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若存在,便是虛無

你若存在,便是虛無

相傳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在斟酌誰來做接班人的時候,讓弟子們分別作一首偈,俗稱韻詩,來考察弟子們對佛法的理解。大弟子神秀在師兄弟中聲望頗高,答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講道理這是十分精彩的比喻,神秀用佛家象徵智慧的菩提樹來比喻身體,用鏡子來比喻心靈,闡釋參禪修佛的方法就是保持自己內心清凈,不斷凈化的一個過程。

然而弘忍卻評論道「未見本性」,也就是覺得神秀的修為還沒有真正參透佛法。

這時,在一邊燒火做飯的俗家弟子,見大師兄的回答沒能讓師傅滿意,便也作了一首獻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即便是外行,也會覺得這位小兄弟的境界比神秀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佛家講求實相無相,四大皆空。可神秀眼裡又是菩提又是明鏡,仍然惦記的是世俗的身外之物。這分明不是一個得道高僧的境界。

最終,弘忍把禪宗的衣缽悄悄地傳給了這個小兄弟。而他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建立了南宗並把禪宗發揚光大。而神秀呢,正是北宗禪的開山祖師。

回頭想想,其實能感覺到惠能做的有點不太地道。神秀當時可能心想:「你這個小同志分明是在針對我嘛,為什麼偏要在我的素材上作文章。佛家講求無分別心,你非要這麼一說從而顯得自己技高一籌。難道這就算修行高嗎?」 修禪的目的是開悟,是啟迪智慧。然而惠能或多或少可能為了衣缽傳承懟大師兄,遠沒到真正開悟的境界。

佛說,生命存在的目的是生存,存在的意義是沒有意義。但又說修禪的目的是為了成佛,這就連宗師級別的高僧也不能免俗。高僧需要正統的衣缽來幫助宣揚自己詮釋的佛法,著書立言。佛家講萬事皆空,所以你要成佛。也就是說,什麼都沒有意義,修行成佛就是我佛賦予你最大的意義。

賀鑄的《六州歌頭》中,回憶少年情懷,一開篇就描述得酣暢淋漓,催人尿下: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

英雄氣魄可見一斑。中二的時候,誰都想瀟瀟洒灑,轟轟烈烈,賦予自己無比偉大的意義,干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記後果。本以為一直都可以瀟洒下去,下闕詞風一轉,婉轉哀怨,催人淚下。最終發現,想做的,「似黃粱夢」,是做不到。所有的一切是泡影虛幻,不值一提。唯一能做的,僅有「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你鐵蹄東征,踏碎不可一世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將馬其頓的符號播撒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直至蔥嶺。

你揭竿而起,打破舊秩序,把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在人群中奮身疾呼:「舊王已死,自由萬歲」。

你「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手把大明王朝埋入塵土。

你奈門摩爾,毀滅三連,魔王降臨,支配死靈,奏響魂之輓歌,毀天滅地。

又能怎樣?塵歸塵,土歸土。到頭能回憶的只不過是幾幀動畫,幾次音效罷了。

人生何嘗不為草木,自認為縱馳狂狷,實不過逡巡螻蟻。

計算機科學界有著名的停機問題:不存在一個程序P,對於任意輸入的程序w,能夠判斷w會在有限時間內結束或者死循環。對程序而言它的意義已經被人定義在一個維度,它對自己運行的代碼完全沒有掌控能力,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人何嘗不像事先設置好的程序,猶如西西弗斯日復一日永無止境的在做同一件事情,然而這件事本身又有什麼意義呢。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從邏輯的基礎上證明了,任意一個謂詞邏輯或數論的形式系統,至少存在一個命題不能被證偽。任何的符號系統都不能自恰。自然界本身就定義了一種荒謬。

薩特講存在先於本質:「人生之於大多數人而言,既無意義,也無價值。現實主義者註定走向虛無,理想主義註定接受痛苦。」 所有人的人生都在一種莫名的空虛和無用中舞蹈,他們都是生活在自己賦予的意義上的動物。

人活在世上,太顧忌「自我」這個概念了。總要求自己要過得開心,自己要奮鬥,要富有,要體驗不同的生活。時時刻刻強調一個我,不知不覺囚禁於自我與功利的牢籠之中。所有的事情都變成了有目的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時刻要顯露自己的存在感。

世俗的教育教導人要把所有的行為都定義成一種等價交換。我努力奮鬥是為了換取幸福;我讀過一本書要麼靠它通過考試,要麼從中賺到錢;我去過一個地方就要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吃過的美食恨不得讓天下人都能感受到我曾經品嘗過如此的美味。從出生到死亡,人所有的一切活動都是給自己身上貼標籤的過程,而從別人的認同感中獲得自己最大的存在的意義。現代社會中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免俗。假裝釋懷的人都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可讓你選擇像第歐根尼狗一樣的活著,你做得到嗎? 讓你真正逃離整個社會的囹圄,你逃得掉嗎?

你逃不掉。

生命中質量最高的時刻,恰恰是「無我」的時候,是那些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時刻。學習看書的時候,最喜悅的時刻不是自己感覺學到了新的東西,而是感受到思維本身就是的一種樂趣,發現自然和社會的運作規律如此天成而又美妙。真正感覺到一個地方很美妙,你最急切的肯定不是想回去告訴別人我去過這個地方,而是由衷從內心中被世界中的美所折服。真正感覺幸福的時刻,不是自己能吃多好吃的食物,住多貴的房子,掙多少錢,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而是不自知中,心靈的滿足。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不把自己當人,或許要好一點。

生而為人,我很慚愧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爍的小本本 的精彩文章:

TAG:群爍的小本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