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海自殺女生:「我很早就已經死過一次了,這次只是再死一次」

北海自殺女生:「我很早就已經死過一次了,這次只是再死一次」

家長實驗班

北大家庭教育項目研究成果,百萬家庭信賴的選擇

1

「我很早就已經死過一次了,這次只是再死一次」

這是廣西北海一名初一女生跳樓自殺後,在留給父母的遺書中的一句話,因為遭遇同學的孤立、暴力,不堪折磨和欺凌的她選擇了最慘烈的對抗方式。

而在三個月後,也就是4月23日,針對廣西北海合浦縣公館中學女生陳琪琪(化名)墜樓死亡一事,該校校長張灑向新聞記者回應稱:

學校認為公安機關查明的陳琪琪系跳樓系自殺,所以她跳樓和學校沒任何關係,「她是自殺,家長要求賠償,我們覺得不合理,讓他們走法律程序。」

真是好一句跟學校沒有關係,當看完琪琪父母的陳述和琪琪寫下的「遺書」,你還敢拍著胸口說沒有關係嗎,校長?

還有琪琪的書本上全是帶有欺凌證據的字樣:

「你替她們背黑鍋,被她們侮辱,被打,被罵!」

「我是欠你錢了,還是吃你家大米了??針對我?啊!」

「何必呢,活得這麼累,都是一個宿舍,真當我不知么,在背後說我壞話?可笑!」

「離開這個宿舍」

……

校園霸凌事件一直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正在普遍發生,這個世界上,有些孩子的惡,比我們想像得還有可怕。

GIF

2017年,7月,一份來自梅州興寧的某個學校的校園欺凌視頻,49秒的視頻里左邊這位女生足足扇了右邊女生23個耳光。

2018年1月,一段湖北嘉魚縣某中學女生遭同學輪流掌摑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

2018年,3月13日,一段時長2分07秒的視頻在網上傳出,視頻中,數名女生在寢室圍著一名身穿粉紅色外套的女生,多次對其拳打腳踢,邊打邊問「錯沒得」。

這些實實在在的霸凌現象在我們身邊一直出現,而某些人還在扯犢子地回應:學生系自殺,和學校無關。難道你不知道有一種傷害,對孩子而言,比死亡還可怕嗎?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小時候被人長期欺凌的,抑鬱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慮是其他人的4.3倍,自殺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

當孩子的惡一次又一次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當他們在不懂分寸的年紀里,失去控制,這種無知無懼無畏的惡,才是世間最可怕的惡。

但是相比於霸凌,更可怕的是,家長的不理解,學校的一味包庇。因為很多人,卻還是在用一些無知的語言、小小的懲罰企圖「大事化小」:

「孩子還小,他們只是鬧著玩的。」

「寫份檢討就好了。」

「我回去一定嚴加管教,保證不會再犯。」

網上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如果我們低估了孩子世界可能存在的殘酷性,也就會低估了被霸凌者的絕望。」

當我們試圖為那些實施霸凌的孩子開脫,那又有誰想過被霸凌者的絕望和無奈?

實際上,明明很多受害者如果在一開始受到學校和社會的足夠保護,是完全能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

而正是某些無知的成人們對孩子之間的霸凌行為仍是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甚至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去處理,結果呢,越壓越多,愈演愈烈。

每個人都會有孩子,而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是下個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無論這些霸凌是否和自己有關,我們都要站在那些被霸凌者身後,替他們發聲,做他們永遠的後盾。

因為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該出現在校園。

千萬別等到悲劇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才後悔為時已晚。

2

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童年時期曾被欺凌過的孩子,人生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其影響可能會從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中年。

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偶爾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這些孩子們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此外,童年時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

校園,本應該是孩子們的天堂,現在卻成了人性廝殺、暴力跌宕的戰場。

校園霸凌,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它對當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持續性的。也許「一個過分的玩笑」就有可能導致了孩子重度抑鬱。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講的是所有不好事情的發生,都必然會有其發生的理由。

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卻真實存在這樣一類惡人,他們就是莫名其妙地想傷害別人,想打人、想欺負人。而在校園霸凌中,很多作惡的人,就是憑心情、很隨意地想做就做,完全沒有理由。

可很多成人的態度,就如台灣導演九把刀的電影《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里那一幕一樣:

成績很優秀的學霸主人公,被全班同學孤立,還誣陷偷取了班費。

當他找到老師證明自己無辜時,老師卻反問: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偏偏找你?」

「為什麼是你,不是別人?」

是不是很扯淡,但這就是很多成人在霸凌事件里的態度,令人作嘔的典型受害者有罪論。明明是別人犯了錯做了惡,為什麼還要歸罪給受害者?

難道無辜被傷害的孩子,還得自己給自己安一個理由,來說服自己就活該被傷害嗎?

霸凌行為:任何侵略性的、反覆的、存在不平等力量關係的行為,都是霸凌行為。這是瑞士心理學家 Dan Olweus 在 1970 年的定義,至今仍然適用。

或者更具體地說:「當一個學生被說了下流、骯髒的話,或是被拳打腳踢、威脅、關在一間屋子裡、被人遞了下三濫的小紙條、沒有人同他說話時,校園暴力就產生了。」

很多人對校園霸凌有著很明顯的誤解,總以為那些肢體傷害的暴力事件才算是霸凌,卻不知一切施加在孩子生理、心理上的傷害,都是一種嚴重的霸凌傷害。

如前段時間,浙江省溫嶺市的王女士終於把對自己進行長達10年霸凌的校園施暴者送進了監獄。

而事件的起因僅僅是上高一時因為一個杯子的戲言而被同學誤解為炫富,然後被人說「炫富女」、「出賣身體」、「被包養」,突然之間成了「全校公敵」,被孤立、被指責。

而這些霸凌者只是因為刺激、好玩,覺得有意思,跟著別人造謠,反正隨手轉發幾句、說幾個流言蜚語也沒什麼損失。

可正是這些無中生有的語言暴力,讓王女士在高中就被逼著幾度休學,多次企圖自殺,還患上了抑鬱症。

而這十年的霸凌,難道沒有人看到她抑鬱著、絕望著嗎?但所有人,都對此無動於衷。因為一開始,他們都對校園霸凌一無所知。

或許正是成年人對於校園欺凌認識的不足,以及對其無限量的容忍,覺得小孩子做錯事,能夠原諒,才助長了「施暴者」的惡,導致了校園欺凌行為如此猖狂。

因此,對校園霸凌行為的關注和判定,是每個家長、老師和社會群體都必須做到的一件事。

3

在當代中國,校園暴力從來沒有被誇大,只是在被迫壓縮和掩埋。校園暴力程度,根本也沒有誇大,甚至還隱藏著很多我們都不知道的事情。

看著這麼多可怕的校園霸凌現象,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做到:

第一,平時多關心、注意孩子情緒和狀態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以下一些異常的現象時:

身體表面無故出現瘀傷、抓傷等人為傷痕;

突然變得逃避上學,常常裝病請假甚至逃學;

在校期間或者回家後,總是神情沮喪、情緒低落、精神恍惚;

學習時變得難以集中注意力,成績急劇下滑;

突然變得焦慮、易怒,經常自責,甚至出現自傷自殘行為;

頻繁地出現失眠、噩夢、尿床等現象。

請一定要關注他們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你的細心和敏感可能已經阻止一場可怕的霸凌。

同時,家長的教育上也要引起重視。

在平時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杜絕暴力,辱罵等行為,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狀態和情緒變化。

第二,當發現孩子被欺負了,懂得鑒別事件的性質,並及時處理。

當得知孩子被欺負,大人一定要冷靜傾聽,客觀分析事件的原因和過程,明確事件的性質。

一旦明確是「霸凌」事件,千萬不能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或者只會責怪孩子的行為。

記住,當魯迅在吶喊「救救孩子」的時候,我們更不該停留在以往的經驗里,只當孩子是矯情或者沒事找事。

這不是讓孩子獨自面對的時候,被欺負後,你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自己,關心自己,幫助自己處理這種問題。

作為家長,你要讓孩子知道,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們都會站在他的身邊,陪他去對抗全世界。

第三,必要時,果斷運用法律武器,反對霸凌到底。

青春殘酷物語《小牲口》里有一句話:「小孩是,殺了人也可以無罪釋放。」

有些施暴者做了惡,卻總有一些人找理由「他還是個孩子」替他們開脫;明明違背了法律,卻被一則「未成年人渣保護法」隨意抵消過錯。

很多時候,越是沒有約束和懲治的惡行,越是會造成變本加厲的惡果。

2017年11月,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校園欺凌案件進行了宣判。五名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被告人分別被處以有期徒刑。

那個時候,很多網友感慨:「未成年」終於不再是校園暴力的避風港了。

正義可以遲到,但法律永遠是會進步的。面對霸凌事件,必要時就應該舉起法律武器,對施暴者施加懲戒和處罰,只有真正有效的罰,才能杜絕喪失人性的惡。

有人寫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僅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還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自控能力。你不告訴他那是惡,他能把別人逼死。你不告訴他要反抗,他能被別人逼死。

所以,當他還是個孩子時,就更不能輕易放過他。

▍標籤:霸凌,家庭教育

▍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長實驗班 的精彩文章:

15歲女孩刺死父親: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TAG:家長實驗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