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朱元璋對應天(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自從佔據應天后,他才積聚了雄厚的勢力與張士誠、陳友諒形成對抗。但是在建國稱帝後,朱元璋就不得不面臨兩個大難題:第一個是選擇何處作為國都,第二個是用什麼方法來維持朱家的統治。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早在朱元璋的大軍從和州橫渡長江攻下太平的時候,太平府名儒陶安便認為應該再取應天,將其作為根據地。如今國都的選擇成了首當其衝的大事,被朱元璋提到日程上並交於各大臣商議。

其中馮國用、葉兌等人都建議以應天為都,進而可以虎視兩淮,支援北征,退可以劃長江為天險。不僅馮、葉二人由此主張,文臣們也一致認為當以應天為國都。這個建議提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在鐘山南面建造新的宮殿,由於城中面積不夠開闊,不得不擴大了應天的舊城,到第二年九月,全部完工,不過,這還只是朱元璋作為吳王時的都城。

從洪武元年(1368年)在應天稱帝,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收復遼東,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一,在這20年間,朱元璋的統治的疆域由東南一角擴大了數倍,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明帝國。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應天這個吳王時代定下的國都,已經不能更好地適應時局的發展。元帝雖然潰逃到了北面荒漠,但仍是蒙古大汗,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隨時有南下恢復元朝的可能。與此同時,沿海海寇的侵擾也成為了國防的大問題,國都應該是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也是國家安定的根本。國防與國都成為了這個時期最受朝野矚目的問題。

當初朱元璋定都應天主要原因還是考慮到經濟中心的問題。首先,江浙地區有長三角作為全國的大糧倉,應天的富庶程度堪稱全國之最;其次,早在朱元璋攻下集慶改名應天的那時起,到建立大明帝國,風風雨雨歷經數十年,文武群臣對這片土地早有了感情。即使是朱元璋本人,也不願意就這樣輕易放棄。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另外,朱元璋向來節儉,考慮到另建國都需花費一大筆銀子,建國後百廢待興,此事必然加重百姓的負擔,除此之外,朱元璋的部下,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多數都是江淮地區的人,遠走他鄉,這是多數人所不願意接受的。

但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很明顯應天的位置不太適合北方的戰事。洪武元年,徐達攻下汴梁(今河南開封),朱元璋曾帶著太子朱標一行人對汴梁做了實地考察,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汴梁位於北方中興地帶,可惜的是四野空曠,無險可守,一旦敵兵來犯,勢必四面受敵,因此得出結論,汴梁不適合定位國都。

可是為了應對西北的戰事,不能沒有一個軍事上進行補給的基地用來囤餉和補充軍力,於是朱元璋與大臣們商議之後決定效仿古達的兩京制,南方地區以應天為都城,稱為南京,北方地區以汴梁為都城,稱為北京。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這南北兩京不過也是朱元璋的權宜之計,除此之外,他還有其他的備選方案。洪武二年八月,陝西平定,北方全境歸入大明王朝的版圖,因此西安也曾被列為選擇之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讓太子朱標親自帶人巡視西北,針對遷都一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並根據實地繪圖。可是朱標在第二年便去世了,這一次遷都大業又被擱置了下來。

除了西安,還有洛陽、北平也都被朱元璋列入可選的範圍,可是這些地方因戰亂多年,百姓還處於休養生息階段,大肆營建國都無疑會讓百姓加重負擔,顯然不得人心。

最離譜的還是朱元璋的老家臨濠(鳳陽)也被列入了國都之選。可是這個地方不論從那個方面來講都不適合作為國都,只不過礙於朱元璋有光宗耀祖的意思,大家不好勸阻而已。最終朱元璋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才放棄了建都臨濠的想法。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選來選去,朱元璋也沒有作出最後的定奪,還是以南京作為國都。直到他去世之後,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了朱允炆的皇位,這才力排眾議將國都遷往北平,這才有了「天子守國門」這麼一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以會哭聞名,不過此人更勝一籌,哭出了一個實打實的江山
大清唯一被國家認可的受賄,官員樂此不疲,皇帝視而不見聽之任之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