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福特對轎車Say Goodbye,到底是明智之舉還是一步臭棋?

福特對轎車Say Goodbye,到底是明智之舉還是一步臭棋?

北美市場的這一決策,又會不會逐漸影響到歐洲和其他市場呢?

砂糖兔

這周三福特汽車宣布,除了野馬和福克斯之外,北美市場不再推出其他轎車產品,2019年只會再推出福克斯Active跨界車這一款新車,這也就意味著至少在北美市場,福特嘉年華、Fusion(美版蒙迪歐)和金牛座車型將退出舞台。

對於業績並不太好的福特來說,這也許是一個正確的決策,可以讓北美工廠寶貴的產能不再浪費在沒人感興趣的車型上,而專註於皮卡和SUV。但是轎車畢竟還有市場,這樣直接把份額讓給對手的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呢?

SUV才是賺錢神器,福特只是棄暗投明?

客觀事實就是,傳統轎車的優勢確實在大幅下降,皮卡和SUV空間更大,用途更多,節油性和駕駛體驗現在也越做越好,所以轎車已經不再是十幾年前的香餑餑了。

對車企來說,轎車的利潤也是SUV和皮卡不能比擬的,所以福特汽車首席財務官Bob Shanks說了,「我們不會投資在沒有意義的地方。」他還指出福特的小型車和大部分林肯轎車其實都是虧錢的。

而且其他車企也早就開始轉移重心了,最明顯的就是菲亞特克萊斯勒(FCA),把精力放在更賺錢更暢銷的SUV和皮卡身上是其CEO馬爾喬內做出的最明智的抉擇之一。而有傳聞雪佛蘭的Sonic和Impala車型也可能砍掉,凱迪拉克的重點車型也放在了SUV上。

CEO哈克特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為什麼新CEO哈克特要做出在北美市場放棄轎車的做法,當然也不難理解。去年他的前任菲爾茲為什麼被下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資者對他失去了信心,他上台之後福特股價暴跌了40%,現在哈克特同樣面臨股價下跌的風險,他必須儘快讓投資者看到希望。而這個消息宣布後周四福特股價就上漲了2.9%,收於11.43美元。

另一方面則是汽車市場在向電動化和自動駕駛轉型,而福特在這方面明顯落後於通用汽車和其他品牌,所以哈克特必須拿出更多資金和精力投資在這些領域。

2020年福特會推出第一款純電動車,到2022年純電動車數量將增加到16款。此外福特還將聚焦自動駕駛技術和移動出行服務,但是哈克特表示所有這些重點業務並不需要額外追加投資,而是從現有投資計劃中「省出」115億美元。

砍掉轎車項目應該就是其中一項,其餘的省錢辦法還包括減少營銷和銷售成本,少投廣告,降低材料成本等等,至於是否會裁員,福特沒有提到。

今年一季度福特汽車的全球利潤率為5.2%,比去年同期的6.4%有所減少。如今推出砍掉轎車的計劃之後,哈克特已經把原計劃2022年實現的全球利潤率提高到8%這一目標,提前到2020年了。

放棄轎車,難道不是給了對手機會?

部分美國經銷商對於福特的決定感到驚訝,他們認為雖然轎車銷量不好,但是也有一些作用,畢竟對於很多首次購車而且經濟拮据的人來說,一輛便宜的轎車還是比SUV更容易接受。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開SUV或者皮卡,當這部分人有需求的時候,他們就只能轉向其他品牌了嗎?

對於豐田、本田、日產和現代汽車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了,轎車是他們擅長的領域。雖然轎車市場在萎縮,但依然是一塊兒巨大的蛋糕,豐田汽車就正在阿拉巴馬州建造一座新工廠用於投產卡羅拉。

所以有評論員認為,福特完全放棄轎車市場的做法並不明智,它可以和通用或其他車商來合作啊,比如共享平台或者共享工廠,這樣既可以省錢又可以繼續生產簡單可靠,安全省油的小轎車,而不是把市場拱手讓給對手。

但是福特有自己的解決辦法,它會推出更多的入門級小型車,到2020年小型車產品線包括福克斯Active,改款的翼虎,翼搏和一款全新的小型越野SUV。

所以沒有了嘉年華,可以選翼搏啊,沒有了福克斯轎車,還有旅行車啊。正如福特汽車全球市場總裁Jim Farley所說,「我們的乘用車業務會非常多樣化,只不過傳統的轎車不再是重點了而已。」

接下來福特會重點打造的新車型將是「融合了轎車和多功能車的最佳屬性,擁有更好的駕駛高度和更大的車內空間,用途更多樣。」同時福特還表示會將混動系統引入銷量更大更盈利的車型上,比如F-150、野馬、翼虎、探險者和烈馬。

那麼福特在歐洲的轎車業務會不會受到影響呢,與福特轎車共享平台的林肯轎車是不是也會受到影響呢,這些福特都沒有表態。用福特CFO Bob Shanks的話說,一切決策都是以回報率作為衡量標準的。

「我們可以繼續投資,也可以與其他企業合作,或者砍掉某些產品,甚至完全退出某些市場,一切都可以考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汽車觀察 的精彩文章:

銷量攀升勢頭正旺的凱迪拉克,為什麼突然換掉了總裁
Uber撞人真相撲朔迷離,上海北京開放自動駕駛路測是否太激進?

TAG:每日汽車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