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人模式是拯救線下零售的一劑良藥嗎?

無人模式是拯救線下零售的一劑良藥嗎?

作者:童思南 ID:tongsinan

繼「共享」風潮之後,無人零售正在被推上新的風口。繼亞馬遜布局Amazon Go概念店之後,阿里巴巴秀出淘咖啡無人店,與此同時,國內無人便利店線下零售新業態在迅猛發展,當前盒馬鮮生、便利蜂、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24愛購、Take Go、神奇屋等無人便利店都紛紛冒了出來,這些無人便利店打著「消滅收銀員、消滅導購員、消滅服務員」的口號,一時間風頭無兩,被熱議為新概念、新風口。

於是很多人似乎從中看到了線下零售發展的契機,認為隨著無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的應用,線下零售也可以達到線上那樣的低成本,重造輝煌。真的是這樣嗎?無人模式是拯救線下零售的一劑良藥嗎?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

無人技術最大的亮點就是砍掉了人工成本,減掉的是收銀員、導購員的人工成本,以及更小的空間意味著更低的場地費。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點:無人零售中,無人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其本質還是零售。雖然導購和售貨員是零售的組成部分,但從整個流通鏈條來看,他們可能從來都不是零售最核心的環節。

在零售行業,貨品周轉率決定經營效率。無人模式雖然砍掉了人力成本,但有人模式則意味著物流、倉儲、店面管理都處於並行狀態,而無人看守則是將倉儲、物流分開了,意味著又要拿出額外的這部分成本支出,這會導致貨品周轉率變慢,甚至食物的保鮮與更換等方面的體驗會變差。例如:

繽果盒子首家無人便利店開業沒幾天就「停運」了,在上海35度的高溫情況下,繽果盒子室內溫度竟高達40度;即便開足了空調,室內氣溫依然比室外高4度。貨架上的甜甜圈糖和巧克力都有融化跡象。最後該店貼出「由於技術調試,暫時停運」的通知。

對於此個案,業內人士認為,無人技術尚不成熟就被過度吹捧,沒考慮到實際應用場景。

實際上,就是在過去的傳統零售業中,看上去完全一樣的兩家零售店,因為背後數據儲備量和運營管理能力的不同,會在貨品選擇、流轉、陳列上體現出巨大的差異,最終形成周轉率和利潤上的差別。因為消費者的體驗永遠都是最核心的。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合適的時間買到想買的東西,是最重要的。過去都是靠導購和理貨員來完成貨品的及時補充,無人模式則要依賴大數據。這對企業的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技術要求也很高。所以最終能實現無人零售的商家應該只是極少數。

其次,無人模式的成本真的很低嗎?

無人模式只是省去了收銀員、導購員的工資,但是收銀員、導購員的人工成本並不高,對店鋪的利潤營收影響非常微薄。

而且,節省了收銀員但多了半個貼RFID晶元的人工,同時還增加了3-10個百分點的物料成本,還有很多額外的成本。比如說,店鋪和貨架改造成本。供貨、店內環境維護,營銷、補貨、貨架整理、清潔等成本,以及防盜防破壞、被人私自放置病毒二維碼等諸多方面的成本。

此外,還有技術成本。例如,為了支持無人技術而購置的硬體設備,全方位的攝像頭和人臉識別技術,監控系統與遠程客服等,就拿亞馬遜來說,Amazon Go就因為成本過高及技術缺陷,目前很難實現大規模複製開店。

其三,無人模式需要更多的物業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後台成本並沒有因為無人而減少,而且耗電量還特別大。

舉一個例子:

有人曾經組團去廣州「F5未來商店」體驗過,該店目前有三種購買方式:一是通過移動端下單,到臨近的F5門店取貨;二是在店內的自助終端下單,機器取貨;三是通過店內的商品牆掃碼下單,機器取貨。

尷尬的是,很多人發現店內缺貨非常嚴重,最誇張的有個人掃碼買了近10樣商品,全都因為沒存貨導致交易市敗。

不僅如此,店內的餐椅上都坐滿了人,但實際上在店內進行了消費的很少,大部分人是在裡面乘涼、充電、上網或者休息。

由此可見,無人零售雖然節省了部分人工成本,但管理成本一點都沒有降低,甚至可能還要更高。由於無人零售的規模較小,貨品不豐富,客單價也比傳統的有人模式略低,因此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方式多渠道吸引人進店,那麼營業收入會降低,那如何支撐單店房租、運營等成本呢?

此外,信用問題也是無人售貨商店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比如顧客惡意弄亂商品,破壞店內衛生,或者有人故意遮擋住攝像頭,還有人拆掉晶元逃避付款等。

當然,這些都還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無人模式依然解決不了商圈半徑的問題。只要是線下模式,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無人模式的店跟任何其他的店鋪一樣,只能吸引附近三公里以內的人。由於無人模式極度耗電,管理較難,因此規模很難做大,大部分都是些小型店鋪,目前一般都是以小型的便利店為主。小型的便利店產品不豐富,價格不便宜,不值得消費者跑太遠,商圈半徑可能連3公里都達不到。與此同時,也還是要面對網路渠道的分流和周圍同行的競爭,客流量難以保證。倘若無人模式瘋狂增長、競爭激烈,未來可能也同樣面臨關店潮。

最後,站在新人類的角度思考一下:無人模式真的是85後、95後喜歡的場景嗎?其實未必。消費者永遠只關注自己花了多少錢,消費者不關注企業的成本是多少,不關注你努力了多少,他們唯一的判斷標準是自己是否喜歡。對於85後、95後的人來說,他們比過去的消費者更重視購物體驗(能更便利些嗎,我懶得動呀,你還是送貨上門吧!),能否打動85後、95後,有人或是無人並不是關鍵。因此我認為,無人模式給零售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它會有一定的市場,但不會成為主要渠道,更不可能因為有了無人模式線下零售就能重新興旺起來,未來的純零售一定還是線上為主送貨上門。

我在想,那些習慣了一邊打遊戲,一邊微信給樓下便利店老闆下單:一盒泡麵一個火腿腸和外加一個雪碧,都要樓下便利店送貨上門的85、95後們願意下樓走到另外一條街到無人便利店買東西嗎?

(作者:童思南 來源《新零售革命》即將出版)

歡迎評論、轉發,感謝大家的支持,下周見。

原創轉載聯繫:sinantong(需授權許可)

·訂閱指南·

訂閱琅琊老童說專欄

一年幾百個問題解答,總有一些問題也屬於你的困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思南 的精彩文章:

TAG:童思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