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張」歷經一年用陶塑再現渭頭河古窯業生產場景
淄川陶瓷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大汶口文化--口頭;三國、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寨里窯;唐、宋、元時期的磁村窯、坡地窯;明清、民國、現代時期的渭頭河窯,經過歷代先民延續窯火不斷,其陶瓷發展史脈絡清晰。
原料採集
驢馱送煤炭
窯主收料
原料粗加工
釉料製作
牛拉碾
清代中葉,淄川陶瓷生產業逐漸集中到渭頭河一帶,成為淄川陶瓷生產和銷售的中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渭頭河村孫氏建第一家窯廠,發展到清末窯業以達到到16家的規模,並在村西分別建大小窯神廟兩座。據《中國實業志》(公元1934年著)記載:淄川渭頭河從事陶瓷製作是項,終年製造。惟嚴冬凍冰,則行停工。所用原料分青土石、黃土石兩種,挖掘土井採取,其價甚廉,每百斤只售大洋1角。製造工具則是石碾石輪;製造方法是將原料置於石碾中研成粉,然後用手工製成模型,入窯燒制而成。
泥料刮水
泥料加工
手拉坯
手搖輪
掌作抬出抬進
傳統.文化
2018年4月,為挖掘傳承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在淄川陶瓷古鎮渭頭河,眾人稱之為泥人——張的陶瓷大師張雷和夫人司維華,歷經一年多的精心創作,一組詳細展現淄川先民陶瓷製作工藝的大型陶塑組合情景圖製作完成。作者使用產自當地的泥土原料,採用寫實的藝術手法,用30多處場景,從先民陶瓷原料挖掘到工藝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做了細緻的刻畫,每一組場景人物栩栩如生,形態各異,惟妙惟肖,人物所用物件逼真詳實。據張雷大師介紹,陶塑群涉及人物80多個,使用物件500多件,每一組場景,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使用物件,都是創作前走訪多位老匠人、原窯主描述創作得來。這30組淄川陶瓷工藝製作場景的完成,為全面了解淄川傳統陶瓷工藝的繼承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堪稱一部史料大作。2018年4月18日,我與陶瓷大師聶懷武及張雷大師原工友王成廣、劉華等觀賞了這一力作,此力作不久將展現在崑崙1954陶瓷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出窯
撿選
送窯貨
買窯貨
挑選窯貨
慕名前來參觀的古窯人
作者:英嶺
編輯:藺儒菁
審核/監製:孟令海


TAG:蒲翁鄉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