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因強大而滅亡

說到歷史上國力最強的朝代,很多人一般會想到唐朝,因為唐朝時的國際影響力最大。但實際上唐朝在很多方面,比如人口數量,財政收入,都比不上隋朝。 如果要說到絕對經濟總量,那當然是清朝了,畢竟是歷史發展的積累。說到絕對軍事實力,應該是明朝,明朝火器運用得比較多,清朝本可超過明朝,奈何士兵素質過低,元朝雖已有火炮,但還是不夠多(冷兵器與熱兵器是沒得比的),但光說總量是沒意義的,與同期世界比較更重要。在經濟上,毫無疑問是宋朝最強了,GDP占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三,而且文化上也極度繁榮。至於軍事上,則有得爭論了,有人覺得橫掃亞歐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最強,有人覺得是掃六合的秦朝,有人覺得是唐朝。如果真要選一個的話,自然要選相對相對綜合國力比較強的。

羅貫中曾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絕對是真理,幾千年的歷史更迭就說明了這一點。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有的人說是漢朝、有的人說是秦朝,還有人說是元朝、明朝,但其實有一個朝代明明很強大,卻從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那就是隋朝。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隋朝的時候,各國都向其俯首稱臣,包括北邊的突厥。唐的強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隋。也許有人會說,隋朝強大,咋會被高句麗打敗呢?和後來的朝代相比,隋朝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但一個朝代的強大,不僅僅只靠這些判斷。

隋朝皇帝還都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從北周那裡得來了江山,也並不是有心要奪取江山,只不過北周皇帝宇文贇實在是太糟糕。據說他有五個皇后,被楊堅把控了朝政。後來宇文贇死了,楊堅立了個小皇帝,繼續把握朝政,要是沒有司馬消難以及尉遲迥的叛亂,楊堅充其量也就是學習周公輔政,不會奪取北周的江山。但是司馬消難和尉遲迥覺得楊堅有謀逆之心,就帶兵攻打楊堅,楊堅在平定戰亂之後,就把北周靜帝廢掉,然後自己就當了皇帝,建立了隋朝。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隨後於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並於606年頒布詔書遷都洛陽。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繁榮局面。

隋文帝當皇帝後非常的親口,而且還剿滅了南朝,休養生息,發展的不錯。隋文帝生活也很節儉,衣服破了老婆縫了繼續穿,平時也不擺宴席。因此當時的臣民生活的還是非常不錯的,隋朝的經濟也比較發達,這個時期在史書上被稱為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統治,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完善於唐朝,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了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節儉治國是隋文帝一大亮點。他以外戚身份取得帝位,感到自己坐皇帝寶座太容易了,怕人心不服,所以總是警惕自己,謹慎地處理政事,注意節儉。皇宮內所用衣物,大多是破了再補,直到不能用為止。皇帝所乘的車子,壞了再修上,反覆使用。有一年,關中鬧饑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拿來給大臣們看,責備自己沒有治理好國家,下令饑荒期間不吃酒肉。

隋煬帝遷都洛陽,對地方加強了統治。廣修糧倉、挖通了京杭大運河,還舉辦科舉制,人口也從四百萬不到發展到了近九百萬戶,人口數量差不多五千萬。這充分說明當時隋朝的興盛和隋煬帝的英明,不然怎麼可能做了個造福後人的大工程,並且人口也增加了那麼多。唐朝唐高宗李治當政時,人口僅有三百多萬,與之前的隋朝相比,差的可不是一點點。甚至整個唐朝,人口數量都沒有恢復到隋朝時期。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隋朝的錯誤其實是三征高句麗,以隋朝的強大消滅高句麗分分鐘的事,結果卻失敗,其實質是隋煬帝為削弱世族實力而放出的誘餌,結果幾百萬的兵力沒了,隋朝也被禍禍的差不多了。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政權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沒有唐的繁華、宋的富有、元的廣闊,卻是最強大的朝代,過強而亡

政治經濟

隋煬帝楊廣進伐高句麗,置國情民意於不顧,傾注全力接連發動大規模戰爭,給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事實上,由於在戰爭準備與實施的過程中,「徵稅百端,人不堪命」, 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戰爭指導

進伐高句麗的戰爭,雖是在經過長期較為充分籌劃和準備的基礎上發動的,但由於楊廣戰爭指導的不力,而造成隋軍實戰的失利。綜觀三次進攻作戰的全過程,可以明顯看出,楊廣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事物,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龐大的水陸兵力與後勤供應難以確保。

第二,戰略打擊方向選擇得不正確,戰役戰鬥上缺乏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

第三,隋軍行軍緩慢和消耗過重,水陸兩軍缺乏密切協同。

第四,隋煬帝楊廣統軍御將過死,嚴重壓抑諸將組織指揮才能的充分發揮。煬帝過多干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隋煬帝在戰爭指導上的重大失誤,是導致隋軍失敗的直接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天下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一位波斯女,有145個男人向她求婚,13人因被拒後自殺
?劉邦立國之本,我國已廢除,如今美俄韓英意等國卻效仿執行

TAG:觀天下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