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和國的爭氣機」奉獻近40年後退役——正式停運紀實!

「共和國的爭氣機」奉獻近40年後退役——正式停運紀實!

「共和國的爭氣機」

——國內首台自主研發製造300兆瓦

亞臨界燃煤機組退役紀實

#1機

簡介

向下滑動查看內容

「平頂山下,白龜湖畔,屹立著驕傲的姚電。三千職工鬥志昂揚,百萬大廠重任在肩……」

一曲《姚電精神之歌》,唱出姚電公司的磅礴歷史。

而就在這裡,姚孟1號機組傲然屹立,仿若一位老人面對時光的流逝,靜謐而沉穩,見證著姚電公司的建設、成長與發展……

1970年11月11日,新中國第一台自主研發製造的300MW亞臨界燃煤機組——姚孟1號機組在平頂山姚孟電廠正式動工興建。

1975年9月25日,這台「共和國的爭氣機」正式投產,實現了中國火電大機組「零」的突破,成為中國電力工業步入新歷史階段的里程碑,並作為搖籃為後續電力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孕育了無限可能。從此,中國告別了以高能耗、低效率、小容量為主力機群的舊時代。

2014年6月23日,這台「共和國的爭氣機」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近40年後正式停運。

2018年1月18日,國家能源局到河南省進行項目抽查驗收,標誌著姚電公司1號機組正式退役……

姚電TV接下來為您播放的是

【投產】歷史的見證

1975年9月25日,姚孟1號機組首次併網發電。平頂山姚孟電廠廠區內擠滿了等待的人們,親眼見證了國產第一台300兆瓦級燃煤汽輪發電機組的問世。

為先進獻禮

王崇山,1970年被分配到姚孟電廠,作為生產準備部技術人員,也擠在攢動的人群中,作為姚孟1號機組的親歷者,他的心情比其他人格外激動和興奮,其間的辛酸和困難也只有像他一樣切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到。如今年近九旬的老人回憶起這一幕時,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慶祝勝利

在1號機組攻堅戰役中,姚孟人創造了諸多的火電工程技術紀錄,雙爐膛、直流爐、四缸四排汽、發電機定子轉子「雙水內冷」等特點讓國人為之驕傲。

1號機組的建成投產更是在電力供應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為電網供電做出巨大的貢獻,向千家萬戶送去光明和溫暖,緩解了華中電網電力資源貧乏的形勢,為工業、農業以及居民生活用電和地區經濟發展均立下了汗馬功勞。

創業者的風采

然而歷史向來曲折,發展的道路也非一帆風順。

克服了建設的艱辛,姚孟1號機組的正常穩定運行更是凝聚了無數奮鬥者的心血與期待。

他們在技術空白的黑暗中摸索前行,赤手空拳,但卻轟轟烈烈,信心十足。

姚電TV接下來為您播放的是

【歷程】奮鬥者的夜以繼日

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作為上海三大動力廠自行設計製造的國產第一台300MW燃煤機組,姚孟1號機組誕生於國外電力技術封鎖的艱難時期,技術研發和使用多為國內「第一次」,在我國機械製造業和電力事業發展史上都起到節點式作用,為後續電力事業發展和國家技術進步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而在國內首次技術嘗試的光環下,伴隨的則是荊棘叢生的道路:1號機組的「先天不足」需要面對諸多技術攻關。

屏氣凝神

由於當時國內沒有大型機組的設計、製造、安裝經驗,整個建設過程均存在不少問題,機組運行後更將缺陷暴露。

投運的喜悅還未褪去,禮拜爐、汽輪機膨脹不暢、發電機漏水等棘手問題便接踵而至,成了眾人的心頭刺。

沒有借鑒案例,缺少技術指導,為了真正意義上征服「國產首台」這匹烈馬,保證機組正常平穩運行,兩眼一抹黑的姚電人,只能攢起拳頭、梗著脖子硬拼。

抓綱治國勝利完成4.15修複發電祝捷慶功大會。

錦旗獻英雄

抓綱治國勝利完成4.15修複發電祝捷慶功大會。

發電機「雙水內冷」技術當時在國內非常新鮮,體積小,效率高,但問題也很突出:技術和設備質量要求高,發電機一旦進水非常麻煩。

1號機投運十幾天後,便出現了問題:發電機進水管泄露,造成汽輪機全部磁化,需要退磁。

「那是第一次聽說『退磁』這個詞,全國都還是第一次。」袁守禮現在提起退磁,仍是新鮮勁不減。

姚電人刻苦鑽研,不斷解決生產難題。

齊心協力

全神貫注

勵精圖治

隨後,姚孟電廠的奮鬥者們憑藉智慧、經驗和力量,孜孜不倦在機組技術研究、革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在1號機組8次完善化改造大修中對發電機逐步進行升級完善:

1977年,更換髮電機轉子和定子;

1978年,將發電機複合管全部更換成裝配式複合管;

1980年更換髮電機定子、轉子的引出水管;

1988年,採用外殼加重3.4噸降低發電機外殼震動;

1990年,將發電機轉子複合管更換為不鏽鋼編織帶型引水管。

至此發電機能滿負荷運行。

技術切磋

由於當時國內無大型機組繼電保護設計製造經驗,投入運行的保護裝置存在靈敏度低、可靠性不高等缺陷。

為了保證雙水內冷發電機的安全,姚孟電廠繼電保護班成為身先士卒的開拓者,經過長期調研,借鑒國外經驗,以及沒日沒夜的奮戰,最終由許昌繼電器生產,姚孟人自行畫圖施工的整流型大機組保護成功投入運行。

工作中的勞動模範

「禮拜爐」,作為1號機組「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代表產物,其技術攻關和困難突破更是凝聚了奮鬥者的智慧和力量。

1號機投產後,因鍋爐四管泄露,導致頻繁停爐,在當時被戲稱為「禮拜爐」,成為眾人心頭一樽大石。

一個電廠連著千家萬戶。姚孟電廠3000職工最怕聽見的,是緊急事故停機排汽的巨大吼嘯。

因為那意味著將有幾百甚至幾千平方公里的城鄉建設和群眾生活頓時陷入癱瘓,沉入黑暗。

王崇山,1970年被分配到姚孟電廠,姚孟人的「王老模」

回憶

內容

向下滑動查看內容

當時的想法是,能延長運行一小時就能多發30萬度電,延長一天那就更多了,就是想方設法多延長運行時間。

在時間緊迫、任務艱巨的情況下,當時也只能冒著高溫,穿著棉衣,到爐內進行焊口的加固,用盡各種辦法解決漏點問題。

廠里經常對我們機爐電這幾個專業進行教育,教育職工要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顆煤。

身為電廠職工,我們深知,一家停產,萬家停電,我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所以我就帶著責任感對我管轄的範圍進行巡迴檢查,查出來的問題,處理得越快越好。

我感到很值得,雖然辛苦一點,但我們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還是很大的,我們的心裡也非常高興。

「一家停電,萬家停產。不能因為自己而影響安全發電。」

「對個人、對設備要節約一滴煤、一滴水。」

「能延長1小時,就是30萬度電。一天就是720萬度電!」

王崇山,幹了一輩子的老鍋爐,從容樸實的話語中,堅定不減當年。

鍋爐發生泄露時,爐內的漏點只能停爐處理,爐外則可在規程規定範圍內進行帶壓捻漏。高壓高溫環境下,漏點會逐步擴大,越早發現越易堵漏。

姚孟人的王老模

王崇山——永不卸鞍的老黃牛

王崇山憑藉多年經驗,自行摸索出一套獨門捻縫秘訣:高溫下金屬疲軟會出現一定的形變,他就在確保漏點管壁厚度在安全範圍內、措施嚴密到位的情況下,拿著小鎚子一點一點輕輕地砸,使漏點附近的金屬發生形變,從而擠住砂眼。

王崇山高壓捻漏上百次以來,大部分都達到了預定效果,多次避免了停爐事故。

而遇到停爐檢修,為了儘快查找處理爐內漏點,鍋爐檢修人員就冒著高溫進入爐膛,為了減少熱傳遞,還要穿上棉衣,所以檢修人員進一次爐膛常常是汗流浹背,衣服都黏在身上。爐膛內積灰掉落時更是爐灰瀰漫,出了爐膛滿身都是灰漿,卻從沒有人叫苦喊累。

但姚電人意識到,1號機組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吃苦、敢打拚的人,更需要強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它走得更快,爬得更高,望得更遠。

業務培訓

當時的職工中有些文化程度較低,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實際操作經驗更是匱乏。

為了儘快提高人員技能水平,姚孟電廠加大職工培訓,開展文化補課、成人學歷教育以及各類專項技術培訓。

同時加緊技術突破,發動職工鑽研科學技術,廣泛採用各種技術對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從根本上解決難題。

除重新調整水動力和認真調整燃燒工況外,對水冷壁進口聯箱管子引出方向、管道布局方向進行調整,切除膜式水冷壁屏間不鏽鋼片等,通過系列改進基本消除水冷壁橫裂問題。

先進表彰

1984年,「姚孟1號鍋爐水冷壁管裂紋泄露的研究」科技成果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電力局科技成果一等獎。

此外,「解決國產30萬千瓦級組氣缸膨脹不暢技術措施」科技成果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水利電力部科技成果三等獎、河南省電力局科技成果一等獎。

「10天......20天......100天......咦,這鍋爐已經安全運行100天了啊?全廠那個開心啊。」回想起首次安全運行一百天,王崇山,年近九旬的老人笑的像個孩子。

1978年10月16日,1號機組首創安全運行100天。投產後3餘年,至1979年機組基本正常運行。

從枕戈待旦,到習以為常,1號機組的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聚的是艱辛付出,比的是昂揚鬥志,拼的是姚電精神。

運行人員合影

1981年運行監盤

一號機控制台

由於設計製造水平有限,1號機組系統管道複雜繁多,曾被戲稱為「雞腸子」管路,加之當時的機組自動化程度差,機組運行監視和操作都需要運行人員投入大量人力和心血進行。

夏天機房高溫難耐,冬天爐子寒風凜冽,都不敵運行人員雷打不動的堅持。

馬付國,姚電公司發電運行部1、2號機汽機專工

回憶

內容

向下滑動查看內容

姚孟1號機組可以說是我的啟蒙機組。

因為早期設計製造水平都很有限,所以1號機組系統管道非常複雜而繁多,我們當時都叫它「雞腸子」管路。

回想1991年那次改造,還是比較徹底的一次改造,我們運行人員也參加了改造。

改造後把像雞腸子一樣的管道給捋順了,把不合理的系統給修正了。原來巡檢一趟需要2個小時,現在40分鐘就可以回到集控室,原來集控室需要3個人值班的,現在精簡到1個人就可以,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國家的進步可謂是日新月異。曾經需要五六千人用5年的時間才能建成1台機組,3年多的時間才基本正常運行;現在18個月就能建成一台機組,並快速投產創造穩定的效益。

如今的DCS集中控制系統更是取代曾經的立盤操作模式,以自動化、智能化、現代化為集控運行人員節省了大量的人力,且更為安全可靠。

許乃同,平頂山市第6屆人大常委副主任,姚孟電廠副總工程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熱能動力專家。

許乃同在現場解決技術難題

奮鬥者之歌的唱響需要眾人的吶喊。姚孟1號機組從來不是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的戰鬥,是姚孟電廠,乃至全國人民的戰鬥,一場必勝的戰鬥。

從姚孟1號機中走出了無數奮鬥者之光,還有無數默默發光發熱的人們,是他們擰成一股麻繩,成為姚孟發電公司的魂魄,為光明燃起熊熊火炬,吹響勝利的號角。

(來源 :姚電微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廠人 的精彩文章:

TAG:電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