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哪是打獵,簡直是打仗——先秦的狩獵文化

這哪是打獵,簡直是打仗——先秦的狩獵文化

GIF

本 文 約

3000

閱 讀 需 要

6min

GIF

狩獵在先秦時期一直備受重視,哪怕是農耕活動興起、人們擁有了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之後。在貴族們心中,狩獵不是為了果腹,也不是為娛樂消遣,而是在培養尚武精神。

兩周時期戰爭頻仍,從天子到諸侯,無不對武備高度重視,即便是戰爭的間歇期也不能鬆懈,一定要讓軍隊保持訓練和戒備狀態,這種形勢下,狩獵就起到了類似軍事演習的作用。先秦的貴族個個都接受射箭駕車等軍事技能的訓練,這些都可以在狩獵過程中得到鍛煉。更重要的是,狩獵要殺戮、要流血,為了捕獲獵物,人們需要嚴明的紀律、周密的組織,甚至運用種種策略。一言以蔽之,除了不殺人,你能在這項活動中鍛煉與戰爭相關的一切。

在當時,統治者一年四季都要舉行這項活動,春天的狩獵叫「蒐」,夏天叫「苗」,秋天是「獮」,冬天是「狩」。《周禮》就記載了不同季節舉行的狩獵儀式,比如春天,擔任司馬的官員就要用旗幟指揮民眾列戰陣,冬天還要舉行誓師大會,如果有人遲到,甚至要被斬首,顯然和軍法如出一轍。《毛序》提到周宜王大會諸侯,通過田獵選拔士兵,《墨子》更是特意提到周宣王組織諸侯田獵,以此作為周宣中興的重要標誌。

田獵漢畫像石

在反映周代社會生活的《詩經》中,田獵更是重要題材,以此為主題的詩多達14首,既雄壯又浪漫。

田獵時,貴族們先要舉行占卜和祭祀儀式,《小雅·吉日》開頭就寫,打獵者要選擇良辰吉日祭祀馬祖。然後是田獵出征的盛大場面,這在《車攻》這首詩中描寫得最細緻:狩獵的車馬都已齊備,天子在計點兵馬,一片喧囂,車上插的各類旌旗在風中招搖。四匹公馬拉著車駕沓沓啟程,身姿雄壯矯健,諸侯們穿著紅蔽膝、金馬靴,絡繹趕來隨天子出征。他們戴上扳指護臂,調好弓矢,身邊的隨從們也集結完畢,等著扛獵物……

有的詩著重描寫狩獵者的英姿,《鄭風》有一首《大叔于田》。主角雖然叫「大叔」,從舉止看卻並不老。他駕起車來,抖動的韁繩就像經緯縱橫,兩匹驂馬彷彿在跳舞。《齊風》有一首《猗嗟》,也描寫了一位精於射術的美少年,身材高挑、目光明亮,舉止輕盈敏捷,跳起舞來身姿優美,他的箭能射穿靶心,而且是連續四箭射中一處。《齊風·還》則比較有趣,寫一位獵人歸來,與另一位獵人在山間偶遇,一同追捕獵物,對方作揖稱讚自己身手高強,這首詩表面在吹對方,其實是繞著彎吹自己。

從這些細節來看,當時貴族們要去打獵,兩樣裝備是必須的。一是車馬,二是弓矢。《吉日》《車攻》都提到一種「田車」,車身輕便靈活、速度很快,對應用牛牽引的、專用於運輸的笨重「大車」。和戰車的人員配置類似,每輛田車上至少要有兩人,一是駕車的御手,一是狩獵的射手。狩獵開始,多輛田車會共同發動,形成包圍圈,將獵物驅趕到一起,《吉日》就描寫:原野上,獵物們成群結隊在遊盪,狩獵者們駕車登上土丘、來到漆沮水邊,把獸群驅趕到天子面前,供其狩獵。

主力武器是弓箭,其中有一種「弋射」技術很特別,它是在箭矢尾端繫上絲繩,射中飛禽後就可以把獵物收回來。還有觀點認為,鳥類一般都是結伴而飛,射中一隻後,絲繩就可能纏繞住其他同類的脖子或翅膀,把它們也帶回地面,從而收穫一箭數雕的效果。

戰國宴樂紋銅壺上的弋射圖

當時也經常用獵犬來追捕獵物,這種犬叫「盧」,最有名的是出自韓地的「韓盧」,與之齊名的是產自宋國的「宋皵」,晉地還出產「晉獒」。《小雅·巧言》則有一種「遇犬」,擅長捕兔。

放火燒山也是一種常用的驅趕獵物的手段。《大叔于田》就有類似的描寫。這種方式一般選在秋冬時節,當時草木乾枯、氣候乾燥,很容易點火,不過也容易造成誤傷。《搜神記》有個故事,三國吳國有個人叫李信純,一天在城外喝醉了酒,躺在草叢中睡覺,讓自家的狗守在一旁。剛好太守出來打獵,看見田野里的草很茂盛,叫人放火燒草,眼看要燒到李信純這裡了。狗想把主人拖走,力氣不夠,它看到不遠處有一條小溪,於是跑進溪水中浸濕身體,再回到主人身邊,把身上的水灑到他身上,如是往複,終於保全了李信純的性命,狗卻因太過疲憊,累死在了主人身旁。

如果不喜歡這樣簡單粗暴的手段,也可以選擇陷阱。最普遍的是鳥網,它在《詩經》中被稱為「羅」,獵物則包括野雞、野鴨、大雁、鵪鶉、鴛鴦等。最著名的捕鳥故事是「網開一面」:有一次商湯見到獵人張開了四面網,祈禱說:上下四方的鳥獸,都落入我的羅網。商湯說,只有桀才能幹出這樣的事,讓撤掉三面,還改了禱詞:鳥獸們想去哪去哪,想飛走就飛走,不想活的再進我的網中。

《周南·兔罝》則描寫了布網抓兔子的情景。獵人把網結得又緊又密,打樁聲叮噹作響,兔網布在岔路口,捕兔的獵人也是英明神武,這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也不知抓個兔子有什麼可神氣的,這幾乎是最常見也最好抓的獵物了。

除了兔子,鹿和狐狸也很常見,都是先秦典籍中的常客。鹿有「逐鹿」「指鹿為馬」「麋鹿游於朝」等典故,狐狸則往往與自己的皮毛相關,比如「集腋成裘」的典故出自《慎子·知忠》,《田敬仲完世家》也稱,「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還有《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豳風·七月》,「取彼狐狸,為公子裘。」

再大型的獵物就是野豬,它經常糟蹋莊稼,獵到一隻又能得不少肉,分布更極為普遍,所以也是獵手們喜愛的狩獵對象,直到漢代還能見到。有一次漢景帝帶著妃嬪們去上林苑玩耍,中途一個叫賈姬的妃子去上廁所,不想一頭野豬沖了進來,把賈姬嚇得花容失色,還好它最後跑掉了。另一次,儒生轅固得罪了竇太后,老太太下令把他關到豬圈裡去和野豬決鬥,不想這知識分子居然是個猛人,一劍就捅死了野豬。

還有熊和羆,它們一種是黑熊,一種是棕熊。熊掌是先秦時期的著名美食,在各種典籍里反覆出現,最知名的當然是孟子那句「舍魚而取熊掌」,晉靈公還因為熊掌沒煮熟而處死了廚子,楚成王的兒子商臣起兵謀反,打算逼死父親,楚成王表示希望吃頓熊掌再死,兒子卻表示,「熊掌難熟。」仍然逼死了父王。

最讓人熱血賁張的無疑是獵虎。《里耶秦簡》有一枚簡記載了虎肉交易,上面寫有「虎肉二斗賣於吏」。《公車司馬獵律》記載了當時官方組織的捕虎場面:射虎車兩輛一組,如果讓老虎跑掉,每車要罰一套鎧甲(的錢)。《孟子》里還有一位打虎猛士馮婦,他一度金盆洗手不再打虎,一次看到野外很多人圍獵,把老虎逼到了死角,沒人再敢上前,不由得技癢,挽袖伸臂下車準備再去打虎,吃瓜群眾們都很興奮,有見識的士人卻認為這是本性難移,很鄙視他,這就是「馮婦搏虎」的故事。

《大叔于田》里那位「大叔」同樣是打虎英雄。獵人們放火燒山時趕出了一隻猛虎,他索性赤膊上陣與之搏鬥,讓圍觀的少女擔心不已,「大叔不要輕敵,小心老虎傷了你。」最後大叔果然打死了老虎,把它獻給國君,進一步在女生們心中樹立起高大威猛的形象。

在狩獵的場合,青年男女經常能擦出類似的火花。另一首《鄭風·叔于田》,看名字完全是《大叔于田》的姊妹篇,主題也有點相似。主角「叔」打獵去了,一位仰慕他的少女到處找不到他,只好想像著他「洵美且仁」的英姿。

最經典的當屬《召南·野有死麕》。一位獵人在郊外叢林遇見一名少女,開展了愛情攻勢,把自己剛獵到的獐子用白茅草包起來,送給對方。接著鏡頭一轉,顯然已動心的女孩小聲抗議著,「動作慢點,別動我的圍裙,別惹得小狗叫起來。」——好像發生了什麼呢……

也許這就是這項活動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歷史 的精彩文章:

假如當年吳三桂成功了,今天的歷史書上會怎麼寫他呢?
阿丁 | 男男CP的先驅,耽美題材的祖宗:王的男人董賢

TAG:搜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