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釋迦悟道時,即告世人:「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1]如來智慧,即是自性智慧。如來智慧,自性智慧,人人皆有,個個不缺,非從外來,但從己見。若是向外求索,即是妄想顛倒。若是妄想顛倒,則不能證得如來智慧,則不能證得自性智慧。若欲證得,如來智慧,當須回頭,反觀自見,這見色的是誰?這聞聲的是誰?這起心動念的又是誰?唯此一心,是如來智慧。此心不在別處,只在諸人的六根門頭上放大光明,臨濟祖師云:無位真人,真佛真祖,只是這個「即今目前聽法的人」。三世諸佛,古今聖賢,種種言教,無量方便,只為諸人徹見這個「即今目前聽法的人」。若能徹見這個聽法的人,若能徹見這個無相真心,則十方世界,恆沙諸佛,盡在諸人一心中,如幻如化,如露如電。經雲,一切萬相,一切音聲,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佛是誰?不是他人,只是諸人當下的這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無相真心,只是這個歷歷孤明的聽法的人,只是這個歷歷孤明的無相真心。
諸佛祖師,古聖先賢,種種開示,無量譬喻,無不是令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儒家所謂「明明德」「致良知」是也。《法華經》所謂諸佛世尊,出現世間,只為眾生,入佛知見。然而,入佛知見,不是入他知見,而是入自心知見,而是見自心實相。惠能大師云:「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2]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名開佛知見。可見,佛教是返觀自見、自性自度的一門學問,而不是向外求他,求他救度的世俗迷信。
(一)吾無隱乎爾
舉頭望明月,一輪明月便在我們的心中顯現出來。低頭思故鄉,故鄉便在我們的心中顯現出來。我們的心,與心中的明月,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哪個是本?哪個是末?我們的心,與心中的故鄉,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哪個是本?哪個是末?
明月未顯時,我心已經在。明月顯現時,我心依然在。可見,我的心便是顯現明月的體,明月便是我心中的生滅來去的相。
故鄉未顯時,我心已經在。故鄉顯現時,我心依然在。可見,我的心便是顯現故鄉的體,故鄉便是我心中的生來滅去的相。
明月隱去時,我心未曾去。故鄉顯現時,我心未曾來。心中之相,皆是生滅來去的,而我們的這個能現萬相的心,卻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3]
這個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心,便是萬相的主,便是孔子的「吾無隱乎爾」的「我」,便是釋迦「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便是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我」。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4]也就是說,這個本真的我,這個本真的心,他歷歷孤明,恆常目前,無有隱藏,見聞覺知,言行舉止,一切作用,皆是這個真我的顯現,皆是這個真我的妙用。這個本真的我,這個本真的心,才是孔子的「吾無隱乎爾」的「我」,才是真正的孔丘。這個本真的我,這個本真的心,才是釋迦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才是真正的釋迦。這個本真的我,這個本真的心,才是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的「我」,才是真正的孟子。這個本真的我,這個本真的心,也是諸人「本真的自己」。
若欲成聖成賢,先鬚髮個大願,誓願證得這個無有隱藏的真我,誓願證得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真心。徹證了這個無隱無藏的真我,徹證了這個無隱無藏的真心,方是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人。
有我的心,方有我心中的明月。有我的心,方有我心中的故鄉。有我的心,方有我心中的萬相。我心中的明月,我心中的故鄉,乃至我心中的萬相,皆是依著我的心而有的,皆是我心中的現相。所以說,常明的心是本,生滅的相是末。常明的心是先,生滅的相是後。是故《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雖言本末先後,卻非本末二事,究實而論,本末一貫,體相一如,而非二事,佛家所謂「皆同一味,性無差別」[5]是也,佛家所謂「一真法界,一味如如」[6]是也。
明月及萬相,時時指示人:這見色的是誰?這聞聲的是誰?悟了此心,便是見「道」,亦名見性,亦名知天命,亦名明明德,亦名致良知。佛家所說的見佛,其實,就是見性,就是知天命,就是見「本真的自己」,而不是見一個對象化的宗教像神,是故經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7]
心體無去來,萬相有隱顯,世人昧卻自心,於事事物物上用功,則窮劫盡形而不能悟心,則窮劫盡形而不能致知,是故陽明先生云:「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卻是無根本的學問。方其庄時,雖暫能外面飾,不見有過,老則精神衰邁,終須放倒。譬如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8]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可於虛妄相上求。事相如泡影,如露亦如電,究竟不可得,終歸落空亡。達摩祖師云:「向外求佛,徒爾虛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外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念佛,皆非外說,只推內心。心即眾善之源,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真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入?識關津者,何憂不通?」[9]惠能大師云:「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10]黃檗禪師云:「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11]
(二)無相真心,非可眼見
無相真心,山來現山,水來現水,萬相齊到,全體呈現。無相真心,百般作用,朕跡不留,光皎皎,赤裸裸,無形無相,而又遍含萬相。這個無相真心,是真佛真祖。祖師西來,只為指示這個。臨濟祖師云:「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爾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12]這歷歷孤明的無依道人,即是這個無相真心,即是這個圓覺凈性,即是真佛真祖。
識得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相的無相真心,則十方世界,無量萬相,總在里許。雖然總在里許,卻不曾掛著一物。佛法的宗趣,總在這裡。學佛的人,學聖的人,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識得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相的無相真心,完全的融入這個無形無相、遍含萬相的無相真心。
金剛王寶劍,鋒利無比,能夠斬斷一切,然而,金剛王寶劍卻不能自斬。妙明真心,能見一切,然而,妙明真心卻不能自見。是故《楞嚴經》云:「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13]
山河大地,世間萬相,生生滅滅,來來去去,如露如電,本無實際,而此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無相真心,猶如虛空,不生不滅,《楞嚴經》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14]《圓覺經》云:「幻滅滅故,非幻不滅。」[15]這個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便是佛教所說的無量壽,便是佛教所說的阿彌陀,便是佛教所說的「本真的自己」。聖賢文化的根本,只是這個「本真的自己」,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聖賢文化的弘揚者,若不證此根本大事,而只在我執、我見、我相上而說是論非,則徒增須彌山高,徒加鐵圍山厚,困在其中,無由出離。
佛是悟了這個不生不滅的無相真心的人,眾生則是迷了這個不生不滅的無相真心的人。聖是悟了這個「一以貫之」之「道」的人,凡夫則是日用此道而不知此道的人。若欲跳出夢幻輪迴,若欲從心所欲,若欲大自在,只須見得此心,只須悟得此道。
[1]《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十冊,第二七二頁下。
[2]《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五頁下。
[3]《五燈會元》卷二。《卍續藏》第八十冊,第六十七頁中。
[4]《論語·述而》。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六十。《大正藏》第七冊,第三二四頁上。
[6]《金剛頂經毘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大正藏》第十八冊,第三三五頁上。
[7]《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第七五二頁上。
[8]《王陽明全集》
[9]《少室六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六九頁中。
[10]《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二頁下。
[11]《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八〇頁上。
[12]《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四九九頁下。
[13]《楞嚴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一三頁上。
[14]《楞嚴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一一頁中。
[15]《圓覺經》。《大正藏》第十七冊,第九一四頁下。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