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夏朝究竟來自何方?探索堯帝、舜帝和大禹的真實關係

夏朝究竟來自何方?探索堯帝、舜帝和大禹的真實關係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在《尚書》和《史記》等先秦古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也被視為夏朝文化的代表。而與此同時,對於夏朝究竟來自何方,我國考古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在先夏時期的文化遺址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從族群來源上講,與夏朝有關係的主要有堯帝所屬陶唐氏、舜帝所屬的有虞氏和大禹所屬的有崇氏。下面,我們從考古學的角度探索他們之間的真實關係。

陶寺遺址觀象台


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的關係

從地理位置來看,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和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距離極近,相隔不過幾百公里。從存在年代來看,兩個文化遺址基本處於同一年代,大約為堯舜禹時期和夏朝早期。因此可以肯定,兩地一定存在相互交流或依附關係。

從出土文物上看,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在玉器使用方式有明顯區別。陶寺遺址出土的玉器文物大多為生活實用器或裝飾品,而石峁遺址存在大量玉器作坊,玉器多用於貿易和祭祀活動。這說明在當時,兩地的城市性質是不同的。

陶寺遺址的疑似文字

從城市面積來看,石峁遺址有4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有300多萬平方米。雖然石峁遺址的佔地面積和規模更大,但並未發現象徵王者身份的器物和重要祭祀禮器,而且宮殿和貴族墓葬的規模遠遠比不上陶寺遺址。這說明石峁古城的社會地位比不上陶寺遺址,很可能是臣服於陶寺統治者的部族之一。

目前,我國考古界基本上支持陶寺是堯帝和舜帝的都城。那麼,處於陝西神木地區,又依附於陶寺的石峁是哪個部族的領地呢?

陶寺遺址青銅器

根據古文獻記載,夏朝先祖大禹的部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如《史記》中「禹興於西羌」,《後漢書》中「大禹出西羌」,《帝王世紀》中「伯禹,西羌夷人也」。《史記》中記載大禹的父親鯀的封地在崇,族名為「有崇氏」,崇地就在陝西神木一帶。

《呂氏春秋》記載鯀「作三仞之城」。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界發現規模宏大的石頭城,僅有陝西神木的石峁古城一座。春秋時期,孟子稱禹的出生地為「石紐」。「石紐」和「石峁」是否是同一地名呢?因此,石峁遺址極有可能是鯀伯和大禹所屬有崇氏部族的主要城市。

石峁遺址皇城台復原


堯帝、舜帝和大禹的真實關係

幾千年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觀點認為,上古時期堯帝、舜帝和大禹權力的更替過程,採取的是「禪讓」的方式。從考古學來講,陶寺遺址存在了大約300年,基本上是和堯舜禹時期對應的,可以證明堯舜禹確實存在。但根據《史記》記載,堯帝在位98年,舜帝在位50年。以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待,結合上古時期的人均壽命,這麼長的在位時間不合情理。

因此,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堯帝和舜帝很可能並非一個人,而是包含了數代統治者。根據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其統治階層的傳承關係更像是世襲制的,因為發現了許多家族式的貴族墓葬群,其中甚至出現了5代皆為貴族的現象。

堯帝

考古學家認為,一個人禪位給另一個人,這種情況尚可理解。但一個家族禪位給另一個家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關於堯帝,舜帝和大禹和平禪位的傳說,仍然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佐證。

比如戰國時期的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記載:「舜帝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這種出乎意料的說法,雖為一家之言,但似乎更符合人性特點,以及上古時代萬邦林立、強者為尊的生存狀況。

竹書紀年


夏朝可能來自石峁

根據古文獻記載,大禹在治水方面取得了巨大功績,不僅提升了個人聲望,也極大提高了有崇氏部族的生產力。暫不討論大禹是如何取代了舜帝,總之,大禹從此成為了華夏部落聯盟的盟主。

根據石峁遺址的考古成果,石峁古城在4千年前的夏朝早期被廢棄。這意味著隨著夏朝建立,大禹部族的統治中心已經向中原地區遷移。而巧合的是,這一時期正是陶寺遺址近百年的災難期。曾經作為華夏大地最主要的城市的陶寺古城,被外來的強勢力量征服,城牆被推倒,宮殿被焚毀,大量貴族墓葬被盜掘和破壞。這種明顯的復仇行為,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石峁遺址和夏朝相同的玉璋

綜上所述,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雖然持續了近300年的強盛期,但終究被東來的石峁文化戰勝並取代。石峁遺址是鯀和大禹所屬的城市,而大禹所在的有崇氏部族才是夏朝的真正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講史堂 的精彩文章:

古墓出土的隨葬酒,郭沫若曾親口品嘗,貴州盜墓賊專偷此酒
印度人為何不記錄歷史?3個原因解釋中印差別,此文化影響最深

TAG:文化講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