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弗朗西斯·培根:我的一生就是一堆龐大的混亂

弗朗西斯·培根:我的一生就是一堆龐大的混亂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GIF

盧西安·弗洛伊德 《弗朗西斯·培根》 布面油畫 1952

(在1988年的一次展覽上被偷走)

弗朗西斯·培根,一個有著極強破壞力量的畫家。他的畫面中扭曲的軀體與面孔宣瀉出一種燃爆似的不確定性情緒,使畫面罩上了一層黑暗壓抑的死亡陰翳。那隱抑著的吶喊,展露了當下人類普遍喪失信仰後的痛苦與無助,在這個時代,這也早已不是畫家個人的自傳性繪畫了……

弗朗西斯·培根

「真正的畫家不是按照事物實際存在的樣子來畫它們,而是根據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感覺來畫它們。」培根說。

這世上有2個偉大的腦袋被喚作Francis Bacon。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Francis Bacon。另一位弗朗西斯·培根——電影《Love Is the Devil》的主角,戰後歐洲最具個人色彩、最強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藝術狂人。

《情迷畫色(Love Is the Devil)》,在影片中你也許無法找到弗朗西斯·培根創作的軌跡和那些怪誕緊張的傑作的心理根源,但你能清楚的看到他的表象,培根的激情、恐懼、肉慾、變態,都展現在那些影像的碎片和怪誕的噩夢之中。

2013年11月,培根在1969年創作完成的《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Three Studies of Lucian Freud)》紐約佳士得拍賣上以142,405,000美元的價格成交。這是目前為止全球拍賣銷售價格最高的藝術作品。

Study for the Body from Ingres, 1982-1984

Lithograph

88.9 × 61 cm

Triptych 1983, 1983

A set of three lithographs

Portrait of Henrietta Moraes

Oil on canvas

Taken from a photograph , 1987

Etching

89 × 62 cm

Study for a bullfight, 1981

65 × 50 cm

Three Studies for Self-Portrait, 1976

Oil on canvas in three parts

30.5 × 91.4 cm

Sleeping Figure, 1959

Oil on canvas

119 × 152 cm

Self Portrait (No. 2), 1973

Lithograph

85.1 × 65.1 cm

Second Version, Triptych 1944, 1989

Lithograph

76 × 56 cm

THREE STUDIES FOR A SELF-PORTRAIT, 1983

83.8 × 223.5 cm

影片《情迷畫色》中,身穿皮衣的喬治如同一個墮落天使,突然落進了培根的畫室,培根沒有責怪他入室行竊,反而把他帶上了自己的床。

培根的畫作,被認為深深揭示了人性,展示了他自身難以抑制的恐懼,但培根確實是在鮮血、歡樂與恐懼中的複雜激情中創作的。喬治的到來,給了他新鮮的靈感,讓他體內的受虐傾向得以滿足,在畸形的肉慾中激發著他的新的創作。

一番痛苦的自我折磨後,已經瀕臨崩潰的喬治終於撞車自殺了。培根仍然向平常一樣微笑著和朋友周旋,一樣在畫展上接受祝賀,但當他回到和喬治生活的房間的時候,疲憊孤獨的培根只能喃喃自語: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切都會發生,一切都會死去。

影片很短,只有80多分鐘,故事也幾乎沒有,只是以結構主義方式把培根生活的各種片斷串聯起來,連綴成培根同性戀情的愛情絮語。影片結束時,培根仍舊只是個謎,不知如何開始,也不知將如何結束。

Second Version, Triptych 1944, 1989

Lithograph

76 × 56 cm

Study for a Human Body, 1981

45 × 32 cm

Poster Georges a Bicyclette

poster

85.1 x 64.8 cm

Oedipie et le Sphinx, 1984

Lithograph

128 × 90 cm

Study after a life mask of William Blake, 1991

Lithograph

80 × 60 cm

Study for Self Portrait 1982, 1984

Offset lithograph

94 × 65.1 cm

August Triptych, Right Panel, 1972

Lithograph

64.8 × 48.3 cm

Triptych inspired by the Oresteia of Aeschylus, 1981

Lithograph

53.3 × 103.5 cm

Three lithographs in colors on a single sheet of Arches paper

52.07 x 93.68 cm

Signed and inscribed H.C. in pencil

Study for the Human Body, 1975

Prints and Multiples, Lithograph on paper

157.2 x 105.9 cm

弗朗西斯·培根1909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成長於英國。

1927年培根離家前往巴黎,參觀了美術館,因此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9年,他回到倫敦,在畫室里用了兩三年的時間使自己成為所謂「二流的裝飾畫家」。同時,不斷實驗水彩畫與素描,他的地毯設計和早期繪畫、水彩,稍具立體主義的風格。早期的培根承襲了畢加索的風格,逐漸在藝術圈中產生了知名度。

20世紀50年代,他以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的名畫《教皇英諾森十世》為本,改畫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變體畫作品,這些生動而有力的變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統治變為惡魔的形象。這批作品尺寸較大,表現之鋪陳壯麗,其用色與筆觸讓人想到16世紀威尼斯畫派提香的作品。憑藉繪畫作品的獨創性和有力的風格,培根聲名鵲起。

1992年,弗朗西斯·培根在西班牙馬德里去世,但是他的作品至今仍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étude pour un portrait de John Edwards (Study for a portrait of John Edwards), 1986

Prints and Multiples, Farblithographie / colour lithograph on Arches paper

60.5 x 44.5 cm

Person schreibend, reflektiert in einem Spiegel, 1978

Prints and Multiples, Lithographie auf Arches Papier

100 x 70 cm

Mirror of Bullfighting, 1990

Medium:Prints and Multiples, Three lithographs

Seated Figure, 1992

Prints and Multiples, Lithograph

Painting 2, 1971

Medium:Prints and Multiples, Offset lithograph in color, on wove paper, the full sheet

113 x 91.4 cm

Seated figure, 1983

Medium:Prints and Multiples, Etching

101.5 x 71 cm

Study for a Pope III, 1961

Paintings, Oil on canvas

152.4 x 119.4 cm

Etude de tauromachie

Prints and Multiples, Litografia

93,5 x 67 cm framed

Title:Study from the Human Body, 1981

Medium:Prints and Multiples, Lithograph

100.6 x 66 cm

Figure at a Washbasin, 1978

Medium:Prints and Multiples, Etching and aquatint on Arches paper

67.3 x 52.1 cm

要理解培根「謎一般的藝術」,也許可以從「影像孵化」這個角度開始。

培根1992 年逝去後,他頗為神秘的個人工作室首次暴露在公眾面前,其混亂和豐富的狀況另人震驚。一幢公寓內的小單間內鋪天蓋地的放滿繪事相關的物件,全都雜亂無章地混合在一起,確實令人頭昏目眩。然而那正停留在一座畫架上進行中的作品,無論是進行到了哪一步都在這紛亂無緒的環境中顯得特別突出。那是令人難忘的明確有力的秩序化的形象。作品顯然是從這培根稱之為「混合肥堆」的畫室的紛亂堆成的一切中開始和進行的。

而當你自然開始留心畫室中另外的形象和其處所,不用費力,那就是到處堆疊散落的照片和印刷圖片,大都污穢不堪,殘破不全,然而分明一下子全都從一片死寂中活躍起來。這是全然不同於他的密友奧爾巴克或弗洛伊德之畫室的一點,儘管此二位亦在畫室累積起一種繪畫(尤其是色彩)物質化外溢的環境或日益將畫室物質化環境進行繪畫抽象化。當然亦區別於賈科梅蒂那更可直接觀照的畫室。這種與眾不同的影像的侵入確實是培根畫室工作的的主要開端,是其作品形象孕育的中心環節。

弗朗西斯·培根與他的「馬廄」畫室

「馬廄」畫室一角

「馬廄」畫室一角

弗朗西斯·培根與他的「馬廄」畫室展覽現場

弗朗西斯·培根與他的「馬廄」畫室

培根把「馬廄」託付給了晚年結交的好友貝瑞·焦爾

但是,面對這些影像,在繪畫中處理這些影像資源並從中孵化出新的繪畫形象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對於紛繁的影像形象,培根首先發展出一種被喬伊·魯塞爾(Johy Rusell)稱之為無意識掃描的方式。培根的注意力也許不夠集中但是卻非常活躍,看起來是被一種無序而極其隨意的無意識注意與體驗所把握。

他並非大部分作品都明確地表現顯著的現實之影像碎片的無意識切換,但是無論是一根管子,一塊幕簾,一塊地毯,一盞燈泡,還是一灘血跡,一片風景,一塊肉,一段水柱,亦或是一張報紙,一把雨傘無不指向更為隱秘地隱藏在看似簡單明確而統一的畫面之後的對廣泛現實的影像碎片的無意識掃描。

這種無意識掃描和對偶然性的利用,在此過程中超出於原始影像所喚起和抓住的現實元素被新的元素所滲透,並被綜合導向為一種全新或更為強烈地被喚起與感受的現實,這就是培根處理其影像並從中孵化出新的繪畫形象和畫面的過程。

Untitled, (Crouching Nude on Rail), 1952

Paintings, Oil on canvas

196.8 x 136.5 cm

Untitled (Half Length Figure in Sea)

Paintings, Oil on canvas

198.1 x 136.5 cm

Title:The End of the Line, 1953

Paintings, Oil on canvas

152.4 x 116.8 cm

Study for a Pope I , 1961

oil on canvas

152 x 119 cm

Homme ecrivant reflete dans un miroir , 1977

lithograph

85.2 x 63.6 cm

Two Men Working in a Field , 1971

oil on canvas

198 x 147 cm

Title:Seated Figure , 1983

Medium:color aquatint on wove paper

72.3 x 54 cm

étude pour un portrait de John Edwards (Study for a Portrait of John Edwards) , 1986

Medium:Lithograph in colours, on Arches paper, with full margins,

60.5 x 44.8 cm

Etude pour un portrait du pape innocent x d"apres velasquez

color lithograph

101 x 71 cm

Miroir de la tauromachie

lithographs

48 x 37.5 cm

在創作題材上,培根喜歡畸形和病態的主題,最擅長運用多變的技法以有力筆觸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野蠻、恐怖、憤怒和興奮。並根據自己內心的幻象和痛苦,運用漩渦式樣的筆觸,表現被摧殘後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態。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動物畫出來的,他向人們展現了命運被遮蓋了的景象。

他尤其喜歡畫肖像,他表現「肖像」感情的歇斯底里性質,還通過流動的油畫筆觸,即添上瀑布流水似的屏幕來展現。

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成了他最喜歡錶現的主題。他的畫面上往往出現的是一個可怖的、痙攣的、孤寂或掙扎的肉體,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屍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這些怪誕的變了形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緊張的情緒震撼了西方畫壇,也使培根作為揭示人類生存困境的藝術大師蜚聲大西洋兩岸。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Exhibition Poster), 1975 , 1975

Medium:Lithograph in colors

121.29 x 91.44 cm

Seated Woman , 1961

Medium:oil on canvas

165 x 142.2 cm

Autoportrait (Sabatier 12) , 1977

lithograph

100.2 x 72.2 cm

Untitled (Leon Trotsky), from Triptych , ca. 1986

Medium:prints and multiples, aquatint

88.9 x 62 cm

Left Panel from, Second Version of the Triptych , 1944

color lithograph

62.5 x 46.5 cm

Reclining Figure. Wohl , ca. 1970–1979

color lithograph

54.4 x 44.9 c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1975

Medium:color lithograph

160 x 112 cm

Title:Man at a Washbasin , 1977–1978

Medium:color aquatint and etching

47.5 x 26.4 cm

Triptych: Left panel , 1981

color etching w/aquatint

39 x 29.6 cm

培根閱讀廣泛,思想獨立。

「他從來不把自己釘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學校、一個家、 一個辦公室、一個職業、一種生活方式,乃至一個國家……他老是終止他通常給人們的形象感覺:他是大自然萬物中不可分類的一個。」 約翰·拉塞爾這樣評價他。

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義,他不注意社會的準則和禁忌,「遠離這一切,達到了否定或違反的驚人程度」。彷彿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全是個人的。

按照他的觀點,「每一形象在潛在意義上與所有的形象相等」。 他讓自己的想像力在畫面上馳聘,白日夢的基調屢屢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在冥想的衝動中不停地創造著。

由此造就一代大師。

素材致謝目刻時光,中國藝術現場綜合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現場 的精彩文章:

鄭智化首次個展「溺愛」在北京798 Asian Art Works 開幕!
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今春去蘇州博物館看梅花與竹子

TAG:中國藝術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