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除去妄想 心靜如禪

除去妄想 心靜如禪

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如何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

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你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該收手時就要收手,切莫讓得到也變成了另外意義上的失去。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非寧靜而無以致遠。」諸葛武侯如是說。靜是什麼?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現代人品味著生活的緊張與焦灼,已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都漸漸浮躁起來,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因此,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畢竟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眼熱顯赫權勢,不奢望成堆的金銀,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相情願,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制的鐵器,而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手裡是一個半導體,身旁是一把紫砂壺。

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好夠他吃飯和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古董商從老街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緻,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3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裡;一件在中國台灣地區某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裡,是1993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16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裡的水。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來敲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後來,老鐵匠一直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活過了百歲。

就這樣,老鐵匠打破了名利對心的束縛,重獲寧靜。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

如何進入靜之境,我們可參悟佛陀的智慧,不要輕易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達到「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實,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隨青山綠水而舞,見魚躍鳶飛而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此心常在靜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靜中,紛擾紅塵,悟得禪心。

聲明:本圖文來自「菩薩在線」,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中華佛緣網是國內佛教自媒體中的著名網路媒體平台,其創辦人朱慧丹女士歷時7年克服重重困難創辦的佛教文化及傳統文化傳播平台,平台下設:中華佛緣雜誌編輯部、中華佛緣禪樂團、中華佛緣書畫院。朱慧丹女士自費走訪了國內各大寺院採風調研,拜訪了多位大德高僧、佛友、居士,專註於紀錄片拍攝製作,平台籌備舉辦過多次大型公益活動,歷盡所能傳播、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也歡迎各位大德居士踴躍實名供稿、供圖(備註:原著)。

地址:北京朝陽高碑店南岸一號信安門41-1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佛緣 的精彩文章:

最遠的距離,是在同一張桌上吃飯,卻走不進同一扇門
星雲法師:一期一會

TAG:中華佛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