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空間站將增17-18名航天員!想不想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

未來空間站將增17-18名航天員!想不想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ID:kepubolan)

4月23日,中國載人航天慶祝第三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暨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頒獎大會在京隆重舉行。本次大會以"聚力空間站 邁進新時代"為主題,在發布環節,楊利偉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

哪些航天員將成為你的前輩?

在此之前,我國已選拔了兩批航天員。

第一批航天員14人,均為男性,分別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陳全、潘占春、鄧清明、趙傳東、吳傑和李慶龍,其中前8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基本都是從中國空軍最拔尖的特級、一級飛行員和試飛員中選拔。

吳傑(左一)和李慶龍(右二)

第二批航天員共7人,有兩名女性,7人分別是陳冬、劉洋、王亞平、蔡旭哲、葉光富、湯鴻波和張陸,其中前3位進入過太空。 這些人都是飛行員,但相比第一批航天員講究資歷,他們則以年齡取勝,入選時年紀普遍在30歲左右,比第一批低了近10歲。

王亞平(左)和劉洋(右)

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直到退役都未曾真正進入太空,一些人至今還屬於長期"備份"。尤其是吳傑和李慶龍,中國最早的兩位航天員,也是所有航天員的訓練員,曾經在俄羅斯加加林太空訓練中心訓練,受訓期間,吳傑獲得了聯盟飛船指令長榮譽,這是整個加加林太空訓練中心唯一一次將這個稱號授予非俄羅斯人。

2014年,五位從未執行過任務的航天員,在備份多年後遺憾退役。這個"備份"他們一做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直到退役都沒有等到飛天機會。他們的飛天夢想,會有我們來實現!

第三批航天員則更加放寬,甚至不要求飛行員身份,楊利偉說:"不僅要從空軍的飛行員中選拔出航天駕駛員,還要從航空航天相關技術的專業領域中選出工程技術人員擔當航天飛行工程師"。這意味著工程師型航天員將會成為第三批的選拔目標之一。


我等凡人怎樣問鼎蒼穹?

要想成為一名航天員,必須通過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的多重考驗。

航天員的體檢,與普通人大為不同。"准航天員"要住進醫院檢查近一個月的時間,各種現代化的醫療檢測手段會把航天員"盯"得緊緊的。看他有沒有潛在疾病,有沒有遺傳性疾病。就連和他生活最為親近的配偶,都要被詳查個仔細。

這才剛剛開了個頭。緊接下來的特殊生理檢查又是一個嚴峻的關口。中國早已有自己的航天員培訓中心,它包括人用離心機,人用真空艙、天象儀館、低壓變溫艙等。

(電影《無問西東》沈光耀訓練劇照)

首先,應試者需要在離心機上加上8g的超重來考察他的承受力和反應能力,而且要在低壓艙內接受缺氧耐力檢查,還要在飛速旋轉並不斷變換方向的轉椅上轉上15分鐘考察你的前庭功能適應空間飛行的能力。

除了具有健康的身體和特殊的生理功能外,航天員還要具有不同一般的心理素質。專家特彆強調,良好的心理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三點要求:第一,熟練掌握複雜的操作技能,在發生意外情況時從容不迫、沉著應對;第二,有獻身精神,以適應航天探險活動;第三,坦然面對外界各種壓力,不驕不餒。所以,你除了要好好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外,還要有一顆強大的心!

通過測試後的訓練通常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基礎理論培訓。在這一階段,航天員要學習火箭和飛船的設計原理、飛行動力學、氣象學、天文學、通信、設備檢測、航天醫學知識等等。

第2階段是專業技能訓練。航天員要熟悉飛船的結構、組成,飛船各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模式,甚至要掌握重要部組件和單機的情況。

第3階段是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航天員們要在與真實飛船相同的訓練模擬器上,通過實景模擬,掌握和知道應該注意觀察什麼,什麼時候和地面聯繫。在這一階段,航天員們還要學會發現和排除緊急情況,以考察和鍛煉他們的判斷能力和對事物的迅速反應能力。

(《無問西東》沈光耀劇照)

這些考驗當然難不住背負幾代人飛天夢想的我們!2016年3月8日,國務院批准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在此,熱情呼籲有志於投身祖國航天事業的青年朋友加入航天員隊伍,問鼎蒼穹,矢志報國!

本文綜合整理自"中國科普博覽"科普中國融合創作項目作品《想當航天員,你需要做這些準備》作者:科學邊角料團隊 李嘉欣;《航天員選拔標準:未來你也可以當》作者:太空精釀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責編:梁奕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普博覽 的精彩文章:

美國宇航員回到地球後,7%的基因發生了變化?並沒有!

TAG:中國科普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