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拚命玩死了N個社群,我終於想清楚了這幾點

拚命玩死了N個社群,我終於想清楚了這幾點

文/Asan(三哥) 插圖/lost7

標籤:社群運營

- Ⅰ -

前段時間悶頭在深挖社群運營,拚命的在研究各種行業大佬的套路和思維,確實在這一個個群的渾水當中攪了幾輪.

我發現了幾條結論:

每100個社群裡面,最終只有1個社群能夠按照預想方向發展。那剩下的99個呢?

·50%左右會淪為廣告群、鏈接群

·30%左右會成為聊嗨群,當然看起來好像確實挺活躍的,實際上都是幾個閑·的蛋疼的活躍分子,在互撩。

·10%左右偶爾會按照預設進行溝通和分享,交流,但大多數時間會成為啞巴群。

·還有這10%左右,是真的死了,你要找都找不到的那種。

社群的本質就是一群人,建立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為了獲取一定的利益而存在的集體。

真正意義上的社群,已經遠遠超過了簡單的拉群這個層面,其中涉及到了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的內容。

- Ⅱ -

玩轉社群這麼久,我終於想清楚了以下幾點:

01

門檻

一個精心設計進入社群的門檻

有人會問「明明是自己想圈別人,為啥還要設立門檻?」。

很簡單,人往往越是得到的過程艱辛,越會珍惜,畢竟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10個人當中會有8個是吃瓜群眾,他們往往是抱著進來瞧一瞧的心態,這種人最後要麼成為搗亂分子,要麼淪為沉默的因素。

所謂,資源群、流量群、分享群···通過掃碼直接進入的群,是最容易over的,即使不over,後期管理起來也是相當的棘手。

社群的本身,是帶著共同因素進行著智慧的博弈、思想的交融、語言的交鋒、價值觀的碰撞。

深度互動,就意味著要有足夠的門檻。

02

利益

一個足以滿足成員活躍存在的利益。

《社會心理學》中表明:人類一切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都是利益驅動的;這種利益可以表現為社會性與個人性。

「我為什麼要進你的社群?」、「我能得到什麼,才足夠吸引我出來活躍」、「這個群體有什麼能吸引我融入其中?」···

當然,一個群體是否有吸引力,取決於該群體的精神風貌和領導藝術。

有時候群的本身或者群主本人,就是一種利益吸引。

需求方&供給方,或者各種大佬雲集地,跟用戶自身角色相匹配,自然而然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成員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那麼這個群最後要麼死了,要麼還是死了~人本身就是個無利不起早的。

要想牛兒聽話,還得給草。

03

規矩

嚴格的群規就是鎮群之寶。

要想不淪為廣告群、鏈接群等等,群規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禁廣告、禁外鏈、禁二維碼,這三大日常必禁的一定要嚴格執行,一旦有人觸犯,第一時間未撤回者,直接就要踢出去,「殺一儆百」。

這時候再次申明群規,是很有必要的,否則達不到警示的作用。

當然,陽光、積極、合規法律等因素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有些社群本身就是資源互換類,分享閱讀型,還有乾貨共享之類的;這時候更需要注意的是「頻率」。

一天當中定時,定量,這樣才能保證不被刷屏,刷屏是導致成員屏蔽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群陷入沉默的首當其衝。

04

定位

社群定位亦要清晰。

一個明確的定位,是吸引大量用戶加入的主要原因;他們也是根據社群的定位去判斷能夠獲得什麼。

「寶媽育兒交流群」、「資源對接群」、「產品&運營交流」、「***讀書會」···

如果把社群也當做一個產品看待的話,那麼言簡意賅,一眼就懂,才是社群該有的。

能夠讓大家迅速了解在群內的動機和持續收貨,這才是社群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一,誰也沒有更多閑功夫去研究這個群到底是幹什麼的;

第二,永遠要相信這個世界上傻子是聰明人的四倍,永恆不變的「二八定律」。

如果大家在群里沒有能夠持續的獲取到想要得到的一些信息、人脈,也沒有足夠有料的乾貨內容,那麼群就會在不明確的定位下很快消沉。

05

噱頭

一個很牛掰的群名或者噱頭更有吸引力。

看以下兩個群的對比,就很明細了:

「百萬級小程序增長分析群」&「小程序群」

「全國新媒體資源對接群」& 「新媒體資源群」

類似的社群一定有個特點,吸睛

前期吸引用戶的速度一定會很快,畢竟人都是充滿了需求感和好奇心,這麼龐大的流量也想參與其中。

為什麼有些社群500人蹭蹭地基本就滿了,短時間內聚集力超級強大?而有些基本停留在100~200之間,徘徊不前。

噱頭這種東西一出現,圍觀群眾必然很多很多,就像深水炸彈一樣,可以迅速引起反響。

06

明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要明確。

作為三觀之一的價值觀,一直以來都是牽引著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任何組織或者雙方,都依賴著價值觀才能聚集的更長久,志同道合才能發展長遠。

比如:饅頭商學院的價值觀是讓優秀的互聯網人一起學習成長,自然而然彙集的都是互聯網從業者,各種產品、運營、營銷人;所有成員的動機都是來參與學習和分享的。

臭味不相投的人,完全可以不顧感受地踢出去,因為往往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單純的為了拉一群人是不叫社群的,服從明確的價值觀,才能通過社群留住成員,老成員通過口碑和影響裡帶動新成員,無形之間產生了品牌影響和裂變。

共同的價值觀才能產生共享,一切合作的基礎都要建立在共同的知識知識,促進團隊成員的合作,增強社群的凝聚力。

07

找托

沒有托,也沒有良好的社群生態體系。

這種角色可以定義為救場者或者導火索,特別是在社群剛剛建立的時候,籌備幾個活躍的這種托,可以事半功倍。

一起蓋樓歡迎新成員,一起做群成員的互動···長期以往,以托的形象會衍生出很多真正的活躍分子,他們願意一起出謀劃策,做群監督,群引導,甚至融入到群之中,成為了大家的KOL.

良好的社群生態系統由此展開,即使沒有群主的管理和監督,他們會自發的站出來。

這裡要注意的是,最大話語權一定要掌握在群主手中,否則群主沉默了,幾個KOL能搬走你的成員。

托是個好東西,沒有托,累死群主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用托有度,注意拿捏輕重緩急。

08

乾貨分享

有價值的內容才是真正維持群不垮掉的核心。

任何社群里都有行業的KOL(意見領袖)或者獨立思考著,或者強有力的影響者。

我見過幾個好的社群,每天都會邀請知名大咖進群分享和授課,通常這種社群偏營銷性質強,一般都是付費群,想進都不一定能進的。

群里本身自帶大佬級別的,就更具有活躍度了,可以和行業大佬近距離對話,簡直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事了。

有價值,才有活躍。

09

創新

創新才是王道。

所有的群,都是一種形態存在也沒有意思;固定的模式和運營手段,只是延長社群的生命周期罷了。

把社群成員當做一個線上的某種團體進行運營,往往是好的生態社群。

成員們都當做學員,社群成為上課的地點~

成員們當做是相親對象,社群成為婚介所了~

成員們當做是行業交流,社群成了交流會~

而這種類型做的好的,往往會舉行線下的活動;線上引到線下,同時線下又繼續影響著線上。

玩轉的形式千變萬化,腦洞大者比比皆是,能夠通過別人的玩法,開發出自己獨有的才是王道。

- Ⅲ -

站在產品的角度看問題,「社群」本身就是依託在微信生態中產生的玩法,同樣有著它的生命周期。

任何社群運營的手法,都是為了讓社群發展的更好更持久;通過一段時間的親手操作,我也發現了社群運營的幾個問題:

①最經常活躍的人,一定不是真正的大佬,因為大佬沒有那麼多時間天天盯著群聊嗨。

②群內的行業小白占絕大多數,服務好這群人,就服務好了這個社群。

③大多數行業群里,一定會有真正的大佬。

④再活躍的群,每天都需要安靜的時候,有時候沒有人講話不一定需要刻意用托去刺激。(因為經常這樣會被發現是個托~)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的社群里真的有大佬,甚至很多高層的大佬,那就要記住這些:

「時間利用和溝通媒介」:他們沒時間微信閑聊,他們更喜歡花整塊的時間去解決一個比較急迫且具體的事情,比如:打個電話說清楚一件事。

「傳播方面」:他們的朋友圈很乾凈,喜歡低調,沒有什麼強烈的動機,一般不會在朋友圈發布信息(包括對自己的一些專訪文章)。

「做事風格和社交場景」:目的性已經融在他們的血液中,線下活動中大家相互介紹,可以幫他們明確各自的需求和資源,有助於尋求合作的切入點。線下交流也更容易培養各自的好感,有利於進一步討論資源整合。喜歡在高質量的私密小圈或者小群中進行交流,前提是在線下提前交流認識過,且跟自己的身份和需求相匹配。

「社交鏈接」:強關係驅動,比較信任周圍的朋友,樂於參與有自己好朋友的活動項目。

「他們眼中社群」:問題解決工具(用完即走)、信息瀏覽(只看不說)、信息騷擾(可能是低質量信息過多,懶得回信息)、高時間成本(信息篩選和甄別都需要花費時間)。

(引用於 「熱愛生活的Te小姐」原文)

在互聯網產品高度發展的今天,產品逐步趨向於高度化和同質化,靠產品推動的時代已經褪去,運營推進的腳步已經很明顯。

每個正在做運營類工作的人,最終目的都是圍繞用戶開展工作,也就是用戶運營。

作為用戶運營來說,社群運營成為獲取用戶和提升轉化率的一個高手段,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說叫「圈地養人」。

如果連用戶的心理和行為都無法琢磨不透,何以談運營?

- End -

今天送給做社群運營的小夥伴們三個福利:

①社群運營工具wetool安裝包(適合中小規模,新手型)

②研究用戶必讀《社會心理學》、研究社群必讀《烏合之眾》

你想交流什麼?或者想讓我幫你找什麼資料?留言告訴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三兒說 的精彩文章:

TAG:阿三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