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印度」,「大國理想」下的社會變革
印度政府希望在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政策,調和社會矛盾,維護政局穩定,應對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洪流,實現「大國理想」。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系列印度電影在中國獲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繼而進一步帶動了外界探究印度社會文化的興趣。印度孟買觀察家基金會顧問庫爾卡尼說,印度電影在中國的流行說明印中兩國觀眾有著共同關注的話題,這讓印度人也在重新打量和認識中國。
對不少中國人來說,印度這個鄰國從古至今都蒙著一層神秘面紗。印度先後受到達羅毗荼文化、雅利安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現代西方文化的衝擊,多元特徵明顯,魅力無窮。印度旅遊局在其官方宣傳中,就著力以絢麗斑斕的色彩,展現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這種文化多元性在呈現「不可思議的印度」、濃烈異域風情的同時,也對社會層面造成諸多影響,尤其是宗教、族群和種姓等方面的差異與衝突,對國家的治理水平提出嚴峻挑戰。總體來看,印度政府希望在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政策,調和社會矛盾,維護政局穩定,應對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洪流,實現「大國理想」。
文化多樣,衝突複雜
印度是世界上文化最具多樣性的國度之一,被稱為現代「人類學」研究的寶庫。雖然印度作為一個「文明統一體」的地緣性概念早就存在於吠陀梵文經典文獻中,但由於從未出現過「大一統」的政權,加上外族入侵帶來的衝擊,其宗教、人種、族群、語言等文化要素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
從宗教視角來看,印度有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基督教等十餘種宗教。信眾最多的印度教又可細分為希瓦、沙克蒂、外士那瓦等不同的傳統,以及濕婆、毗濕奴、性力等不同派系,相關神靈體系更是紛繁複雜;從人種視角來看,印度包括達羅毗荼人、蒙古人、尼格利陀人、北歐-雅利安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和西部短頭顱人等主要人種;從族群視角來看,印度有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和錫克族等十餘個主要族群,以及數以千計的少數族群。
資料圖:民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世界遺產——胡馬雍陵參觀
此外,種姓制度對印度文化與社會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種姓制度按照所謂的「潔凈程度」,依據血緣、職業,將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以及最底層的賤民。每一等級內部,又有更為細緻、成百上千的等級層次劃分。
上述各種紛繁複雜的要素,分別組合成為形式多樣的民間習俗、風土人情與文化傳統,並共同交織出絢麗多彩的印度文化。
印度人種眾多,黑、白、黃、棕膚色各異;族群數量龐大、分布複雜,語言及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宗教方面不僅派系複雜,而且影響至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都留下深深的烙印。迥然不同的人種、族群和宗教,造成印度缺乏統一的國家認同感,並帶來一系列社會衝突和矛盾。
宗教、族群、種姓等諸多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印度社會的情況變得極為複雜。
變革之道
印度政府試圖從文化、宗教、族群的融合入手,變革社會文化政策,促進社會整體發展。
首先,推行多樣性統一的文化政策。
印度政府秉持「多樣性統一」的思想,促使各邦政府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定位印度文化,為發揚印度民間文化做出努力:如建立白話文學部門,鼓勵民間文學的收集;在西孟加拉邦開辦工藝品展銷會、民間舞蹈節;在比哈爾邦推行儀式藝術、鼓勵婦女藝術家出售畫作;中央邦提倡傳統詩人創作歌曲等。
總體來看,印度政府推進文化傳播的舉措,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官方、民間文化的融合,改善了不同種姓、宗教之間的溝通。
第二,增強民族國家認同。
民族主義與教派主義之爭是現代印度政治的焦點。殖民晚期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理想是復興「印度教社會」,而甘地、尼赫魯等則希望建立新型民族國家。上世紀80年代,受國內外局勢影響,印度教民族主義蔓延,教派衝突升級。
資料圖:在印度新德里,印度總理莫迪(前)與瑜伽練習者一同做瑜伽。2014年12月11日,聯合國正式宣告每年6月21日為國際瑜伽日。 新華社/美聯
隨著印度人民黨執政,政府試圖藉由印度教文化整合印度境內的族群、宗教,達成民族國家認同。尤其是莫迪當選後,印度教民族主義高漲,希望實現大國夢想。為此,莫迪提出跨越種姓,擴大印度人民黨規模,塑造政治領袖形象,激發民眾的認同。
第三,保障少數族群權益。
印度獨立後,憲法廢除了種姓制度,並在選舉、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給予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一定補償。莫迪執政後,進一步給予了少數族裔適當的權益,推動民族融合進程。
第四,提高婦女地位。
印度社會婦女地位低下,存在殉葬、童婚、禁止寡婦再婚等陋習,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印度政府頒布諸多平等政策,提升女性地位,如通過婦女平等教育計劃,提高了女性的受教育機會等。近年來,政府進一步出台改善女性就業的政策,如恢復婦女保留條例草案,為女性工人提供最低工資和社會保障等。此外,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快速休妻制」違憲,議會推出「穆斯林婦女婚姻權利保障法案」等。
隨著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印度女性生活狀況發生了變化,其受教育、參加工作、參政議政等各項權利有了一定保障,在新德里、孟買等大城市尤為明顯。印度女性地位的提升,也促進了社會的整體發展,帶來良性循環。(作者李熠煜系湘潭大學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教授;羅驤系湘潭大學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副教授)
總監製:劉明 執行總監製:卞卓丹
監 制:樂艷娜責任編輯:吳美娜


TAG: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