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浙大啟真堂彼得聖吉講座與重讀《第五項修鍊》
一.緣起
已經很久沒有回學校聽講座了。
這次浙大管院邀請到彼得聖吉先生演講,一票難求,活動信息張貼三小時就顯示報名已滿。
儘管如此,但像我這種懷揣著追星之心非去不可的人還是如願以償了。
感謝管院組織了這場分享。
二.重讀
這本書出版很久了,最早譯成中文是94年台灣引入,陳凌老師手上便有這麼一本,說這本書影響了一代人是不為過的。如果拿來與熱門的《原則》來比較,一本是褪色的經典,一本是時下的熱門。
為了不做膚淺的追星族,決定臨時重讀惡補一遍《第五項修鍊》。
所謂五項修鍊指的是:
自我超越
共同願景
系統思考
心智模式
團隊學習
作為一名自我管理培訓師,有如下思考:
1.自我超越
事實上任何一本手藝或武功的研習都是無止盡的精進,時間總會讓人變得懈怠。
作為一名研習自我管理的人,那麼自我管理是否做得足夠好?
2.共同願景
數日前與大師兄談生活狀態,自覺略有疲態。
五年前曾給自己畫過五年後的願景圖,今天看來已是十有七八已經實現,相信這也是疲態的原因之一。
大師兄建議還是要找一個激動人心的願景,用《第五項修鍊》的話講就是願景的」張力」,找到並且相信一幅願景,是拉動我們自我超越的力量。
3.系統思考
初學者總是希望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藥到病除,事實上這是種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
世界是複雜的,現象背後有原因,因果還會互動,不想治標不治本還是要進行系統思考。
我粗略地講自我管理的知識體系分成三個模塊:精力管理、行動管理、個人知識管理。如果想成為一個高效的人,則應該在三方面一起下功夫。
三者之間應該是存在系統關係,比如出現短板則很難高效,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理髮店洗頭小哥,精力旺盛行動目標明確,無奈缺乏關於銷售技巧的知識,只得屢遭挫敗。類似的反例還能舉出很多,但我相信,這三個模塊之間是存在系統關係的。
再入一步,哪怕是在單個模塊之內,依然是存在系統關係的。以我自身為例分析,最近染上了抽煙的惡習。如果追溯分析呢?先是跑步過度,再是腰椎受傷,進而是停止跑步,進而體重上升,再而精力不濟容易疲勞,到最後朋友一句『你要抽煙還是要抑鬱症?』。我相信我抽煙是不能怪朋友那句話的,那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反之如果希望戒煙,思路也是應如此,見因見果見因果,找到槓桿解。
4.心智模式
比心智模式更常見的一個辭彙是」潛意識」,潛意識比意識更多地影響我們的行為。
成年人都不是一張白紙,我們看一個現象是有出發點的,這個出發點就是我們的假設。
此處會有兩個問題:
這些假設都是合理的嗎?
我們如何發現這些假設?
而且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沒有發現何來分析?
深入學習自我管理的人會發現:容易改變的是行為,難以控制的是觀念,因為它無色無形又根深蒂固。
怎麼辦?
寫日記
練習冥想
為什麼是這兩項?
創造觀看自我的機會
5.團隊學習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的學員也能掌握如上這些修鍊的手法。
最近考慮拉一個小規模的學員群,讓以前有過較為深入交流的學員與朋友入群。
哪怕現在論七八糟的群這麼多,我又是這麼怕麻煩。
但有獨特的價值主張,長期的學習願景,還是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場域。
三.講座
這次講座彼得聖吉老師的演講時間大約只佔了15分鐘,剩下的全是提問與互動。
摘選一部分問題,大致羅列下:
問題1:團隊人心如何穩定?
問題2:金錢至上的時代,如何做一個南師口中真正的企業家?
問題3:變革的時代,企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問題4:賦能如何定義,如何做?
問題5:企業從小到大,到達10000人,需要從哪個點拉動變革?
問題6:兩天時間三十個人,如何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
問題7:90後創業者如何個人成長?
問題8:中國為什麼沒有可汗學院?企業家如何去平衡金錢與造福一方?
問題9:互聯網企業員工中年青一代增多,如何處理員工的內驅動力問題?
問題10:如何看待美中貿易戰?
問題11:如何看待醫患矛盾?
大家開腦洞絲毫不客氣^_^
1.賦能與個體
講座的主題是『賦能』,彼得聖吉老師坦言在英文世界裡很難找到類似的詞來翻譯這個中文詞,聽起來關乎於個人的層面,但在英文中討論很多的是『創造場域與空間』。
彼得聖吉老師給賦能的定義是:超越了單獨從『我』的角度所能看到的,將自己放置於一個更大的場域中。
彼得聖吉老師描述了一個畫面:雜技演員在表演空中飛人,雙手雙腳離桿,停留著空中那種狀態。這種畫面恰能形容當下許多人的生活狀態,身邊所有的一切都關乎於『我我我』,然而缺乏與這個世界的鏈接。
『我我我』背後是消費主義的力量,如果只從這一點出發是很難理解賦能的。消費科技帶來了虛假的滿足感與感知力的退化,這點上成人不如孩子,因為孩子至少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趣的是,在這個不確定性的年代,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更輕鬆地擁抱不確定性。喜悅並不是從確定性與知識中而來,而是從擁抱不確定性中來(玄乎玄乎,似懂非懂)。
我私下笑著與同桌朋友講,『如何管理90後』這種話題想必也是挺有中國特色的話。當代多數國人一不懂何為自我,二不懂何為管理。自我絕不應是自私,而是個人當以獨立之角度與整個世界對話。
2. 場域與空間
談兩個這次活動中的有趣細節:
一
第一位提問者提問之後,彼得聖吉忽然揮手示意攝影師換個位置,大家一臉懵逼!
彼得聖吉老師接著說:我需要看到提問者的眼神。
我相信這樣一位管理大師談一個觀點或者概念絕不會是放衛星,而是有堅實的基礎。怎樣發現這些堅實的基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細節。為什麼需要看到提問者的眼神?因為學習不僅僅是信息交流,缺乏眼神交流的對話不是有效的鏈接。
二
當彼得升級老師宣布接下來80%的時間均為提問互動時,好哥么在微信上拋來一個問題:這樣玩兒成嗎?我說:精彩才剛開始。
管理諮詢界一代宗師與我這種新手的區別在於,我的能力大約僅在於半天課程里與二十人建立鏈接,而一代宗師則有能力與坐在圓正酒店啟真廳里的三百多號人建立鏈接。
聽眾的每一個問題他都非常認真地經由翻譯記錄在了本子上。我相信彼得聖吉老師選擇這種對話式的交流是深思熟慮的,觀點決定內容,內容決定形式,怎麼可能是亂來呢?分明是通過形式來教你觀點:單向接受信息的人是」死」的,而在場域中對話的人是」活」的。
3. 看到一個人,而非問題
彼得聖吉老師的童年有一位日裔好友,因此受東方文化影響甚深,成名後與南師的交往也被傳為佳話。現在的狀況是:中國人沒學到東方文化中的好東西,恰恰把東西方文化中的垃圾撿了個遍。
講座的結尾是這樣一個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與太太遇到車禍,太太脖子受傷動了手術,後來她的手指開始麻木,她非常地擔憂,於是她不敢運動。
所以我們就決定回醫生那裡看看,第一次沒見到主刀醫生,見的是一位年輕醫生,做了一系列檢查,在醫生辦公室里這位年輕醫生把一系列檢查結果念了一遍,告訴我太太:你可能有這個問題,可能有那個問題。於是太太更加害怕了!
後來還是想辦法約到了原來那個主刀醫生,大約是六十歲左右的男士,看起來很放鬆的一個人。他也看了測試結果,他就問:您什麼時候開始手指麻木的呀?太太說兩個月之前。再問:手指麻木很害怕是吧?太太說是啊。害怕了時候您幹嘛了呀?太太說我減少了運動量。他認真地在傾聽太太的行為與情緒反映。最後醫生說:如果不動,你就會生鏽,你需要買雙好鞋子,要更多地去戶外走,每天走兩公里,我們兩周之後再見!
當然最後彼得聖吉老師的太太順利康復了,但這個故事想講的是:『前一位醫生看到了問題,後一位醫生看到了一個人』。
在科學尚未普及的今日中國,科學固然是好東西但科學主義則是問題多多。西方傳統的科學管理更像科學,追溯這個思潮的深處有一個很機械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正如牛頓把宇宙比喻做」上帝的鐘錶」。而在東方以及其它古老的世界觀看來,世界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真正能讓療愈發生的是病人自己。醫生並不是鐘錶匠,醫生要有社交的場。在醫患關係中至少有三個層次的系統:病人的身心系統,病人與醫生的關係,更大的社會系統。所有偉大的醫生都理解並且能夠創造這樣的關係。
四. 結語
感謝管院與MBA中心組織了這樣一場高水平的分享活動,收益良多。
近期工作是有些攜帶,『再出發』應該是我接下來六個月的生活主題。
TAG:葉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