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流血」也可以?抗戰初期如何在5年內改造了3萬餘名「二流子」?

「不流血」也可以?抗戰初期如何在5年內改造了3萬餘名「二流子」?

本文作者:

張瑞德,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主要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齊春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主要方向中國近代經濟史、中日關係史。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教授,主要方向國民黨史、近代中國政治制度史。

楊維真,台灣中正大學教授,主要方向中華民國史。

二流子是舊社會的產物,一部分來自剝削階級,他們過慣了寄生生活,鄙視勞動,貪污腐化投機取巧,欺騙譎詐;一部分來自下層社會,他們被剝奪了生存條件而流離失所,無衣無食,為了生存,或以軍閥或以土匪為依靠,欺善助惡,為害鄉里。他們既是舊社會的犧牲品,又是新社會的不安定隱患。抗戰初期,邊區存在著大量不務正業的二流子。以1937年為例,延安延安市人口不到3000人,而地痞流氓就將近500人,占人口數的16%,延安縣人口30000人左右,地痞流氓有1692人,佔5%。如果以延安縣二流子比例推算全區的話,則140萬人口中,二流子約佔7萬人左右,即從低估計,邊區有3萬無業游民和二流子,當不為過。二流子成為邊區鄉村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

改造二流子是邊區主要的社會政策之一,是發展邊區經濟,穩定社會秩序,鞏固鄉村政權,改變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墮落品性,保障勞動人民淳良風俗的一個重要步驟。為了實施對二流子的改造,邊區以「對生產的關係,即生活來源」作為區分二流子、半二流子與非二流子的主要標準。

改造二流子運動

邊區改造二流子採取經濟上給予幫助、精神上不歧視的政策。1941年的「五一施政綱領」中指出:「給社會遊民分子以土地耕種,取得職業與參加教育的機會,糾正公務人員及各業人員中對遊民分子加以歧視的不良習慣。」各地嚴格執行邊區的社會政策,一方面,在經濟上,分給二流子土地,幫助他們解決勞動工具,使他們在生活上有著落。清澗石咀驛區三鄉趙家溝的兩個二流子,「窮得什麼也沒有,為了改造他們,村長幫助他們找掌柜去攬工,並發動群眾調劑十垧土地給他們種」。環縣「東區一鄉二流子趙彥岐,政府給他調劑了土地、農具、籽種,有牛的人家又和他變工變工,他的生產熱忱變提高了,種了50多畝地」。

根據地生產勞動

為了徹底改變二流子,還制定了紀律和公約:「(一) 不染不良嗜好;(二) 不串門子;(三) 不招閑人;(四) 不挑撥是非;(五) 要有正當職業;(六) 如有違反(犯),罰工。」延安市還採取非常措施促使二流子轉變,其做法是各鄉村將二流子名單和公約在村民大會上宣布,將「二流子編成小組,每組選出一小組長,依照所定公約互相督促,規定生產期間,一切義務動員,概由二流子負擔,二流子的門上和身上佩戴以二流子的證章,只有在真正參加生產之後才可取消」。許多二流子怕家門和身上掛牌子,就主動接受改造。

改造二流子

邊區改造鄉村二流子的主要辦法是動員和組織二流子參加生產勞動,把二流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1943年年初,舊有的三萬多二流子絕大部分是「自覺的變成了好的勞動者」,邊區只有二流子9554人,又通過一年的改造,年底又有5587名轉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一卷》,2015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國民政府明知無結果卻仍請求國聯援助 王寵惠一句話道出了苦衷
廣濟失守,他仍率主力固守陣地,日軍元氣大傷增兵三千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