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封神榜」時代的兵將們穿什麼打仗?小議夏商時代甲胄!

「封神榜」時代的兵將們穿什麼打仗?小議夏商時代甲胄!

很長一段時間,夏商史都被中外史學界視作疑史,好在殷墟甲骨文的出土,使得商代歷史得到確定,而夏代則由於相關資料的匱乏依舊蒙上神秘莫測的面紗。

夏代大致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階段,後世史書上記載所謂「八愷子弟」,就是若干血緣或者姻緣關係的部族組成一個聯盟。服裝、禮儀、語言、生產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漸認同,有了諸夏的概念。

原來生存於諸夏中間而又外於諸夏的族群,即成為四夷。諸夏聯合推舉首領,建立初具政權形態的組織,這是夏肇國的開端。

夏代軍隊應該處於部落戰士聚合成師階段,夏代有相近年代的兵器出土,但沒有出土相關甲胄的史料,應該依舊是史前衛體護具的模式,採用大量藤木以及皮革等原始原材料製作,也不排除部分護具已經具備金屬部件的組成。

夏代嵌綠松石的銅質胸牌。或許是距今最早的甲胄附件。是銅石並用的過度時期,生產生活器具以及武器依舊大量使用精細石器與骨器,青銅器技術還不是很成熟

商代,由於大量精美卓倫的青銅彝器的出土,被譽"青銅帝國",加之舉世聞名的甲骨文的發現,商代似乎給人以「敦化和平」的印象。

其實,商代從成湯伐桀直到紂王亡國,一直是個注重殺伐征戰武力擴張的軍事帝國。

在甲骨文中,有關戰爭的卜辭有5000多條,甲骨文中,也大量充斥著手持干、戈、弓、刀的武士形象,作為商族直系後裔的孔子在評價商時,毫不留情地斥之:"商勝而無恥",一句話點明了商代窮兵黷武。

商代一直是個注重殺伐征戰,武力擴張的軍事帝國.在甲骨文中,有關戰爭的卜辭有5000多條,甲骨文中,也大量充斥著手持干、戈、弓、刀的武士形象

商代玉武士

商朝青銅冶鑄工藝,已經超越了由礦石混合冶鑄的低級階段,發展到以純銅、錫和鉛按比例冶鑄青銅的較高水平。

商代甲骨文沒有鎧字,說明商代純粹以青銅為主料制甲還未出現,身甲本以皮革類為主,甲字本意也摹擬方形皮革塊組合成甲的形壯的鎧甲,說明商代皮甲胄的製作己超越須用整張皮革為甲的階段。

步入以單位甲塊組合成甲的集約化程度。為甲胄的大量製作,以及甲胄的標準化制式化提供了可能。不過,這並不是說整張皮革製成甲胄已被摒棄。

中國最早的盔甲實物是在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南墓道中發現的皮甲實物,這些皮甲只剩下腐爛後留在土裡的紋理了。

其外徑最大都在四十厘米左右。可見是整片式皮甲。其上有黑、紅、白、黃四色圖案花紋。這些皮甲是商代的遺物。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商代青銅胄1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商代青銅胄2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商代青銅胄3

殷墟甲骨文中的「胄」字,字形象胄頂有纓飾的頭盔。同樣還是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南墓道北口發現了大量青銅頭盔。這也是已知中國最早的頭盔。

它們的形體相似,都是范鑄的。重2000-3000克之間,一般高20厘米以上。合范的縫正當頭盔中線。頭盔上的紋飾以這條線為中心向左右對稱展開。

頭盔除前部以外都向下伸展,以保護耳朵和頸部。這些頭盔中有不少鑄出獸面紋飾;有的只是簡單的鑄出兩隻大眼睛;有的則只有圓葵紋。所有頭盔都有向上豎立的空心銅管,用以容納纓飾。

頭盔外部打磨光滑,但裡面則仍是粗糙的。因此戰士必須裹著頭巾,或者頭盔有軟內襯。山西柳林高紅一座商代武士墓中,也發現一頂青銅胄,胄頂有鈕可作系纓之用,同出還有銅劍、矛、鉞、斧、雙環刀等。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也出有一頂青銅胄,頂部一禮管用來插纓飾,說明當時南方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力保持了與發達的北方同樣的水平。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商代青銅胄4

第二章

江西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銅胄,和殷墟出土物極其相似,說明商朝的影響範圍之大

商代還有一種保護頭部的甲件,類似面具,但卻是札在頂額或是綴在皮胄上,這就比鑄造整盔簡單易行的多。

成本也低,可大量製造。只是保護面較局部,可能使用時需若干甲件一組,共同構成較完整防護面。

除了盔胄,商代經常發現一種青銅甲面,其用途歷來有兩種說法:

1、此為祭祀用面具;

2、這是戰爭中覆於面部的面鎧。

對於第一種說法,似乎將面具視作一種宗教避邪儀式上使用的儺面,但縱觀許多民族真正的儺面都多用木質或皮質,少有如此堅厚沉重的。所以,它更有可能是一種戰具。

並一直作為一種不常見的甲胄形式,少見諸史冊地流傳於後世。直到南北朝時期,又忽然活躍起來,北方有北齊蘭陵王,著銅面上陣,南方則更絕,有權臣侯景叛亂,其部下數萬人,全都帶鐵面甲,足見中國古代是有面甲這種形式的。

山東前掌大出土的銅胄,商代一種頭盔並非常見的整體鑄造,而是皮革帽上縫上若干青銅件組成嚴密的防護

這是這種分體頭盔的一部分,帶犄角的獸面

商代青銅面具,是一種常見的頭面保護防具

商代的青銅用於身甲上的方式,多是一些小的圓形甲泡之類甲件,似乎更象是某種為加強某些部位保護力而增補的裝置。

更複雜的是以一些各具形態、頗具裝飾效果的銅甲泡,點綴其間,組成某種圖案,如摹擬人面五感,以在胸腹構成巨大的猙獰面孔,在戰鬥中威嚇敵人。

這種奇特的審美用意,與廣泛見諸於商代青銅器上的獸面紋、人面紋,應是相同的.帶有巫咒威嚇用心。

商代有在戎服及盾牌上加裝具有裝飾性青銅件的慣例,商代晚期和西周時盾牌上的銅甲

收藏於日本的商代青銅人面馬飾,側面證明商代馬車已經盛行

商代青銅人面馬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課堂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手中的劍為現代科技結晶,那麼他的劍是怎麼來的?穿越?
抗戰時日軍到處燒殺搶掠,有一個地方卻儼如太平盛世!

TAG:中華冷兵器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