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

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的藝術成果,真實反映了毛澤東的革命生涯,是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畫卷,也是解讀革命文化的獨特文本。

革命目標:敢教日月換新天

「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近代以後,中國社會內憂外患,中華民族苦難深重。

毛澤東詩詞對中國革命有著獨特的詩意表達,具體體現在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不斷演進。

毛澤東詩詞有很多詩句帶有「天」字,如「人生易老天難老」「離天三尺三」「天高雲淡」「炮火連天」。

「天」一般指與地相對的無邊蒼穹,或者指自然界。但是在毛澤東心目中,「天」有著極強的政治色彩。1925年時,毛澤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儘管這句詩中沒有出現「天」字,但不免使人聯想到屈原的《天問》。

這是對人世間一切不公平事物的發問,表現出毛澤東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祖國命運的深深憂患。

到1935年時,毛澤東壯懷激烈,「欲與天公試比高」。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天公」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階級和社會制度,毛澤東偏偏不信邪,要與「天公」比試較量、分庭抗禮。

毛澤東說過:「我們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我們丟掉了天條。」這就不難理解,毛澤東對自封「齊天大聖」的孫悟空推崇備至。毛澤東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最終是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到1949年時,南京解放,新中國橫空出世,毛澤東由衷慨嘆:「天翻地覆慨而慷」「試看天地翻覆」「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敢教日月換新天」「一唱雄雞天下白」,中國革命改天換地,毛澤東由此成為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革命精神:為有犧牲多壯志

中國革命的基本態勢是敵強我弱,「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敵軍圍困萬千重」「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戰爭環境艱苦卓絕,「路隘林深苔滑」「贛江風雪迷漫處」「霧滿龍崗千嶂暗」「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中國革命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歷經了血雨腥風的革命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苦難輝煌,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堅定執著、視死如歸、不懼艱險、勇於擔當、樂觀豪邁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充滿著必勝的信心。「要向瀟湘直進」「直下龍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一個「直」字蘊含著無窮信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堅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義無反顧的革命精神躍然紙上。

毛澤東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具有面對強敵「我自巋然不動」的從容氣度,具有「百萬雄師過大江」「橫掃千軍如卷席」「宜將剩勇追窮寇」「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凜然氣勢。

毛澤東傲視萬物、不畏艱險,富有「雪裡行軍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歡喜漫天雪」「萬水千山只等閑」「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頑強意志。

毛澤東性格剛毅、愈挫愈勇,滿懷「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踏遍青山人未老」「而今邁步從頭越」「戰地黃花分外香」「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偉岸人格與豁達胸襟。

革命道路:人間正道是滄桑

道路決定命運。毛澤東上下求索,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這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歷史功績。用毛澤東的三句詩,就能夠清晰地勾勒出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歷史進程。

第一句詩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925年的毛澤東在積極思考、努力探索,中國革命究竟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

第二句詩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927年的毛澤東從大革命失敗的危局中奮起,毅然發動秋收起義,引兵井岡,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中國革命的局面從此煥然一新。

第三句詩「人間正道是滄桑」,南京解放意味著中國革命已經勝券在握,中國革命沿著井岡山道路這條人間正道,從勝利走向勝利。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始終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毛澤東詩詞中,「旗」字出現了12次,「紅旗」出現了9次,如「紅旗躍過汀江」「紅旗漫卷西風」「壁上紅旗飄落照」「紅旗捲起農奴戟」。

毛澤東有關紅旗的詩句豪壯雄渾,浸透著毛澤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紅旗作為一個文學意象,不但指天空飄揚的紅旗、戰場上揮舞的戰旗,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它是中國革命的方向,是中國革命道路的路標,是人民軍隊的形象,是紅色政權的體現,是紅色理論的符號。

毛澤東還把「紅旗」與「山」聯繫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不周山下紅旗亂」「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中國革命受到「上山」理論的啟迪,是在千山萬壑中闖出來的。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鬥爭對中國革命影響深遠。毛澤東專門創作了《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足見井岡山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結之濃。

革命歷程:雄關漫道真如鐵

毛澤東寫詩的特點是局勢越嚴峻詩興越濃,處境越艱難創作越多。

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始,詩人毛澤東告別「書生意氣」,轉入戰爭紀實,「炮聲」「槍林」「鏖戰」「彈洞」等辭彙頻繁出現。毛澤東「在馬背上哼成的」軍旅詩詞,從創作緣起、描述對象到思想內容,真切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軍民如火如荼的鬥爭風貌,藝術地勾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的歷史長卷。

軍旅詩詞是毛澤東詩詞中的精美華章,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藝術翻版,凝結著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民軍隊壯大曆程的科學總結。

毛澤東的軍旅詩詞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戰鬥詞,直接描寫戰爭的宏大場面與激烈過程。如《西江月·秋收起義》寫秋收暴動,《西江月·井岡山》寫黃洋界保衛戰。

第二類是行軍詞,重點反映「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如《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寫紅軍在閩贛之間穿插;《七律·長征》寫「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非凡壯舉。

第三類是抒懷詞。既有因中國革命遭遇挫折而導致的心情「鬱悶」,如《採桑子·重陽》《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側重表達了毛澤東處在逆境人生時的內心鬱悶與人格超越。

更有因軍事行動不斷取得勝利而引發的精神「舒快」,如「報道敵軍宵遁」「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三軍過後盡開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那種喜悅心情,也突現了正義戰爭必勝的歷史趨向。

來源:學習時報

延伸閱讀:


陳晉

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很有些像一部劃時代的「神話故事」。在這一點上,東方中國的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卻有些像摩西。他們率領紅軍走向中國的「迦南」———延安途中,遭遇的困難和挫折,一點也不比摩西少。所不同的是,中國的「摩西」,沒有上帝的庇護,他們所依靠的,僅僅是自己的信念和意志,還有讓整個世界驚嘆的生命力。

長征中的毛澤東,最真實的形象是什麼?

如果借用西方人的觀察,他是一位目光敏銳的詩人,同時又是一位帶著農民的精明和將軍的風度細心研究地圖的戰略家。

這位戰略家手中的地圖,畫滿符號的地名,似乎總是山。

在中外歷史上,帶領一個政黨、一支衣衫襤褸的軍隊,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生死攸關地在崇山峻岭穿行的詩人和戰略家,是異常罕見的。

1934年10月從江西出發以來,一路上,總是山連著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雄,一山更比一山險。

山,幾乎成了紅軍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紅軍官兵最親密的朋友和最實在的敵人,成了中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也成了詩人毛澤東的靈感源泉———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三首以「山」為題的《十六字令》,不是具體地寫哪一座山,是一種虛寫,寫詩人在長征中對各種各樣、各姿各態的山的總體感覺。

詩人感覺到山的高聳。剽悍神速地打馬越過之後,回頭一看,才發現這座山離天才有那麼一點點距離。

詩人感覺到山的壯闊。在對山的一種橫視中,彷彿連綿起伏的巨浪奔馬。這不正是對「蒼山如海」的一個形象註腳嗎?

詩人感覺到山的陡峭。陡峭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險挺,是尖銳,尖銳得像利劍一樣刺破了青天。

追日月,「馬作的盧飛快」。

射天狼,「弓如霹靂弦驚」。

無論是高聳、壯闊還是陡峭,都是詩人在馬背上飛馳獲得的感覺。

通篇未寫一人,但處處皆人。不正是紅軍勇往直前的精神,成為中國革命賴以支撐的擎天巨柱嗎?

山,成了跳動的火焰,成了離弦的響箭,成了奔涌的狂瀾。

一路上,毛澤東偶爾是「馬上低吟三五句,燈前速記六七行」。詩人的氣質,將軍的風骨,長征的內蘊,就這樣融進了對群山的感覺之中。

穿行在這崇山峻岭之中,絕不是一次輕鬆的旅行。

在詩人筆下,那些像戰陣,像利劍的山峰,雖然被看得不在話下,可事實上,每一個當事人在這些自然山水的阻隔面前,決不會有親近可愛的感覺。

當紅軍藉助明月或打著火把,在若明若暗的夜色中跋涉的時候,盤根錯節的亂石,或令人戰怵的懸崖峭壁,都彷彿張著血盆大口在尋找機會吞噬這支奇異的軍隊,更何況還有那些前堵後追,比陡峰深谷更兇惡的敵兵。

毛澤東後來在解釋《憶秦娥·婁山關》時,還說了這樣幾句話:「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反映了這一心情。

這裡說的「以下諸篇」,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

有意思的是,這幾首,都是寫的山。毛澤東對山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偏好。

在《毛澤東詩詞集》收入的67首作品中,以山為題和寫到山的,就有三十多首。他的代表作,大多是以山為題材。

因為他這時期的詩詞多是在馬背上「哼」出來的。人們稱他為馬背詩人,就是這個意思。

更重要的是,毛澤東的輝煌,是從「山裡」起步的;中國革命道路,也是靠著對山的跨越和曲折前行而走向成功。

翻越岷山後的第三天,也就是1935年的9月20日,毛澤東在甘肅宕昌縣哈達鋪讀到一張報紙,意外地發現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陝北有劉志丹的紅軍和面積不小的蘇區。那裡離這裡只有七百多里路程。毛澤東當即決定:到陝北去,實現北上抗日、創建根據地的目標。

長征的落腳點這才最終定了下來。

中央紅軍的長征就要結束了。對毛澤東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詩來記述這一年多來的艱難而偉大的歷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不用雕琢,只是拿紅軍長途跋涉的腳印,把萬水千山串在一起,就構成了一首詩。

雖只有五十六個字,雖只有一年的跨度,記錄的時空內涵,卻有著世界歷史上最罕見的沉重和遙遠。

這首《七律·長征》,除山之外,還寫了兩條「水」———金沙江和大渡河。

長征中的紅軍曾飛渡過近二十條江河。諳熟歷史的毛澤東選擇金沙江和大渡河入詩的時候,頭腦里或許閃著兩個令人難忘的名字———諸葛亮和石達開。

在《三國演義》里,金沙江被稱為瀘水。這一帶,即使在春天便已酷熱難耐。毒氣聚於江水之中,泅渡或飲用,都會中毒。諸葛亮在四五月間南征時,部下馬岱率軍渡瀘水,不知此情,折損了一千多人馬。後來在當地老鄉指點下,才在夜靜水冷之際安全渡過。

毛澤東和紅軍過金沙江,正好和諸葛亮的南征是同一個季節,於是便有了「金沙水拍雲崖暖」的感覺。

說起大渡河,人們自然要想起石達開。就在紅軍搶佔大渡河的70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十幾萬人馬,在這裡全軍覆滅。於是,蔣介石的飛機也向紅軍撒下了「毛澤東將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傳單。

令毛澤東和紅軍自豪的是,大渡河的歷史也沒有重演。

驚天地、泣鬼神的漫漫長路,文字已無法記載它的艱辛和悲壯,無法盡數它的殘酷和凄涼。

那裡有爬不完的大山,渡不完的大河,還有似乎永遠走不到頭的草地,永遠看不到頂的雪山。

長征是什麼?

紅軍官兵靠野菜和皮帶充饑。

多少戰士被敵人的機槍打下了萬丈深淵,打進了湍流翻滾的河谷。

沼澤吞沒了他們的軀體。

風雪把他們凝成了永恆。

長征是什麼?

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長征是「地球的紅飄帶」。

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尼筆下,長征是「前所未聞的故事」。

在艾德加·斯諾的筆下,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

這就是長征,兩萬五千里路的長征。

它需要何等驚人的智慧和毅力才能走完?!

紅軍衝破國民黨重兵的追堵,跨越雪山草地的險阻,經受饑寒傷病的折磨,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演出了一幕幕悲壯傳奇的故事。三軍會師的時候,全部紅軍加起來才剩下兩萬多人,還不到紅軍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

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除了帶血的傳說和偶爾可見的一些沒有紀念碑的墳墓,那些在漫漫征途上艱難前行的紅軍似乎沒有留下什麼。

倘若你細細傾聽,倘若你深深凝視,這山水之間,卻依然掩映著那些遠征者偉大的人類感情,凝固著穿越時空的理想詩篇。

都說戰爭能湮滅情感,戰馬會踏碎人性。如果你聽了下面這個故事,面對這樣的問題,你會說:不!

還是在茫茫的草地上面,一支紅軍隊伍被後面的敵人追趕著。偏偏一位懷孕的女同志臨產,部隊只好停了下來,焦急萬分地等候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敵人的飛機在天上轉,追兵越逼越近。這時,參加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董必武對紅五軍團的軍團長董振堂說:「一定要頂住敵人,打出一個生孩子的時間。」

「為了孩子」,這是所有烈士的心愿。

「為了孩子」,這是人世間最樸實也是最美麗的詩。

長征,就這樣成了人世間最長的一首生命的詩。

長征,也讓毛澤東多次淌下眼淚。

到延安後,他曾對妻子賀子珍說:我這個人平時不落淚,只有三種情況下落了淚。一是聽不得窮苦百姓的哭聲,看到他們流淚,我忍不住也要流淚。二是跟我的警衛員,我捨不得他們離開,有的犧牲了,我難過得流淚。三是在貴州,聽說你受了傷,要不行了,我掉了淚。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感是詩歌的真生命。

毛澤東是擁有情感的「富翁」,又是擅於抒唱的「歌者」。

穿過風雪,就有了風雪的堅韌。

走過草地,就有了草地的深邃。

爬過大山,就有了大山的抱負。

涉過大河,就有了大河的豪邁。

於是,在《七律·長征》詩中,山,不再那麼兇險了。巨龍一樣的五條大嶺不過是微波細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脈不過像滾動泥丸。金沙江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給人的也只是一種「暖」熱,被敵人抽去橋板的大渡河上高懸的鐵索,也只是有點「寒」意。連眼前岷山的千里風雪,也已變成讓人更加歡喜的美景。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紅軍不怕遠征難」。

這是多麼奇特的人生經歷。

這是多麼驚人的革命英雄主義氣魄。

在困難的歲月里,除了有一種崇高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沒有一股子英雄豪情也是不行的。面對無數難以想像的障礙,毛澤東往往展示出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向世人公開介紹的第一首詩詞,是他的《七律·長征》。彷彿一般的語言已不足以透徹地表達他半生經歷的驚風密雨了。

毛澤東不是把長征前的詩詞,而是把有關長征的詩首先介紹給世人,可見長征經歷在他的生涯中佔有何等分量。

毛澤東不是把長征中寫的其他詩詞,而是把《七律·長征》介紹給世人,可見這首詩在他寫的長征詩詞中佔有何等分量。

讓青山作證吧,兩萬五千里的長征,是詩人毛澤東最長的一首詩。

讓青山作證吧,長征是一曲人類在極限中求生存,在絕境中顯奮鬥的悲壯的歌。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2016年10月27日《太原法院文化周刊》8版

山西市場導報 法院文化周刊 刊訓:

激情碰撞文化

詩意表述法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錫璋悅讀茶坊 的精彩文章:

法官書法家楊水寬先生撰寫的《書法賦》欣賞
《墨香》、《紙筆是孤獨的止痛劑》

TAG:韓錫璋悅讀茶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