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威文物精品展示——唐代木雕

武威文物精品展示——唐代木雕

◆◆

武威文化遺產資源豐厚,全市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029處,漢、明長城629公里,國有收藏單位收藏各類文物51710件,是全省文物大市。為提高博物館藏品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進文化遺產「活起來」,讓人民群眾更多的了解、關注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從3月26日起,「武威文化」公眾號將每天推出一件武威文物精品進行展示。

(唐木雕袖手彩繪男立俑)

(唐木雕丫髻彩繪女立俑)

(唐木雕高髻彩繪女立俑)

(唐木雕戴風帽男立俑)

唐代木雕

我國古代的雕刻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其作品流傳及陸續出土的數量巨大。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古代雕刻作品,基本上從屬於墓葬、宗教、建築方面的雕刻。從屬於墓葬的雕刻作品,一般多用於陪葬的明器、墓室裝飾、地面神道兩側的人物和動物造型等。明器,是中國古代專為隨葬而作的器物,常見的是模仿各種禮器、人物、動物形象以及日用器皿、工具、兵器、車、船、家用等形狀的模型,質料有陶、瓷、木、石等。其中以人物俑和動物形象最為精美,在歷代墓葬中均有發現。磚石雕刻的人物俑和動物形象在明器中佔有一定比例,且精品很多。特別是人物俑,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各時代的雕刻水平。俑是墓葬中陪葬用的人偶,是象徵殉葬奴隸的模擬品商周時期出現並逐漸增多,秦漢至隋唐時盛行。從考古發現的資料看,歷代墓葬中,以陶制的俑為最多,磚石雕刻的佔有一定數量,木質的俑、由於其特殊的質料,保存下來的卻很少,特別是漢唐時期的木雕更是鳳毛麟角。武威由於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氣候條件,在豐富的漢唐墓葬中保存了一批木雕,在我國雕刻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1980年在武威南營青嘴灣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中出土了幾十件木俑,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精美的人物造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半身胡人俑。高14厘米,頭戴襆頭,深目高鼻。彩繪以白色作底色,頭部黑色,紅嘴唇,造型逼真,神態自然,形象地雕刻出了胡人的面目特徵。武士俑頭1件,高16厘米,面部肌肉凸起,嘴大張,兩眼大瞪,怒目而視,施彩繪,淋漓盡致地雕刻出威武雄壯的武士形象。

半身女侍俑,高12-15厘米。半月形高髮髻隆起,正面看為螺旋式,側面視為扇形彩繪,頭部及髮髻黑色,面部為白色,黑眉毛,紅嘴唇。面容豐腴,神態逼真,再現了唐代女子崇尚豐滿美的特徵。

男侍俑。高25——27厘米,每件用一塊整木雕成,彩繪。形象逼真,各具神態,有左手舉於胸前者,也有右手舉於胸前者,頭戴風帽,身穿風衣,內系腰帶,風塵僕僕,舉手站立。

女侍俑,頭和身分別雕刻,然後粘接而成。高26——28厘米。分兩類,一類身穿寬袖長袍,腰系帶,兩手舉於胸前,頭下垂;另一類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兩手後背,站立,均彩繪。男侍俑1件,高64厘米,由頭、身、四肢幾部分雕刻後組合而成。站立,兩手握拳於胸前。身著方領大衣,長至膝下。腰系帶,長頭髮後梳,彩繪,目光注視前方,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形象特徵,是唐代木雕中僅有的一件。

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出土的這批彩繪木俑,造型生動,神志逼真,為研究唐代的雕刻藝術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關於唐代的木雕,全國除新疆、陝西等地出土的少量外,其它地方几乎沒有。作為吐谷渾王族墓葬的彩繪木俑,從保存數量、人物造型、衣著、髮式、等方面都是全國僅有的。三號墓雖墓主人身份尚不明確,但出土的半身女侍俑,體態豐腴,髮型奇特;半身胡人俑形象栩栩如生;武士俑神態逼真,威武雄壯,雕刻藝術水平極高。五號墓(即弘化公主墓)出土的站立男侍俑,頭戴風帽,身披風衣,風塵僕僕,舉手站立,好似青藏高原出征歸來的衛兵;頭戴襆頭,身穿長袍,兩手舉於胸前,頭下垂站立的男侍俑以及髮髻獨特,身穿長袍,兩手後背,頭向下站立的女侍俑,低頭聆聽,恭候站立,好象隨時都在等待主人的吩咐。這批木俑,無論是從造型上,還是從工藝上,都是精湛的木雕藝術品,凝結著我國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藝,飽含著古老民族文化的高深造詣,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對研究唐與吐谷渾民族的文化史,工藝美術史以及唐與吐谷渾的關係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往期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威文化 的精彩文章:

武威文物精品展示——牛角梳

TAG:武威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