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熬夜到底會不會死?43萬人研究告訴你答案……

熬夜到底會不會死?43萬人研究告訴你答案……

本文較長,如您時間不足請看【直截了當版】,時間夠的話,還為您準備了【豪華如廁kill time享受版】,請慢慢觀賞。

作者|顧小花

來源|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直截了當版:

別熬了,會死的!心血管疾病面前,「清晨守衛者」和「夜貓子」都一視同仁!可要是在全因死亡率(包括千奇百怪的死亡)面前,「夜貓子」獨享恩寵啊!而且精神疾病、糖尿病、神經功能障礙、胃腸功能障礙、呼吸功能障礙,打包帶走。

不過,如果你媽催你睡覺,也可以大言不慚的甩鍋給遺傳,並且告訴她你們這個六十多到七十的年齡段,才是最 --- 危 --- 險 --- 的。

豪華如廁kill time享受版:

顫抖吧!夜貓子們,《國際時間生物學》雜誌2018年4月甩出來一篇重量級文章《英國生物樣本庫中,作息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係》,嚇得本夜貓子都質壁分離了。

你熬的是寂寞還是生命?今天,就讓世界最大生物樣本庫——英國生物樣本庫——的這項囊括了43萬餘人、年齡跨越了38歲-73歲、隨訪時間長達6.5年、其間「等死了10534人」的大型前瞻性研究來實錘吧。(突然有點陰森……)

這個研究主要想知道的就是作息的類型和全因死亡率(包含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死亡證明的細節會提供給英國生物樣本庫,主要死因會由專業受訓人員編碼記錄。(此處表示深深的羨慕,畢竟咱們東方對生死忌諱太深,電話線如果能傳導憤怒的話,給死者家屬打的隨訪電話足夠把地球炸成二維的了)

在文獻索引裡面,作者就悄咪咪卻得意的表示:「晚睡以及偏愛在晚上搞事情的作息類型,早已經被證實和很多合併症(高概率的代謝紊亂、心血管疾病、精神病學的癥狀)息息相關,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沒有人!搞明白過作息類型和死亡風險有沒有關係啊哈哈哈哈哈。而我們,不但要在這個大隊列研究裡面看看「夜型作息和死亡率升高」的假說成不成立,還要順便把普遍的疾病在各作息組裡比較一下~嘻嘻嘻~」

(抱歉擅自揣摩了一下作者,真實的作者是很正經的……)

排除了對問卷調查「視若無睹」的、以及缺少必要「協變數」的,最終篩選了433268人進入調查(其中55.7%為女性,雖然後來發現「性別」對研究結果沒什麼卵用)。

「協變數」,作為一種獨立變數,實驗者不能操縱,但仍然影響實驗結果,比如咱們研究「熬夜與死亡率有多大關係」,那麼參與者的「年齡」就是「協變數」之一,因為年齡大了難免「領盒飯」(「去世」的詼諧說法)的風險就會偏大一點。在做研究的時候要控制住協變數的作用,以免混淆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

本實驗的協變數有:年齡、性別、人種、吸煙狀態、體脂率、睡眠持續時間、合併症、社會經濟地位(經統計,社會經濟地位的風險比(HR)>1,證明它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危險因素!扎心了老鐵!)

表1各種協變數

招進來的這些人通過一個自我問卷調查,回答一個問題來分組:你認為你自己是?

是什麼人就要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比如一個明確的morning person,他就要遵循「晨型行為」:早睡而且早起,並且一天的精神、生理高峰出現在早上。堪稱明確的「清晨守衛者」!

一個明確的evening person,遵循的是「夜型行為」:晚睡而且晚起,並且一天中表現最佳的時候出現在深夜或是一天的尾巴上。堪稱明確的「夜貓子」!

「基本上是個morning person」的人,是把一天的重心放在早上比晚上多的人。而「基本上是個evening person」則與其正好相反~

本研究僅僅用一個問題來評估作息類型,可之前主要應用的MEQ(晝夜節律量表,截止至2012年就被引用過1039次,可想而知其權威性)、慕尼黑作息調查問卷,都需要回答完幾個問題才可以評估參與者的作息分型,顯然這是整個研究中潛在的弱點,但實際上它和MEQ問卷中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那個問題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錯誤分組的可能性是很小滴~(怎麼突然覺得MEQ有點啰嗦and傻傻的……)

下面就是我們萬眾矚目的結果了!

在這433268人中,27%為明確的「清晨守衛者」,35%為基本「清晨守衛者」,28%為基本「夜貓子」,9%為明確的「夜貓子」。

不得不感嘆「姜還是老的辣啊!」,明確的「清晨守衛者」,往往平均年齡偏大,並且有大部分是女性以及不吸煙者。

反觀「作死」的明確「夜貓子」組,往往是年輕人扎堆兒、老爺們兒、白種人、吸煙者、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以及糖尿病、神經功能障礙、呼吸功能障礙、胃腸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悶聲作大死?)的鵝們。難怪「夜貓子」據稱可以看作是青春期尾巴的標誌。(等等……我突然想到了我酷愛熬夜的60歲老爹……)

敲黑板劃重點啦:明確的「夜貓子」要比明確的「清晨守護者」十分顯著地增加了每一種合併症的可能,最可能出現的是精神病學的癥狀。(OR1.94,OR即優勢比,大於1則和疾病正相關,就是表明這個因子對於疾病可能是危險因素;小於1則和疾病負相關,表明這個因子對於疾病可能是保護因素;等於1則和疾病木有關係)

表2各個作息組之間,各種疾病的患病率差異明顯

2016年就研究出來了,和「清晨守衛者」相比,熬的最狠、起的還早的「夜貓子」們和「軀體情感障礙」以及「積極情緒」的聯繫比對人際關係影響還大。

表3抑鬱成分作為因變數,既早起又晚睡作為預測因子的回歸分析

聽不懂?

「抑鬱」了解一下啊朋友們!熬夜是大學生變得脆弱、患上「雙相情感障礙」、阿米什成年人在社區樣本中患上「季節性情緒失調」的預測因子,也普遍和非臨床標本里,成年人和大學生越來越多的抑鬱癥狀相關的因素。

圖1分子水平來闡述作息與情緒、肥胖、心血管發病率等影響

可是與此同時,「清晨守衛者」卻被證實是一個面對抑鬱、精神上低幸福感的強有力的積極因素。

其次的合併症順序依次是:糖尿病(OR1.30)、神經功能失調(OR1.25)、胃腸功能失調(OR1.23)、呼吸功能失調(OR1.22)。

表4

調整了年齡和性別之後,作息類型和普遍疾病之間的聯繫,其中,作息類型以明確的「清晨守衛者」為參照,既作為偽連續四水平變數,又作為範疇變數。

本來想找圖來解釋一下「熬夜」和「糖尿病」關係,結果文獻太貼心了,又加了三個熬夜的其他危害,讓本夜貓子情何以堪啊啊啊

圖2晝夜節奏失調導致的4點問題:

1.損傷了葡萄糖耐受致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並且胰島Beta細胞反應不充分

2.升高炎性標誌物

3.升高平均動脈壓

4.降低能量消耗

是不是有點懵!本來點進來是來看「熬夜到底會不會死的」,怎麼一下鬧出來這麼多幺蛾子?注意啊兄弟們!這不是空穴來風!!

2015年一篇研究「晝夜節律破壞對心肌代謝健康的結果」的文章,不但回顧了「倒班兒」之後的心臟代謝調查,還介紹了五個「聞夜貓子傷心,見夜貓子落淚」的實驗研究。

第一項實驗:

10位勇士(健康志願者)簽署了10天的28小時去同步協議(強制他們在這十天里把每天過成28個小時),吃同樣並且等量的食物。

結果發現,當最大程度的晝夜節律失調的時候,8名參與者中,有3名血糖都達到了糖尿病前期。可是,胰島素水平也上漲了,還漲了22%!

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體唯一一個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島素,蹭蹭往上躥的時候,本來應該被一舉降下的血糖,升高了!不但升高了,還達到了糖尿病前期的水平。

這同時還反映了一件事: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ate細胞活化不充分。(就像上課了,可有一部份老鐵們還在睡覺是一個道理!)

而且,皮質醇晝夜節律也顛倒了。

皮質醇同學,作為能讓我們對新的一天充滿動力、做好準備的一種激素,可以說是十分重要了。「清晨守衛者」體內的皮質醇激素水平高,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比「夜貓子」清醒的時候感到更有活力。

這一顛倒!原來是咱們醒著的時候它升高,睡的時候降低!現在變成睡的時候升高,醒著的時候降低。這位皮質醇同學和血糖關係密切,它在的時候可以分解糖原變成糖,還會促進糖異生(簡單理解:把不是糖的東西變成糖),這種開外掛(作弊)式的行為,血糖不高等著幹啥?

還!沒!完!!

瘦素水平在晝夜節律破壞以後,下降了17%,瘦素是咱們吃東西的時候,調節「飽腹感」的信號!而且還能促進多巴胺的釋放。

下降了說明啥?吃的多啊同學們!胖--->血糖高--->多巴胺不分泌了--->得抑鬱啊!

第二項實驗:

勇士們不但簽署了28小時強迫去同步協議,同時還被喪!心!病!狂!的限制了每天只能睡5.6個小時,(不過據說這是倒班兒同學們經常的體驗,作為一個臨床工作者,我牆裂贊同)實驗持續了三周。

儘管勇士們在年齡上還能分出個青年組和老年組,可是面對這樣殘忍的實驗,結果完全沒有區別。空腹血糖水平增加8%,餐後血糖水平增加14%,這次估計胰島已經跪了:空腹和餐後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分別降了12%和27% 。

同時,靜息代謝也降低了8% 。

靜息代謝什麼概念?

是懶人的減肥利器啊啊啊!不動的時候咱們的身體也在消耗能量,可是現在消耗的少了,自然就胖啊。

第三個實驗:

按剛剛那樣對勇士們限制8天,不過分成兩組,第一組8天里都睡5個小時,第二組(晝夜失調組)在第四天開始,在床上可以躺8.5個小時。

結果這兩組胰島素敏感性都顯著下降(血糖高了也懶得管),男勇士們胰島素敏感性更是下降了2倍。(為啥單獨說男勇士?因為敢做這麼zuo的實驗的女勇士們太少了!統計不出來)。

而炎性標誌物C反應蛋白,雖然在兩組裡都增加了,不過在第二組中顯著增加。

第四個實驗:

14位勇士住院6天來模擬倒班兒生活:

一個夜班只能睡2小時,之後緩兩天(能睡8小時),再來夜班……(臨床狗驚恐臉:「莫不是在模仿我?」)

結果,第一次夜班,體內總能量消耗增加了4%,然後從第二次開始,體內總能量消耗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胖的開始!)並且產生了一個bug(十分可怕的漏洞):進食之後產生的熱量降低了!

這意味著啥?

意味著得多吃才能達到身體所需的熱量,同時瘦素還降低了。也就是說同時還吃不飽,雖然總體食慾降低了,可是沒有卵用啊!(一個在臨床上越來越胖的演化經歷!)

最後一個實驗直接很粗暴的證明:晚上的餐後血糖比早上高17%,晝夜節律失調之後不但增加了餐後血糖水平,而且降低了胰島素敏感性。簡單來說就是:本來晚上吃東西就生糖多(糖除了能轉變成脂肪的原料以外還有一系列可怕的因素!)

講完了併發症,終於到了本篇文章的核心內容:「熬夜」和「死」究竟有怎樣不可描述的關係?

原來,作息類型和死亡率確確實實有著千真萬確的聯繫。不過是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也有些關係,不過目前沒有統計學意義(通俗來講,就是不被學術界承認)。

明確的「夜貓子」要比明確的「清晨守衛者」與全因死亡率高出10%的聯繫。

目前一致認為,夜貓子們的「悲慘遭遇」是因為他們自身生物鐘和社會的活動脫節,造成的生物節律失調所致,畢竟實驗表明,故意誘導出來的作息失調,會導致糖代謝損傷,以及基因的周期表達過程嚴重受損,以及情緒的失調,而且夜貓子們普遍感受過雙休日起的比工作日晚——「社會時差」,這種時差不但會造成體脂率蹭蹭上漲,還對心肌代謝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明確的「清晨守衛者」在全因死亡面前,有著更低的死亡風險!

中間兩型暫時沒發現和死亡率有啥值得發表的聯繫,也所幸,那些選擇「俺不知道」的參與者對實際結果並沒有造成什麼偏差。

對於63-73歲年齡組的選手,作息類型和全因死亡率顯著相關。

這就是在代替梁靜茹在給我們勇氣。

當你面對爸、媽催你睡覺的時候,你也可以大言不慚的說:「SCI里研究說了,你們這個年齡段的死亡率才和作息顯著相關,37歲-52歲和53歲-62歲年齡組都一點關係也沒有」(高危行為,請勿模仿……)

如果覺得不夠爽!那麼還有一個bug望周知:

晝夜節律與基因調控息息相關。而且研究表明,睡眠的某些特徵是高度遺傳的,雙胞胎的研究也表明,綜合來說,晝夜節律有21%-52%的很高的遺傳性!

雖然晝夜節律與遺傳的關聯目前並沒有實錘,不過現階段PER基因的幾種基因型已經被確定與生物節律有明確的關係了。不過晝夜節律是一個複雜的表型,是需要多基因調控的,所以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才能有定論呀。

不過如果真的像上文那樣對父母說的話,還可以在百口莫辯額時候甩個鍋:「我熬夜是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你遺傳!」

其實,就算沒有這篇文章來實錘「關乎生死」,熬夜導致的很多危險性行為也會間接的給我們指明它不是件好事。

比如,「夜貓子」類型和合法提神物質(煙、酒、咖啡)、甚至非法提神物質(毒品:大麻、搖頭丸、可卡因)有緊密的聯繫。

夜貓子們一開始是想用它們來讓自己在渾渾噩噩的早晨保持清醒(因為按照他們自己的生物鐘,應該比社會統一的生物鐘晚上好幾個小時),並且一開始使用這些東西會嘗到甜頭,所以會有成癮行為。可是比成癮風險更可怕的是,這些壞傢伙所造成的短期內的後果,比如意外事故、意外懷孕、打架鬥毆等等。

令人嫉妒到面目扭曲的是,「晨型作息」幾乎是上述所有事件中的保護因素。

儘管文獻的作者很謙虛,說目前為止這個研究結果可能還不能在世界範圍內廣受承認。

不過,我們之所以對生物節律不遺餘力地進行著研究、這麼努力的發著文章,訂出來一系列的影響因子等等,只是想讓我們的下一代能踩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所以讀了這麼多,不如在青少年階段(被證明是最有效)或是現在,開始改善作息,畢竟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或是現在。

彩蛋敬上:

國外研究表明,在冬天出生的寶寶,因為冬天光照時間比較短,所以更有可能是個「清晨守衛者」,而夏天出生的寶寶,由於光照時間比較長,更有可能是個「夜貓子」。雖然在亞洲不適用,不過還是建議夏天出生的接觸光照的時間稍減少一點,而冬天的寶寶多照照~

之所以光照影響這麼大,都是因為前文中那個神奇的「褪黑素」,光刺激減弱的深夜,會迎來它的分泌高峰。如果褪黑素減少,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胰島素抵抗糖尿病,還有乳腺、前列腺腫瘤。所以晚上盡量不要在明晃晃的環境里入睡哦~

最後,「夜貓子」的主體性格更傾向於外向、衝動、獵奇、開明、也更傾向於「精神病」(確實沒看到電影有哪個鬼才、絕命毒師天天像老頭老太太一樣早睡早起廣場舞的……)

而「清晨守衛者」更傾向於內向、盡責、和藹可親、堅定和情緒穩定。

總而言之,原來媽媽催睡覺是對的呀……

要是能早點讀到這些Sci,是不是我就不是這麼胖、這麼丑、還這麼神經質了……但也難以想像,如果sci文章像人流廣告一樣霸佔各個黃金時段的無線電和電視,漫漫長夜被「媽媽式奪命連環花式催睡覺」碎碎念包圍的場景……

同志們還是自己管好自己吧!共勉!!

感謝欣賞,送您一朵小花花~~

參考文獻:

Knutson K L, von Schantz M. Associations between chronotyp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K Biobank cohort[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8: 1-9.

Randler C. (2011).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ningness–eveningness during adolescence. J. Genetic Psychol. 172:302–308.

Jankowski K S.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est on the components level with CES-D in Polish stud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 196:47-53.

Jankowski K S.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est on the components level with CES-D in Polish stud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 196:47-53.

Reutrakul S, Knutson K L. Consequences of Circadian Disruption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J]. Sleep Medicine Clinics, 2015, 10(4):455-468

Leproult R, Holmback U, Van Cauter E. 2014. Circadianmisalignment augments marker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inflammation, independently of sleep loss. Diabetes.63:1860–69. doi:10.2337/db13-1546

Archer SN, Laing EE, M?ller-Levet CS, Van Der Veen DR,Bucca G, Lazar AS, Santhi N, Slak A, Kabiljo R, vonSchantz M, et al. 2014. Mistimed sleep disrupts circadianregulation of the human transcriptome. Proc Natl Acad SciU S A. 111:E682–91. doi:10.1073/pnas.1316335111.

Boivin DB, Czeisler CA, Dijk DJ, Duffy JF, Folkard S, MinorsDS, Totterdell P, Waterhouse JM. 1997. Complex interaction of the sleep-wake cycle and circadian phase modulatesmood in healthy subjects. Arch Gen Psychiatry. 54:145–52.doi:10.1001/archpsyc.1997.01830140055010.

Wittmann M, Dinich J, Merrow M, Roenneberg T. 2006.Social jetlag: Misalignment of biological and social time.Chronobiol Int. 23:497–509. doi:10.1080/07420520500545979

Rutters F, Lemmens SG, Adam TC, Bremmer MA, Elders PJ,Nijpels G, Dekker JM. 2014. Is social jetlag associated with anadverse endocrine, behavioral,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J Biol Rhythms. 29:377–83. doi:10.1177/0748730414550199.

Koskenvuo M, Hublin C, Partinen M, Heikkila K, Kaprio J. (2007). Heritability of diurnal type: a nationwide study of 8753 adult twin pairs.J. Sleep Res. 16:156–162.

Barclay NL, Eley TC, Buysse DJ, Archer SN, Gregory AM. (2010).Diurnal preference and sleep quality: same genes? A study ofyoung adult twins. Chronobiol. Int. 27:278–296

von Schantz M, Taporoski TP, Horimoto AR, Duarte NE,Vallada H, Krieger JE, Pedrazzoli M, Negrao AB, PereiraAC. 2015. Distribution and heritability of diurnal preference(chronotype) in a rural Brazilian family-based cohort, theBaependi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5:9214. doi:10.1038/srep09214.

Adan A, Archer S N, Hidalgo M P, et al. Circadian Typology: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29(9):1153-75.

Adan A. Chronotype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in the daily consumption of alcohol and psychostimulants.[J]. Addiction, 2010, 89(4):455-462.

Adan A, Natale V, Caci H. (2008).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circadiantypology. In Léglise AL (Ed.). Progress in circadian rhythmsresearch. Nova Biomedical Books. New York, NY: Nova SciencePublishers, Inc., pp. 141–161

Reutrakul S, Sumritsopak R, Saetung S, Chanprasertyothin S,Chailurkit LAnothaisintawee T. 2018. Lower nocturnalurinary 6-sulfatoxymelatonin is associated with moresevere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prediabetes.Neurobiology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4: 10-16.4 doi:10.1016/j.nbscr.2017.06.001

McMullan CJ, Schernhammer ES, Rimm EB, Hu FB,Forman JP. 2013. Melatonin secretion and the incidenceof type 2 diabetes. Jama. 309:1388–96. doi:10.1001/jama.2013.2710

Kloog I, Haim A, Stevens RG, Portnov BA. 2009. Global codistribution of light at night (LAN) and cancers of prostate, colon, and lung in men. Chronobiol Int. 26:108–25.doi:10.1080/07420520802694020

(本文為「醫學界」原創文章,轉載需在文首標明作者和來源,違者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熬夜 的精彩文章:

熬夜眼袋會加深,只需簡單一個雞蛋,就能消除
經常熬夜的夜貓子做到這四點,還你帥氣時尚的精神面貌

TAG: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