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碼啟迪控股 一家科技服務巨頭的「科技信仰」和「千億布局」

解碼啟迪控股 一家科技服務巨頭的「科技信仰」和「千億布局」

一個為社會提供創新形態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某種意義上也在向人們傳遞價值觀。

從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大學科技園起步,到成為中國首家千億級知名科技服務集團。經過20多年的發展與探索,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迪控股)已成為中國創新體系中的「航空母艦」。公司控股及參股上市及非上市企業800多家,管理總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啟迪控股成立於2000年7月24日,其前身是成立於1994年8月的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作為一家依託清華大學設立的綜合性大型企業,啟迪控股在科技園區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領域成績顯著,目前啟迪控股已成為全球建園最多,規模最大的科技服務企業。已成功構建起超過300個孵化器、科技園、科技城為載體的創新服務網路,覆蓋全球50多個城市及地區。

不僅如此,啟迪控股以旗下啟迪數字集團、世紀互聯、啟迪國信、啟迪數字天下、啟迪網安、啟迪數字學院、稻源微電子、圖衛科技、中航訊等為核心所構建的數字經濟產業板塊,正成為「數字中國」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載體。

以「孵化+投資」模式打造中國「芯」

在科技領域,國產晶元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發展和繁榮。而要真正實現「彎道超車」,不僅需要在技術研發上的持續投入,更需要一個孵化培育新技術的和承載新產品應用的產業生態。這既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使命,也離不開科技服務類企業的擔當。

在完成一系列產業布局的同時,啟迪控股在晶元產業培育和晶元產品應用領域耕耘多年。從2005年開始,啟迪控股通過「孵化+投資」模式,助推中國「芯」的成長。

13年前,在存儲晶元領域打破美國壟斷的北京兆易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誕生在啟迪孵化器,同年獲得啟迪控股的天使投資。兆易創新在中國第一個推出Arm? Cortex?-M3及Cortex?-M4 內核通用MCU產品系列,目前出貨量超過1億顆,超過1萬的客戶數量。2016年,該公司獲評為清華科技園第一批「鑽石計劃」企業並在上交所上市交易。

世界前十大晶元公司之一的展訊通信有限公司同樣是一家由啟迪孵化培育的晶元企業。該公司堅持自主技術創新,其產品包括新一代的專用基帶晶元、多媒體晶元、射頻晶元、協議軟體和軟體應用平台等。2013年12月,與啟迪控股同為清華產業戰略引領型企業的紫光集團對展訊通信完成收購,收購金額為17.8億美元。

致力於中國高性能密碼晶元的設計和研發,擁有密碼晶元領域多項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的晶元研發設計企業九州華興集成電路設計(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該公司2016年獲得啟迪控股戰略投資。目前該公司在後量子密碼晶元和雲計算全同態加密晶元等尖端技術方面,技術已經領先國際水平。同樣成立於2012年的安徽天兵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導航晶元領域龍頭企業,2017年5月,啟迪新材料集團與天兵科技簽署增資協議,幫助企業實現自主晶元、自主射頻部件、自主雷達整機的全國產化。

次年成立的工業感測器晶元、智能安全晶元及物聯網晶元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北京智聯安科技有限公司也由啟迪投資孵化。2018年3月,該公司宣布完成1500萬A輪融資。其研發生產第一款智能安全晶元MT100已經順利量產,並已實現300萬級別的銷售量,客戶涵蓋銀行、通訊運營商及手機製造商;工業自動化控制晶元——容柵編碼器面世並已有千萬級訂單。

在晶元自主創新和研發領域,啟迪控股的成員企業還包括江蘇稻源微電子有限公司。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物聯網射頻識別晶元產品包括高頻、NFC、超高頻、雙頻及2.4G等已達到世界水平,是國內唯一一家能夠實現全面量產的公司。

在應用層面,啟迪控股旗下啟迪科服投資控股的戰略新興企業天津遠翥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國內極少數掌握無人機全產業鏈關鍵技術且具備芯級「智能無人機」研發實力的團隊。該公司已研發投入約3億元,累計申請400餘項專利技術。

與此同時,啟迪控股為推動中國工業機器人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主導成立浙江機器人產業集團,發起並設立首期100億元人民幣的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全球機器人T0P30」人才智庫,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三大研究中心、德國中德科學中心、日本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國際化技術研發網路平台」,吸引和凝聚全球一流的智能製造機器人科學家和金融機構以及國際級工匠群。

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

家國情懷與「格局、策略、協同」

「創新或許始於一個創意,但只有其成果進入市場,創新才算完成。」事實上,實業創新與產業孵化的語境是非常不同的。

提及啟迪控股能夠在戰略新興產業孵化出眾多在該領域研發和生產能力處於國內或國際一流水平的企業的原因,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在2016年「最受尊敬企業」頒獎典禮中曾表示:「啟迪的成就源於特殊的盈利方式,和堅持集群式創新。」 他說,「從2011年開始,啟迪控股進入一個快速增長階段,到2016年初總資產第一次超過1000億,對地產公司可能是小數目,但對以科技創新、以創新服務為企業並不容易。」

科技部曾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近3000家、眾創空間2300多家。但其中也不乏泡沫,部分市場參與者對某一產業的發展前景預期過高,或是因為一個概念的炒作,而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和投機者,但當市場發展遠遠不如預期,大批孵化器在概念的炒作化為虛無時,破產倒閉。

而作為為數不多仍能持續發展的科學科技園, 清華科技園(TusPark)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研發總部、中國科技企業總部和創新創業企業的聚集地,入駐企業超過1500家。作為專業的科技園區運營商,啟迪控股旗下啟迪科技憑藉集群式創新優勢、形成龐大的科技產業及科技金融體系,以及覆蓋全球的合作網路。

所謂「集群式創新」即依託所在地的區域優勢,通過資源的聚集,形成了包括供應商、競爭者、大學、研究機構、投資者以及政府部門的區域創新網路。同時又結合了「互聯網+」以及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通過集群與集群之間的互動,打破地理界線,在更大範圍內推動創新資源和信息共享,在更廣範圍內形成產業鏈、創新鏈。

創新鏈上各方通過資源共享,通過正式的合同關係或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彼此之間結成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關係,最終形成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集群的集群」式創新網路。

過去三年,王濟武通過啟迪控股在多年的科技服務實踐中,對原來「政府+產業+大學」的三螺旋模式進行升級,提煉出「園區+產業+金融、技術+資本+產業、政府+企業+大學」三個三螺旋多重交織的「立體三螺旋模型」。

在此基礎上,把立體三螺旋模式與啟迪控股巨大的創新平台網路和啟迪控股先進的制度和組織文化建設相結合,形成新的三合一,從創新要素、創新載體、創新主體三個層面立體互動,形成啟迪控股創新與實踐的「集群式創新」理論。

不僅如此,王濟武還將演繹自他自創的「清華麻將」的「格局、策略、協同」思想融入「集群式創新」。這一思想的精髓在於「不求某一把牌的勝負,只求利用各家力量控制牌局,控制推動於我有利的『局』。」

「大型集團中,根據外部格局,有什麼牌打什麼牌,有效的組合項目與人力等其它要素,推出不同的組合,就是格局策略協同制勝,而非項目致勝,我在啟迪控股提出『立體三螺旋』、『集群式創新』就是這一思想在控股公司商業模式中的應用。」他說。

2016年,是新舊經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也是啟迪控股騰飛元年。

2016年,全球性經濟危機促使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飛速成長。「新經濟」這一概念第一次走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做大高技術產業、打造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創新的動力和引擎。

啟迪同樣是抓住了危機後國內L型經濟下滑轉型的歷史格局,堅定的專註於科技創新與科技新興產業戰略,外部協同推出了「立體三螺旋」「集群式創新」理論,內部協同推出事業合伙人制,及「有效監管、充分授權、陽光激勵」的內控制度體系,完成了格局策略與協同體系的轉換。

過去三年,旗下企業啟迪科服在3年內白手起家,總資產超過600億,凈資產240億。同時將「亞都」、「清華陽光」、「喬波冰雪」這三個「按項目理論應立刻清除的准破產公司」通過系統格局的組合「變廢為寶」。

科技信仰與「健康、專註、從容」

事實上,企業的的調性,企業文化的內涵,說到底是品牌背後那群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投射。需要看完整的棋局,而不是糾結在小處,正是基於王濟武「格局、策略、協同」的思想精髓。而戰略並非獨立存在的,它是企業家思想和信念在實際管理中的延續,幫助啟迪控股在內部不斷打破、升級和重建。

2016年4月20日,啟迪控股董事會、股東會任命王濟武為啟迪控股董事長。清華陽光則從虧損8000萬,幾乎破產,到2018年後總資產100億,凈利近5億,構建起50多個子公司,成為全系列清潔能源技術集團。亞都也從實際破產,到目前年利潤近億,實現空氣凈化器市場全國第一,校園凈水業務全國第一。

目前,啟迪控股已完成創新、孵化、服務三大主業的整體布局,在環保、新能源、大健康、數字中國、大數據、晶元,以及移動安全、移動網路、物聯網等等領域的新興產業群與基金產業群初具規模。

但啟迪控股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王濟武曾在企業內參《論「格局、策略、協同」》一文中吐露心聲,「南京浦口6億被套5年,北京喬波連年虧損;清華陽光巨虧交給啟迪仍從容以對。但6年來我始終堅定地以「科技信仰」,專註於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6年,當負債過千億時,仍從容以對保持現金流平穩,不質押任何股票,無任何違約不良。」

「從容以對」,不以一城一池的得失而焦慮——任何外部壓力、內部紛爭,在王濟武看來都是一股「能量」。「只要以從容之心,從容之策,找到『恰恰』之機,即可反手為正,成為助我之力,推動格局向正能量的勝局結局轉變。」

更重要地是,專註於以創新為核心的科技服務領域,堅守清華文化,將企業的健康作為發展的底線。通過「健康、專註、從容」這一理念,啟迪控股將自身使命定義為,成為「清華的產業之花」和「全球創新服務業的領頭羊」之後,成為「幸福的企業。「幸福=成功+分享」的發展目標使得具體的業績目標變得剋制,「科技信仰」轉化為專註於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的企業文化。

如今,這一切應該可以看做一個不錯的起點,它們給中國「芯」一個在已成體系的創新維度中成長壯大的機會。未來,新型技術形態下的創新模式,對啟迪控股仍然是一種持續的探索和實踐。這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自我實現。而最終,中國企業將透過這些階段性的創新,破譯建設科技強國的創新奧義。

沈建緣/文

附: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全球經驗和中國思考

林志剛/文

20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以微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原子能、航天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逐步興起,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全面發展,也引起了全球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變革,進而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面對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熱潮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以高新技術的研發作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佔領國際市場作為基本目標,力爭在21世紀取得最有利的國際競爭地位。

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發展經驗

世界各國為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依託自身的政治體制、經濟實力和文化傳統,採用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從管理主體視角來看,當前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大模式:

一是以市場為主導,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發展模式。該模式以自由競爭為主,注重通過市場手段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政府一般不直接參与產業的發展,而是通過制定各種政策法規,簽訂科研合同和採購合同等方式對高技術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和間接扶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加州的「矽谷」和波士頓的「硅路」(128號公路產業帶)。但自柯林頓入主白宮以後,開始強調政府對關鍵產業的直接干預,採取官(聯邦政府、州政府)、產(企業)、學(科研機構和大學)聯合研究開發生產機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典型代表為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園。

二是以政府為主導,市場自主創新為輔的發展模式。該模式又可以分為科學城和技術園區兩種類型。科學城型模式具有行政區域的特點,通常由政府進行規劃建設,把大批研究機構和科學專家集中在高質量的城市空間,實現科研開發協同發展。典型代表為日本的筑波和韓國的大德等;技術園區型模式類似於新型的產業行政區劃,更具政府行為色彩。其目標是在某一划定的地區集中興建一批高新技術公司,以提升該地區的國際競爭力和追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典型例子有台灣的新竹、法國的索菲亞?安蒂波里斯和英國的劍橋。

雖然上述兩種發展模式的管理主體和運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有許多共性值得關註:

第一,政府的支持和干預不可或缺,通過制定產業政策促進行業發展。美國幾乎每一任總統都有其獨特的政策來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如肯尼迪的宇宙開發計劃、尼克松的十年攻克癌症戰略計劃、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等;美國對符合其產業政策的企業產品實行保護性購買政策,如國防部購買航空產品、電子產品促進了矽谷和硅路的崛起;美國政府還通過直接資助、信息和網路外部支持的方式培育各類孵化器,促進企業成長。日本在「科技創新立國」戰略指導下,制定完整的法律體系、積極倡導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特定目標產業,並通過限制進口來保護、推動本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二,通過各種財稅優惠政策,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美國聯邦政府實行風險投資稅收減免政策,如對風險投資所得的60%免稅,剩餘40%減半徵收所得稅,企業為建立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提供的資金免交所得稅等。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都實行設備「加快折舊、特別折舊」制度,以減輕企業稅負、強化資本積累、鼓勵企業投資、促進設備升級、加快技術進步、化解產能過剩,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鼓勵各種資源投入研發工作,積極扶持引導研發方向。從研發投入看,研發佔GDP的比例呈逐步上升趨勢,近幾年日本研發投入都在3%以上,美國、歐盟均超過了2%。從經費來源看,美國、日本的企業投入比例越來越大,歐盟的企業與政府基本持平,政府往往通過財政撥款、投資補貼、風險投資等方式,直接介入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工作之中。從經費支出來看,美國側重基礎研究、創新研究和合成研究,日本側重應用研究、生產研究和作業研究,歐盟則是研究與應用並重。

第四,高度重視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在人才培養上,美國加強了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注重創造力的培養,重視與市場的緊密配合;日本大力培養科技實用人才和尖端人才;歐盟積極倡導產學研合作,實施青年人才計劃。在人才吸引方面,美國不斷修訂《移民法》,「綠卡」是其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日本用高薪在全球範圍內廣招賢才,實施積分制移民制度等;歐盟則實施「藍卡」吸引外國高科技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美國強調民主競爭,充分發揮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工作熱情;日本強調以人為本,一般實行終身就業制;歐盟則強調人才流動機制,以適應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國思考

我國高新技術是從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起步的,從核能、火箭、電子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和精密機械六大高新技術突破,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改革開放後,隨著「科技攻關」、「863」、「火炬」等系列計劃的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是,我國高新技術起步晚、發展遲、底子薄,研究開發很多還處在引進模仿階段,技術集約化程度不強、自動化程度不高。工信部部長苗圩也明確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於第三梯隊,屬於產業鏈的中低端領域,成為製造強國至少還需要30年的不懈努力。這次美國制裁中興通訊事件,造成中國「芯」痛的同時,讓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到底該如何發展?

首先,需要清醒認識國際產業形勢,並在戰略上做好謀劃布局。發達國家一方面嚴格限制高新技術的流出,通過加大貿易技術壁壘、向外轉移低端產業和挖掘他國人才等手段,不斷拉大與發展中國家間的技術差距;另一方面又強化自身的技術實力,依靠其速度優勢、人才競爭優勢和信息技術優勢等,逐步削弱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與地位,以實現其主宰世界的目的。因此,要結合中國國情,從國內外市場需求出發,在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實行跟蹤和跨越相結合的戰略。要通過技術評價,在精選、引進若干技術的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力爭有所突破,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形成有特色的產業,推動行業性、領域性的技術升級,提高我國的綜合技術實力。要加強技術發展預測,針對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精心策劃、組織創新,力爭形成我國適應未來國際競爭形勢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體系。

其次,產業發展需要「官產社金學研」六方的跨界協同、達成共治。政府一方面要做好硬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產業政策及財稅優惠政策等軟環境的建設,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企業在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做好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生產製造等工作;社會組織能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公共服務,彌補政府不足與市場失靈;風險投資機構為產業發展提供投融資等多元金融服務;學校和科研機構承擔人才的教育培養培訓工作,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

最後,在具體實施措施上,一是要釐清產業支持政策和財稅優惠政策,拓寬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渠道,促進政策資金、銀行資本、風投及創投資本的有機整合,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二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智庫、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等官方或民間社會組織,為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戰略發展把脈,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各種公共服務;三是要繼續擴大改革開放,實現對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全球整合。加快人才培養,創造重視人才和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使得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基於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全球經驗和中國思考,啟迪控股的「立體三螺旋」理論和「集群式創新」發展模式,或許給出了一個兼采國際模式之長、又獨具中國特色的答案。啟迪控股通過20多年的探索,提煉出了「創新主體:政府+企業+大學,創新載體:園區+實業+金融,創新本體:技術+產業+資本」三個三螺旋多重交織的立體三螺旋模型。在此基礎上,啟迪旗下的創新基地集群、科技產業集群以及匯聚的各路精英團隊集群相融合,又形成新的三螺旋——「集群式創新」發展模式,即啟迪所屬各基地群,依託所在地的區域優勢,通過資源的聚集,形成政府、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投資者等共同參與的創新網路。同時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打破地理界線,實現集群與集群之間的互動、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融合,在更大範圍內推動創新資源和信息共享,最終促進產業的創新發展。啟迪模式未嘗不是一條適合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農業大數據怎麼玩?中國民企在行動
易綱: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退出擴張的貨幣政策

TAG:經濟觀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