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是史上名稱最浪漫的戰爭,耗時15年牽扯四代親人,結局影響深遠

這是史上名稱最浪漫的戰爭,耗時15年牽扯四代親人,結局影響深遠

1455年5月22日,在「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英格蘭的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率軍俘虜國王亨利六世的禁衛軍,著名的「玫瑰戰爭」開始。

玫瑰戰爭場景油畫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聽起來溫情浪漫,實則格外殘忍——數萬人在戰場上鏖戰廝殺,灰色天空下潔白的雪花覆蓋著被血水染紅的荒原。這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的內戰。其中一支為愛德華三世第三子的後裔,即為蘭開斯特家族(家徽為紅薔薇),另一支則是愛德華三世第四子的後裔,即約克家族(家徽為白薔薇)。

這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戰爭主要發生在約克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和蘭開斯特家族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之間。起初人們並未使用「玫瑰戰爭」這一稱呼,直到16世紀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除作為戰爭爆發的標誌,這個溫情十足的名字才漸漸為人熟知。

紅、白玫瑰家徽

兩大家族的對立始於14世紀的最後一年。因不滿英王理查二世(愛德華三世長子之子)將愛德華三世次子萊昂納爾的重孫埃德蒙·博福特立為王儲,理查二世的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魯克將其推翻,加冕為「亨利四世」。由於理查二世的統治不得人心,因此眾人對這場政變選擇了容忍。

公元1413年,英王亨利四世去世,其子繼任為亨利五世。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亨利五世數次獲得軍事勝利,取得貴族們的普遍支持,強化了蘭開斯特家族的統治權。然而在他死後,形勢卻陡然生變。在亨利五世加冕的第二年,埃德蒙之子劍橋伯爵就因「叛國罪」遭到處決,爵位被剝奪,而其兄長約克公爵愛德華也在戰場上不幸陣亡,沒有留下子嗣。於是劍橋伯爵之子理查·金雀花繼承了伯父爵位,成為新一代約克公爵。由於其母安妮·莫提梅為萊昂納爾孫女,因此理查在理論上也對王位擁有繼承權。

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劇照

在亨利六世執政期間,英格蘭在法國的所有重要據點幾乎都喪失殆盡,大臣和貴族們都將其視作昏庸無能的君主。更要命的是,這位新國王還罹患間歇性精神疾病,時常在貴族面前發作,令王室顏面盡失。隨著時間推移,許多人認為來自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已不再適合擔任國王,開始支持約克家族繼承王位。

1453年,當亨利六世的精神疾病癒發嚴重時,貴族們組織建立了攝政理事會,由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出任攝政王,從這一時刻起,理查對王位的挑戰正式開始。為加強自己的控制,他囚禁了埃德蒙·博福特,對國王支持者不斷打壓。兩年後,亨利六世痊癒,約克公爵理查被王后瑪格麗特趕出朝廷。這位來自法國安茹的王后為挫敗理查的野心,特地建立了多數貴族參與的政治同盟,成為了蘭開斯特家族的事實領袖。惱怒之下,理查選擇付諸武力,在「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挑起爭端。

亨利六世劇照

1455年5月22日,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領小股部隊突襲倫敦,結果在聖奧爾本斯碰到了亨利六世的禁衛軍,「玫瑰戰爭」期間的第一場戰役就此打響,雖然規模小得可憐。由於倉促生變,蘭開斯特家族還沒來得及抵抗就損失了大量成員,甚至包括埃德蒙·博福特。依靠這場戰爭,理查和約克家族重獲大權,強行宣布亨利六世「患病」,並由理查重新出任攝政王。在新的攝政理事會中,王后瑪格麗特受到理查「保護」,幾乎無法行使決策權。在亨利國王康復後,理查依然擁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亨利六世朝廷在考文垂的遺址

在自身地位穩定後,理查的野心進一步膨脹,開始打算謀取王儲之位。雖然瑪格麗特王后斷然拒絕眾人剝奪她兒子的繼承權,但她卻對約克家族的手段毫無招架之力——只要後者及其同盟繼續保持著軍事優勢。隨著國王和王后在倫敦越來越不受歡迎,亨利六世趁著出巡中英格蘭的機會在考文垂建立了小朝廷,並宣布解除理查的攝政王一職,後者被迫離開倫敦,回到位於愛爾蘭的領地。雖然約克家族離開了,但其同盟——沃里克伯爵理查·奈維爾在倫敦卻越來越受歡迎。

1459年9月,約克公爵理查返回倫敦,兩大家族的衝突開始激化。在得到教皇代表的支持後,沃里克等人對英格蘭發起入侵,並很快在肯特和倫敦建立據點。亨利六世率軍南下迎敵,王后瑪格麗特和王儲愛德華留守北方。次年7月10日,在北安普敦戰役中,沃里克伯爵俘虜亨利六世並帶回倫敦,對蘭開斯特家族造成了重大打擊。

國會內部場景

隨著軍事上不斷取得勝利,理查·金雀花便以蘭開斯特家族統治缺乏合法性為由,對王位提出要求。攻克倫敦後,理查和妻子塞西莉·奈維爾以君王規格舉行入城式。當國會召開時,約克公爵理查徑直走向王座,全場嘩然——事實上,大多數貴族眼下並沒有推翻亨利六世的打算,他們只是想「清君側」而已。第二天,約克拿出了詳細家譜,國會最終同意廢黜愛德華的王儲之位,將約克公爵作為王位繼承人,並任命為王國攝政王,但國王依舊是亨利六世。這樣的調解法案對蘭開斯特家族而言,無疑是不能接受的,於是後者在北方組織起一支四倍於約克家族的龐大軍隊。

在「韋克菲爾德戰役」中,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不幸陣亡,其17歲的兒子瑞倫伯爵埃德蒙和薩爾斯堡勛爵和被捕並被砍頭,三人的頭被王后瑪格麗特下令掛在約克郡的城門。這時,約克公爵長子愛德華,成為了公爵和王位的繼承人。為徹底平叛,瑪格利特北上到蘇格蘭尋求幫助,最終以割讓貝里克鎮及與蘇格蘭王室聯姻為條件獲得大批軍隊。然而由於缺乏軍餉,瑪格麗特只得縱容士兵無限制掠奪,這為其日後失敗埋下伏筆。在「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中,蘭開斯特家族找回了亨利國王,但卻被倫敦市民攔在城外——後者害怕被這群「野蠻的北方人」洗劫一空。

愛德華四世劇照

與此同時,約克公爵愛德華和沃里克剛好進入倫敦,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由於亨利六世縱容王后「迫害」王位繼承人理查,國會宣布亨利六世及蘭開斯特家族的統治不再合法,愛德華倉促間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了登基儀式,耳邊是此起彼伏的民眾呼聲:「愛德華國王」。登基後,愛德華迅速組織起一支大軍,在陶頓和蘭開斯特軍隊交戰。在這場「玫瑰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戰役中,雙方共投入10萬大軍,其中超過2萬人死在戰場之上。戰役結束後,新國王佔領約克郡,並見到了父兄的頭顱。盛怒之下,他處決了蘭開斯特家族的重要成員,將他們的頭顱同樣高懸於城門之上。

至於國王夫婦,則倉皇逃到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三世的宮廷之中,繼續指揮領導著抵抗戰。但由於缺乏資金,其勢力迅速衰減並被約克家族吞併。1461年6月,愛德華在倫敦正式加冕為「愛德華四世」,老國王亨利六世則在4年後被捕,軟禁於倫敦塔中。此後,又有數次蘭開斯特家族掀起的叛亂,但都被愛德華及其盟友沃里克伯爵平定。然而沒過幾年,愛德華四世卻因與伊麗莎白·伍德維爾聯姻和沃里克伯爵形同陌路。在愛德華國王之弟喬治的唆使下,沃里克伯爵組織軍隊擊敗國王,將其扣押在約克郡的米德勒姆城堡,不過後者很快就被另一個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所率領的大軍解救。

白王后伊麗莎白·伍德維爾劇照

轉眼間,沃里克和喬治就被宣布為「叛國者」並逃往法蘭西,他們接受路易十一的建議,和前王后瑪格麗特結盟。1470年秋天,大軍入侵英格蘭,這一次卻沒人再來救駕。複位的亨利六世宣布愛德華四世及其父為「叛國者」。可惜沒過多久,在勃艮第統治者的支持下,愛德華四世捲土重來,殲滅了沃里克及蘭開斯特家族的殘餘部隊。這一次,亨利六世和其子愛德華均被殺害,約克家族徹底佔有了王位。公元1471年,愛德華四世正式複位,一些史學家將此視作「玫瑰戰爭」的結束。

當他死去時,愛德華五世才剛剛12歲,混亂於是再度爆發——外戚伍德維爾家族與約克家族為爭奪內閣控制權產生了激烈衝突。在鬥爭中,英格蘭攝政王、愛德華四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俘獲了年輕國王,將其與9歲的弟弟約克公爵理查一併拘禁於倫敦塔中。隨後,理查德宣布前國王愛德華四世和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非法」,因此將二人所生的兩個孩子視作私生子。國會對此表示同意,並通過《王室權利法案》任命理查德為新任國王,史稱「理查德三世」。作為約克家族的傑出將領,理查德三世很輕鬆就獲得了貴族們的支持。

都鐸紅白玫瑰

不過這也給蘭開斯特家族帶來一絲希望。對於新舊國王交替,他們推出了新的候選人——亨利·都鐸,其父乃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兄弟,其母更是愛德華三世後裔,因而具有顯而易見的王位繼承權。

公元1485年,亨利·都鐸率軍擊敗新國王的軍隊,加冕為「亨利七世」。為一勞永逸地解決戰爭,他迎娶了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為妻,重新統一了兩個王族,並把紅、白兩種玫瑰合併到一起,作為自己的特有徽章,大多數史學家以亨利七世繼位為「玫瑰戰爭」的結束標誌。這場戰爭終結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威爾士都鐸王朝的統治,也代表著英格蘭結束中世紀,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參考文獻:

《玫瑰戰爭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直奉大戰中直係為何大勝?七大方面差距明顯,還做一事令日本忌憚
東亞有一千年古國,將軍只能由兩家姓氏出任,權力再大也不敢逼宮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