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孝經》古代天子如何教百姓行孝?

《孝經》古代天子如何教百姓行孝?

導讀

中國古代的政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便是重教化而輕刑罰。什麼是教化?就是通過寬緩的教育手段,以養成人民德性、熏陶社會風俗的手段,達到一種和樂、有序的治理效果。

好的政治不鼓勵採用嚴刑峻法來控制和壓服人民。因為古人看到,高壓手段雖然表面看來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但不能使百姓對治理者心悅誠服,是一種難以長久的治理模式。

為政者如何在治理中有效地推行「孝」德的教化,是《孝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孝經·天子章》對「天子之孝」做了這樣的解釋:「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意思是說,天子能夠竭盡愛敬之心侍奉自己的父母,那麼道德教化也就會施及百姓,成為天下人效法的典範。

表面看來,這個說法的意思簡單明確,就是讓天子以自己的孝親行為給天下人樹立楷模。但如果我們對中國古代政治繼承製度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從周代開始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也就是說,當太子即為為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如果天子的父親已經不在世間,那麼,天子「愛敬盡於事親」豈不是成為一句空話?

《孝經·廣至德》的一段話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字面意思是說,在位的君子用孝道教化人民,不是挨家挨戶去宣講孝的道理,天天當面去教人行孝。把孝教給人民,是為了讓天下的父親都受到尊敬。把悌教給人民,是為了讓天下的兄長都受到尊敬。但是天子具體要如何做,才能不以「家至而日見」的方式,把孝和悌的美德教給天下人呢?

東漢的經學大師鄭玄對這兩句話的註解是:「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悌也。」,「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是《禮典》中記載的一種天子的尊長敬老之禮。

根據《禮典》的記載,「三老」是鄉間由五十歲以上的人所擔任的官職,「五更」是任官到期退休的鄉間耆老。招待「三老」、「五更」,是天子視察太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整個禮儀的流程是:天子親自前往陳設酒食之處,檢查醴酒和饌具,命人奏樂迎接「三老」、「五更」入席,並親自奉上酒食,配合以樂師唱頌的《清廟》之詩。

歌畢後,席間之人便開始談論君臣父子長幼之道,與此同時,堂下開始演奏《象》樂,並會聚集眾學士跳起《大武》之舞。待整個流程完畢,天子下令各級諸侯在國中亦如此行事,將養老之禮逐級推廣至天下。

不難看出,這是一種具有強烈象徵性質的禮儀,以儀式中的「三老」、「五更」模擬天子的父兄。《白虎通》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之所以要藉助這種模擬的養老禮來展現孝道,是因為在嫡長子繼承製下,即位的天子通常是沒有父親和兄弟的。於是,一年一度在太學中公開舉行的尊長敬老儀式,就成為天子向天下人示範孝悌之德的重要途徑。

所以,「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其實不是在泛泛地講一個道理,而是需要結合古代的禮儀制度背景才能理解的一句話,這也就是經典蘊藏的奧妙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以史解易:終日乾乾 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每周詩語|夜靜弦聲響碧空:風箏在詩中的多重意蘊|原創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