這是一個值得臨床醫生高度關注的問題。

當前,對斑塊內出血尚無明確的臨床治療方案,也沒有相關實驗證明何種治療方案對斑塊內出血有效。因此密切監測斑塊內的出血狀態是目前為止唯一可施行的選項。易損斑塊診斷(VPD檢查)是可以利用的已獲得FDA/CFDA臨床應用許可,可對斑塊內出血及其他斑塊內成分及狀態及進行定量分析的臨床檢查項目。

目前,對不同斑塊成分治療方案的探索是一個極有前景的空白領域,在這個領域的科研項目,利用VPD檢查比較容易取得科研成就。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斑塊視界 的精彩文章:

TAG:斑塊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