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脈頌中華:文化搭橋,推動中印關係行穩致遠

文脈頌中華:文化搭橋,推動中印關係行穩致遠

原標題:文脈頌中華:文化搭橋,推動中印關係行穩致遠


  據新華社報道,4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會見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並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


最美人間四月天。東湖漫步、遊船泛舟——這一場舉世矚目的「非正式會晤」,既寬鬆舒適,又推心置腹。形式上的非同尋常、時序上的風雲變幻,儘管中印關係在去年出現過小波折,但國際輿論仍普遍樂觀預期亞洲兩個大國會打開「心靈溝通的大門」。就像印度門戶網站livemint說的,「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將為兩國關係定下新基調」。

地域相近,人文相親。中印兩國在歷史上就有著韻傳千古的文化共情。兩千多年來,從秦漢到隋唐、乃至宋元,兩國文化包容互通、相輔相成。魯迅先生有言,「印度則交通自古,貽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藝文,無不蒙貺,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在印度的佛教、音樂、舞蹈、天文歷算、文學語言、建築和製糖等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的造紙、蠶絲、瓷器、茶葉、音樂等亦傳入印度,中國的《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遊記更成為印度構建古代歷史的基礎。


及至今日,兩國文化亦相攜而行。本月初,聚焦印度社會貧富差距下教育問題的影片《起跑線》在中國上映,這是在近4個月里進入中國院線的第三部寶萊塢電影;而稍早前,2018中國國際電影節在印度歷史文化名城與旅遊勝地——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普爾成功舉辦。據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數據顯示,目前印度約有20所大學設有中文課程,8所設有中文專業,在校生中學習漢語專業學生約2000人,印度全國學習漢語人數約2萬人。正如歷史學者所言:數千年唇齒相依而鮮有戰亂,數千載文化相融而鮮有對壘,在世界史上亦是罕見。

在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時,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印都是有著璀璨歷史文化的國家,兩國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中印兩國應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交流,共同致力於東方文明復興,共同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這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方面,中印文化交流漸入佳境。尤其是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印期間,與莫迪總理共同啟動了內容豐富的「中國-印度文化交流計劃」,內容覆蓋了兩國旅遊合作、青年互訪、博物館交流、語言教學、經典及當代作品互譯、影視交流等領域。另一方面,中印文化交流前景無限。相對兩國共接近27億的龐大人口基數而言,中印人文往來的規模遠未達到匹配和滿意的程度。更直接的民間交流、更廣泛的教育合作、更開闊的旅遊交往等,既是中印經濟的共贏點、亦是兩國關係的增長點。

大國之交,貴在交心。在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尊重彼此利益、推進戰略對話,以智慧管控分歧、以情懷合作發展,方能「使我們(中印)兩國的友好關係不斷加強,使之像長江和恆河一樣奔流不息,永遠向前」。


江城之約,歷史之約。這一場人文而走心的「非正式會晤」,必將增益互信、推動中印關係行穩致遠。(鄧海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廣網 的精彩文章:

當孩子的反抗期來臨,開始喜歡說「不」的時候,爸媽該怎麼應對?
胡勝云:我國商業航空前景廣闊 發展需共享基礎設施

TAG: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