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兩千公里外取航母首級,反艦彈道導彈怎樣實現遠程打擊?

兩千公里外取航母首級,反艦彈道導彈怎樣實現遠程打擊?

從航母出現後,如何擊沉這種海上巨獸就成了各大海軍國必須要面對的課題,特別是沒有航母或者航母發展進展緩慢的國家。航母擁有的艦載機將艦艇的打擊範圍前所未有的往外拓展,無論是螺旋槳時代還是噴氣時代,航母的打擊半徑都是無與倫比的,那麼要想幹掉航母,就必須跨過艦載機的層層攔截。

剛剛起飛的F-14艦載戰鬥機

在反艦導彈出現前,只有潛艇有機會摸進航母編隊內,但常規潛艇航速慢,水下續航力有限,早期核動力潛艇又存在噪音過大的問題,要想讓潛艇使用魚雷執行反航母任務,風險實在很高。在進入導彈時代後,反艦作戰真正做到了視距外打擊,導彈給與了中小型艦艇不亞於大型主力艦的殺傷力,而蘇聯海軍更是結合各型反艦導彈建立起了一套嚴密而強大的反航母理論。

蘇聯海軍的航母發展緩慢,直到解體前夕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缺乏航母的前提下反航母,蘇聯人做了不少研究,特別是反艦導彈方面,幾乎各種設計都進行了嘗試。反艦導彈並不像常人理解的那樣打出去就不用管,導彈會直奔目標而去,而是需要在發射前和發射後不斷指示修正,特別是射程較遠的反艦導彈(超過40公里)。常見的遠程反艦導彈由於飛行距離較遠,從發射再到目標附近需要很長時間,而這段時間內,目標不會停止不動。常見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速度在0.8馬赫左右,按照500公里計算,飛臨目標上空至少需要半小時以上,而按照水面艦艇20節以上的戰鬥航渡速度,目標很可能已經運動出去20公里左右。

所以亞音速遠程反艦導彈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得不到中段修正,那麼進入末端飛行時,彈載雷達開機未必能夠有效截獲目標。為了提高亞音速反艦導彈的末端截獲概率,就必須引入中繼制導的概念,簡單說就是需要一個平台前出,給反艦導彈提供目標新的位置信息。這個中繼制導平台常見的有反潛巡邏機/偵察機這類固定翼大型飛機,也可以是艦載直升機這類艦艇自帶的平台,還可以是前出偵查的水面艦艇或潛艇。雖然這可以有效提高反艦效率,但前出的平台必定會陷入被目標反制的境地,這就提高了反艦的風險和成本。

蘇聯人更加信賴超音速反艦導彈

蘇聯人為了解決這種困境,研究了多種反艦導彈,其中典型的是全程超音速飛行和亞音速-超音速結合飛行兩種模式。超音速反艦導彈能夠大大壓縮飛行時間,典型的2馬赫反艦導彈飛行相同距離所花時間僅僅是亞音速導彈的三分之一。理論上超音速反艦導彈在500公里以內是不需要中繼制導平台提供修正的,12-15分鐘的飛行時間也不足以讓目標跑出末端雷達的搜索半徑。但問題是,現有技術很難讓超音速反艦導彈在保持2馬赫速度的同時還擁有巨大的航程,蘇聯時代的500公里級超音速反艦導彈已經十分龐大,不具備普遍的借鑒意義。

俱樂部家族,最近的就是反艦型號

亞-超結合的飛行模式確實在一定距離內解決了中繼制導平台生存堪憂的局面,但即便是蘇聯末期發展,俄羅斯時代服役的俱樂部系列中的反艦型號3M54也沒有完全解決亞音速遠程導彈的困境。這個困境的最優解就是高超音速導彈,不過這項技術顯然在短期內還很難應用於反艦,那麼一條捷徑出現了,那就是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一種典型的遠程打擊武器,但用於反艦就是劍走偏鋒了

彈道導彈是典型的遠程打擊武器,早在60年代,彈道導彈就可以把彈頭投送到上萬公里以外,而且由於中段在大氣層外飛行,末端再入速度極高,所以飛行時間很短。最早將彈道導彈應用於反艦用途,仍然是打航母成痴的蘇聯人。早在60年代初,蘇聯就在P-27型潛射彈道導彈基礎上提出了研製用於打擊大型水面艦艇的Р-27К型反艦彈道導彈。P-27K的彈體改為了二級液體燃料彈道導彈,但最大射程卻縮減到了900公里,這是因為二級火箭和制導設備擠佔了燃料艙的空間。

P-27和P-27K

P-27K基本奠定了彈道導彈反艦攻擊的模式,P-27K反射前需要通過「成功」/У航空偵察與目標指示系統,或者「神話」海洋衛星偵察與目標指示系統獲得目標的初始位置與運動參數。隨後P-27K導彈發射升空,當導彈飛出大氣層後,彈載偵察天線從儀器艙伸出並向目標方位展開,然後根據目標無線電波和雷達波信號持續標定目標。在彈載計算機計算出彈頭飛行軌跡後,再經兩次點火調整軌道完成彈頭分離,最終將核彈頭送入大氣層,直至抵達目標上空引爆。

P-27K嚴重依賴早期偵查系統提供目標的初始數據,因為打擊距離較遠,彈道導彈的配套系統很難直接搜索目標,另外導彈也攜帶了相應的搜索設備,從而提高末端再入大氣層時的精度。不過P-27K的整套系統仍然很粗糙,距離實戰要求還遠得很,所以不出意外的下馬了。

這種場景尚未出現

反艦彈道導彈雖然性能極度吸引人,但整套系統的研製存在兩大難點。首先是早期偵查系統的複雜和龐大,蘇聯為了保證反航母作戰的成功率,從水面到太空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早期海上偵查系統。除了昂貴的海洋衛星群外,還在大洋上遍布了各類偵查艦艇,遠程偵察機以及由少量水面戰鬥艦艇組成的「跟蹤群」抵近偵察。這種體系的代價十分高昂,且不提開戰後的損失率驚人,首先要建造如此多的艦艇就非一朝一夕之功。

徘徊在美軍航母戰鬥群身邊的蘇聯偵察船

其次是反艦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蘇聯人即便為其配上了核彈頭,但當時的命中精度仍然不盡如人意。彈道導彈由於飛行距離較長,如果不在中段進行有效的修正,仍然會出現較大的誤差。彈道導彈的彈頭在重返大氣層時,其表面會因為被氣流快速加熱而離子化,導致雷達波無法穿透,即使彈頭安裝了末端主動雷達也無法使用。所以彈頭只能依仗重返大氣層之前第二級火箭發動機的點火修正了。艦艇畢竟是海上移動目標,如果彈頭不能準確擊中目標,很可能就無法造成致命傷害。

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景象

蘇聯解體後,中國開始承受美國海軍施加的大部分壓力,中國海軍相比蘇聯更加弱小和落後,所以在反航母戰術選擇餘地更小,那麼作為捷徑的反艦彈道導彈自然成為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國相繼開發了DF-21D和DF-26兩款具備反艦能力的中程彈道導彈,不過這兩者的技術特性與蘇聯貨卻有著較大區別。主要不同在於導彈飛行過程中的修正,蘇聯人把寶都押在了中段,而我國的DF系列卻憑藉彈頭末端減速修正技術為彈頭成功裝上了制導設備,因此DF21D/26可以在末端對敵方艦艇進行精確打擊。

DF021D

閱兵場上的DF-26

在整個作戰體系上,我國的反航母戰術和蘇聯有一定的繼承性。首先是高度重視太空中的偵查能力,近年來我國發射了一系列光學/逆向合成孔徑雷達/電子偵察衛星以及「天鏈」系列通信中繼衛星,可以有效實現對太平洋海域的廣域偵察及天-地信息傳遞。按照美國海軍的估計,這套天基偵查系統目前已經可以提供重點海域45分鐘以內的適時數據。為了進一步增加偵查效率,我國還繼續完善航空和海上偵查手段,這些系統都可以保證在第一時間內給與DF-21D/26準確的目標初始信息。

DF-21D發射

當然美國海軍在冷戰中與蘇聯反覆交鋒,已經磨練出了極強的反偵查和電子對抗能力。除此之外,美軍在冷戰後不斷發展完善的海上反導系統也是反艦彈道導彈的大敵。這套系統原本針對傳統的中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但在稍加改進之後就可以有效應對反艦彈道導彈。這也解釋了美軍原本只需要部分宙斯盾艦艇具備反導作戰能力,如今卻計劃讓所有宙斯盾艦艇升級該項能力。反導系統將來很可能成為美軍艦隊最外層的防空傘。

面對世界第一海軍,我國現有系統想要對美軍航母戰鬥群實現一擊致命顯然還不輕鬆。這個矛與盾、攻與防的較量註定是一個長期反覆拉鋸的過程。

剛剛開始承擔戰鬥值班的DF-26

這裡是嚙花熊的防務觀察,本文系軍事自媒體號「嚙花熊」原創,首發於騰訊企鵝號,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或平台轉載。本熊每天都會為諸君帶來不同的軍事解讀和裝備分析,喜歡就加個關注吧!關注「嚙花熊防務觀察」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軍事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嚙花熊 的精彩文章:

為坦克上香,幫戰機開光,宗教迷信也能增加戰鬥力?
瘋狂的休斯:美國老人自製火箭上天,只為證明地球是平的

TAG:嚙花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