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食物鏈的頂端,你吃掉了多少垃圾?

作為食物鏈的頂端,你吃掉了多少垃圾?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製造垃圾。

「幸運」的是,只要把垃圾用一個塑料袋裝好,拿到樓下扔進小區的垃圾桶里,這些垃圾就遠離了我們美好潔凈的生活,與我們「再沒有什麼關係。」

不過,根據近年來各大環保機構公布的數據和案例,「垃圾丟掉後就不會再來影響我們生活」的這種看法,似乎太過跳脫。

Rise  -  Epic  Music

 Rise

John  Dreamer 

00:00/00:00

在上個月,西班牙南部的Murcian海岸發現了一條衝上岸的雄性抹香鯨屍體。

一般成年的抹香鯨體重在50噸左右,然而這條死去的抹香鯨卻只有6噸,看起來就像個焉癟的皮球。

? Murcia Reolonal Government

在這條抹香鯨的胃裡,人們發現了足足29公斤塑料垃圾——塑料袋、汽油罐、塑料繩網糾纏在一起。很明顯,它之所以死亡,是由於無法將誤食的塑料垃圾排出體外。

也許你會說,「好可憐的抹香鯨,簡直太讓人難過了...」,或者「可憐啊,不過西班牙海里的垃圾跟我有什麼關係嗎?」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比被餓癟的抹香鯨還要可怕的事:

你扔掉的塑料垃圾,是如何在無形中流回你的食物鏈的。

1

薛定諤の病

抹香鯨的肚子里有29公斤塑料垃圾會奇怪嗎?一點也不。

因為每年都有數百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塑料垃圾在海洋的分布圖

? The Guardian

根據TNC(國際自然保護協會)本月22日公布的數據:僅在太平洋垃圾帶所累積的垃圾,已達約1.8萬億件塑料,重7.9萬公噸——整個面積大於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的總和,而且數量還在急劇增加

而這些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經年久月便分解為各種形式的「微塑料」,極易被海洋生物吃掉。

染色後的塑料纖維和一隻吞下塑料纖維的浮游箭蟲 ,浮游生物支持著整個海洋的食物鏈,小魚吃浮游,大魚吃小魚,最後,都會進到人類的肚子里。

作為素以「乾淨」聞名世界的紐西蘭,在2017年被奧克蘭大學海洋科學協會的一項調研發現:紐西蘭魚類市場上常見的9種可以商業捕撈的魚中,就有8種魚類曾長期性攝入塑料垃圾,而在加利福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魚類市場中,也有1/4魚類的小腸中含有塑料粒子。

這些「微塑料」極易吸附細菌和有毒污染物(例如不易降解的多氯聯二苯等),從而形成導致疾病、甚至癌症的有害物質。然而,它們卻經由被捕撈的海魚,又回到人類的餐桌上,順利實現食物鏈系統循環。

換句話說,你所拋棄的所有的垃圾,都會重新被你吃進嘴裡。

? Orb media

你或許又會想,「不吃海鮮不就可以了嗎。」

然而,海鮮並不是塑料垃圾流回人類體內的唯一途徑

去年9月,英國《衛報》聯合美國的Orbmedia,進行了一次樣本數量超過12個國家的大規模「自來水成分分析」,這批測試的結果顯示,平均有83%的自來水樣本中,含有塑料纖維

Guardian graphic | Source: Orb Media

其中,美國的污染率高達94%,其次是黎巴嫩和印度,雖然英國、德國和法國的污染率最低,但也達到了72%的驚人概率。

Guardian graphic | Source: Orb Media

洗衣機纖維廢水放大圖像。? Rozalia

據調查,這些自來水中的塑料纖維大多來源於滌綸、錦綸、維綸等人造纖維織物的日常磨損和清洗(機洗衣物尤為嚴重)。

由於這些塑料微粒非常微小(直徑約為10微米),而我們一般的飲用水少有過濾到這種級別,所以它才大量存在於我們的水中。

並且,「塑料微粒的存在,預示著塑料納米粒子也可能存在,只不過目前還無法準確測量。」執行這項研究分析的Anne Marie Mahon博士說,「而一旦它們分解為納米級範圍內,就意味著它們能夠穿透人的器官,進入組織細胞。」

? The Guardian

不過,或許這些塑料早就以各種形式悄悄進入我們的消化系統了。

早在2015年,德國環保機構Marchemconsult調研了本國24個知名品牌的啤酒,發現其中均含有不同數量的塑料微粒,在這個驚人的發現之後,他們又展開調查了糖和蜂蜜等超市食品,結果同樣令人感到恐慌。

看到這裡,你是否已經為自己的健康感到擔憂了?但這還沒到最可怕的部分。

最可怕的是,塑料微粒還可能存在於空氣中,從而進入我們的呼吸系統

同在2015年,巴黎環境研究機構LEESU觀察到,大量的塑料微粒存在於大氣沉降物中,經推算,每年約3-10噸塑料微粒漂浮於這個城市的空氣里。而這些空氣中漂浮的塑料微粒,還會經由降雨轉移到湖泊或其他水體中。

菲律賓某垃圾填埋場正在焚燒塑料垃圾 ? Orbmedia

倫敦國王學院的環境健康教授Frank Kelly表示:「如果我們吸入這些塑料,它們有可能會將化學物質輸送到肺下部,甚至可能進入我們的血液循環系統。」

那麼,這些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人體內的塑料微粒是否一定會引發疾病呢?

客觀地說,目前的醫學研究還不能準確地將它們和某些特定疾病划上等號。但在某種意義上,每天你在吃東西的時候,喝水的時候,呼吸的時候,其實都處於一個「薛定諤」的狀態。

你也許會攝入塑料,也許會因此危害健康,但都只有等到生病的那一天,才算打開了箱子看到了結局。

2

你每周要扔掉多少外賣盒子?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4.22)都有一個主題,比如全球變暖、沙漠化等等,而今年的主題,則是「終結塑料污染」。因為現如今的世界塑料污染,無疑一場「全球危機」。

去年7月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名為《塑料的生產、使用和命運》的調查研究顯示:

截至2015年,全球已產生約6.33億噸塑料廢物。其中,僅約9%已回收,12%焚燒,而79%的塑料廢物,仍然積聚在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它們侵佔土地、污染土壤,破壞海洋生態,同時,塑料微粒已經廣泛存在於人類的食物和飲水系統中,構成了潛在公共健康隱患

為了實現「終結塑料污染」,地球日的組織機構「地球日網路」(Earth Day Network)正在推動在全球範圍內消滅一次性使用塑料製品,並且建立一個統一的塑料處置監管框架。

? Pixabay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上周三宣布,計劃在2019年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棉簽,以保護自然環境。而在美國,包括西雅圖,馬裡布,邁阿密和邁爾斯堡在內的一些城市,也已經開始禁止塑料吸管的使用。

說來可笑,塑料吸管和棉簽,相比我國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外賣事業所帶來的一次性塑料垃圾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愈發精緻的外賣包裝

根據「餓了么」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他的市場用戶規模高達3.6億, 且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佔比高達63.3%,外賣就餐成為一種常規消費。

那麼,按此數據推算,每周最少有6億份外賣飛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產生6億個一次性打包盒和6億個塑料袋,以及6億份一次性餐具的廢棄。

在從騎手開始派送,到用戶吃完,一個塑料袋/打包盒的平均使用時間僅約60分鐘。然後,這些塑料包裝就成為垃圾,被丟棄在公司或小區的公共垃圾桶,再被環衛工人送往垃圾場——

或焚燒,或填埋,甚至有可能被直接倒入江河湖海

北京郊外的垃圾場上覓食的奶牛,2009 ? 王久良

2016年7月1日,來自上海的4000噸垃圾欲傾倒在蘇州太湖,被當場抓獲

要知道,每年全球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而中國的傾倒量,就佔了1/3。

外賣,的確為生活在高速運轉的現代都市人節省了不少時間。不過,當你喝的水,你呼吸的空氣,你吃的食物,都統統被那些無法回收降解的塑料微粒所污染,當你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就會因此而患病時,節省出那些時間,又有什麼意義呢?

3

長白山的水,2元一瓶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常常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批量生產帶來的物資豐富,讓我們免於匱乏,從而感到幸福」。

然而,就像每一處優美的景觀必然會伴生另一半醜陋的建渣一樣,有多少物質消費品,就會產生多少垃圾,它們是完全成正比的。

? Orb media

2006年,北師大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的田松教授在一篇《為什麼我們可以在都市的街頭喝一瓶礦泉水》的文章里,提出了一個高更式的問題:

「這是什麼東西?它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比如某些聲稱產自純天然無污染生態保護區的礦泉水。

它們僅售2元一瓶、幾乎任何人都能隨便喝到,如果真的產自遙遠的生態保護區,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大量的湖水被裝進塑料瓶里,進入全球化的經濟網路,進入每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但是,這些水在原產地應該是承擔著某種生態功能的。

所以我們每喝一瓶礦泉水,就對水源處的生態構成了傷害。而那些廠商恐怕沒有給水源地以足夠的補償,否則我們就很難以如此低廉的價格買到它。而事實上,對生態的破壞本來也是無法補償的。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不知道來源的事物,甚至認為我們沒有責任知道。

? Orb media

還有另一個問題,當我們喝完之後,如何處置手中那個迅速變成「垃圾」的塑料瓶?

我們當然會把空瓶子順手扔到街頭的任何一個垃圾筒里去。

可是,垃圾筒不是一個魔法裝置,可以讓垃圾憑空消失。它只不過是垃圾的臨時居所。

這所有的瓶瓶罐罐、袋子盒子,其實都在我們平時看不見的地方,與「另一些人」為伴:

生活在廢舊塑料回收站的小孩,2015 ? 王久良

在集體無意識中,我們本能地迴避垃圾,當把垃圾扔進垃圾筒後,便以為從此與之再無瓜葛。我們甚至會想當然地安慰自己說,只要投進了垃圾桶,那麼所有的垃圾都會得到有效處理。

然而,垃圾真的能得到「有效處理」嗎?和9%的回收率相對應的,是另外91%的污染率。這種說法,無非是在變相的鼓勵消費罷了。

在今天的社會,消費這個詞,無疑是褒義的。它描述著一種令人愉悅的享受,背後象徵著你的財力和品味。並且,它拉動內需,創造產值,創造稅收,提供就業機會,拉動了GDP...

所以,在我們當下的工業文明中,幾乎所有的社會制度,經濟政策,都在鼓勵這種行為。

我們不但大量消費,也大量丟棄。因為除了消費帶來的快感之外,扔掉東西也是種樂趣。拆開新的商品,把包裝扔掉;吃不完的飯菜,立刻倒掉;衣服舊了,丟掉買新的。現代都市人,大都體會過「消費+丟棄」的快感。

消費的急劇增長,就會導致垃圾以爆炸性的速度激增

《垃圾圍城》,攝於北京近郊,2009 ? 王久良

垃圾不會憑空消失。

在現代工業文明中,垃圾的走向無非是從現代化的地區運送到非現代化和次現代化地區去。說白了就是發達國家向貧窮國家傾倒,城市向郊區傾倒,鄉村向荒野傾倒…

但倒來倒去,地球總有被倒滿的時候。並且,那些被你扔掉的,也很可能會在某一天,回到你的身體里。

因為,就像下面這張海報里說的那樣:

There is No "out".

撰稿:Sugarkane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浮象集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偉大十張雷鬼唱片·大象歌單
公路先生和棉花糖小姐

TAG:浮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