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經典:慎言不辯,寡言不爭

老子經典:慎言不辯,寡言不爭

曾經認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他們都認為自己才華卓絕、思維超群,任何時候都喜歡和人爭辯,直到把人駁倒為止。我那時常常佩服他們淵博的知識、新穎的觀點、舌戰的技巧,但後來慢慢發現,他們雖然能當場把人說得啞口無言,但並沒有得到他人內心真正的認同。更有甚者,為了不當場輸給別人,他們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真偽、友誼、尊嚴等問題,最後是贏了辯論,但輸了人品,丟了朋友,影響了人際關係。

當我後來又認識了一些慎言不辯、寡言不爭的人,感覺到他們與前者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才真正明白,慎言不辯、寡言不爭其實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際交往的最高準則。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意思是說:真實可信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真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善良。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儘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儘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所以說,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不爭辯恰恰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其實這不僅是老子的獨特思想,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見解。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論語·學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該少說多做,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曾國藩也曾說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所以他一生謹遵《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始終做到「戒多言」。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夸夸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後來,曾國藩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反覆強調。「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俗話說,「禍從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

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二來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誰還會放心任用你?

所以,精闢的、有價值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生活之道 的精彩文章:

TAG:幸福生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