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然說「亡秦必楚」,楚國為何還會被秦滅亡?只因犯了這些錯

既然說「亡秦必楚」,楚國為何還會被秦滅亡?只因犯了這些錯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張蘇君

戰國時期,列國無數,經大浪淘沙,漸成七雄並立之勢。

七雄之中,楚國也曾大敗晉國、雄霸中原,論兵馬之強壯,幅員之遼闊,堪稱當世之首。各小國為求自保,一會對秦國投懷送抱,一會對楚國暗送秋波,朝秦暮楚,便源於此。然此大國卻敗於秦,並非敵手太強大,而是自己的失誤太多。

孫子兵法有云: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楚國之失,正在於自己沒做到「不可勝」。

一、戰略搖擺不定

七國之爭,乃你死我活的鬥爭,戰略選擇尤為關鍵。要麼變革,要麼守舊,舍此兩者,再無他途。比如齊燕兩國,就堅定地遵循舊制,祖宗之法不可變,爺爺畫圈我畫圈。魏秦韓趙四國,則選擇另一條路——變革圖強。

前406年魏國李悝變法,縱橫十二年,啟中國變法之先河,國富兵強,雄霸天下;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歷時十九年,一躍為戰國最強,奠定統一大業,後商鞅車裂,然政令仍行;前351年韓國申不害變法,相韓十五年,政局穩定,終其之身,無侵韓者;前307年趙武靈王變革,前後十八年,胡服騎射,習胡人之長,軍事崛起,與秦並立。

唯有楚國,始終在變革與守舊之間,左右搖擺。前386年吳起變法,短短六年,成效初顯,然悼王病逝,吳起被誅,政令廢止。前317年楚懷王再啟變法,僅僅三年,便聽信讒言,罷黜變法,變革再次終止。

變革還是守舊,這個事關國家戰略的問題上,楚國缺少一個明確的、堅定的方向,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方向不一,終徒勞無功。

二、政策頻繁更張

七國之間,表相上的合縱連橫,說到底都是在謀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會有結盟、會有對抗、會有吵架,但這些都是手段,目的在於謀發展或求自保。但很少有像楚國那般,國策頻繁變更。缺少了長遠規劃,自然在同秦國的外交中,步步被動,招招下風。

前318年在魏相公孫衍的運籌下,六國合縱,楚為縱長,相約攻秦,一時風頭無雙,走路都要橫著走,政策為「戰秦」;前313年張儀入楚,以六百里之地的口頭約定,忽悠楚王廢除盟約,與齊斷交,楚國的策略改為「和秦」。

等到與齊斷交,要交割土地時,六百里變六里,你當楚王是乞丐?為人厚道,但也要面子啊。前312年楚王憤然起兵,策略再回「戰秦」。然丹陽會戰、藍田會戰、召陵之戰,三戰三敗,屢遭蹂躪。

一個女人出現了,《羋月傳》中的羋八子,昔日的楚國公主,今日的秦國太后,又許諾嫁女聯姻,美女於前,怒氣頓消,策略又變「和秦」。沒過多久,秦國借口楚國太子之事,發動戰爭,楚王被迫「戰秦」。

世界這麼亂,純潔總被騙。楚懷王徹底醒悟,不去主動制定政策,就只能被動接受,戰與和的國策,不在於楚而在於秦。

三、組織建設不強

秦國組織建設,始於商鞅變法。立木為信,樹立政府信譽;刑上大夫,打擊權貴勢力;獎勵耕戰,調動全民熱情。秦國政府力量得到空前強化,資源得以有力聚焦。

反觀楚國,創始人熊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征服群蠻。因為多民族的融合,世族勢力的存在,楚國政權,楚王為主,昭、屈、景三大家族為主幹的世族執政,未能形成有力的中央集權。

就連其軍隊,也分作正軍、王卒、私卒。正軍是為國家的軍事力量,楚武王時已有「三軍」建制。王卒是楚王的隨身衛隊,以公族子弟為其兵員,是楚國的精銳部隊。私卒楚國貴族的宗族親軍,不屬於國家編製。

政令不一、兵源不同,也使得後勤保障不暢通,士兵合作不得力。楚國大將項燕,曾擊敗秦將李信20萬軍隊。面對復仇而來的老將王翦,雙方對峙。按常理來看,秦軍客場作戰,勞師襲遠,不宜僵持。然其有組織保障之優勢,後勤充足、士氣高昂。

對峙近一年,楚軍軍心動蕩,項燕只能撤退後方休整。王翦正等這一刻,立刻下令,全軍出動,發起總攻,大敗楚軍,項燕亦死於亂軍。如果楚國組織建設得力,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四、人才使用不當

楚國集團以地大人多、物資豐饒著稱,但受限於領導人的眼光與胸懷,在人才引進機制上,既缺乏主觀的迫切性,又缺乏有效的方法論。

秦國在人才引進上,極有力度。李斯在《諫逐客令》中,列出的名單就一大串:百里奚、蹇叔、商鞅、張儀、范雎……,這些外來人才,推動了秦國事業的發展,「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秦國以偏僻之地,生活條件不太好,能引得士子入秦,足見秦國領導的重視與費心。

楚國在人才引進上,力度不足。能為人所知的,寥寥數人。吳起變法,結局不佳,功成身死。廉頗入楚,亦難作為。此點尚不及燕國,燕昭王以千金買馬的精神,修築黃金台廣納人才,樂毅、鄒衍等爭相奔燕。

內部人才使用上,亦不得力。

楚國的政權,基本在昭、屈、景三大家族手中,寒家子弟在出身上即被拒之門外。出身名門、才貌雙全的屈原,然因上官大夫讒言,便納入黑名單,不再重用,而以言取悅的昭陽、靳尚等佞臣,長袖善舞,周旋朝堂,終至國勢漸衰。

人才是競爭之本。如此國度,如此機制,難怪萬里廣袤之地,居然人才寥寥,戰國名相,多出秦國,無一楚相;戰國名將,秦趙居多,無一楚將,也在情理之中。

五、奮進精神喪失

於群雄並峙中崛起,是戰國七雄的夢想。楚懷王繼位之初,亦有此雄心,雪中送炭的典故,便是他心繫民眾的佐證;遺憾的是未堅持多久,追求享樂主義,巫山雲雨的主角,便是此公。

上有所好,下必投之,楚國更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優良傳統。領導人追求享樂、不納忠言,大臣們積極配合、阿諛諂媚。忠良賢臣被逐,逆臣小人當道,公卿大臣,肥頭大耳,不知憂國憂民,只會欺君誤國,貪污受賄。

高官如此,無人再承擔責任。張儀曾深深傷害過楚王及楚國人民的感情。受其矇騙,與齊斷交,軍事三敗。以至於秦王提出以地易地時,楚懷王不要土地要張儀,可謂苦大仇深。

張儀至楚,立即被囚,準備問斬。楚國夫人鄭袖、大夫靳尚,因受厚賂,不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職業操守,卻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樸素道理,苦口婆心勸說,結果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如故」

所有的一切,使得楚國朝廷空氣污濁,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清的人無路可走,只好投身汨羅江。

賈誼在《吊屈原賦》中,對當時楚國有個形象的比喻:貓頭鷹在天上飛翔,鸞鳳卻被深藏,小人得志尊顯,聖賢卻不得其用,正直廉潔的人受到污衊,強橫殘暴的人卻得到稱譽。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有此五失,楚國焉能不敗?

史料來源:《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傀儡漢獻帝痛失江山後,轉型養成系「小奶狗」?
讓雍正忘情寫「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模範大臣田文鏡,晚年卻成酷史?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