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寶被欺負了,怎麼辦?

寶寶被欺負了,怎麼辦?

分享最實用的成長心理學

「寶寶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經過各種糾結,多數爸媽會堅定地告訴寶寶:「打回去!」 不然長大了受人欺負怎麼辦?

我身邊有這麼個案例。6歲半的男寶寶,上小學的頭2個月就被同學欺負,好幾次傷痕纍纍的回家。爸媽問他是怎麼搞,他吱吱嗚嗚不敢說。直到1個月過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發現,兒子一直在被另一個男同學欺負。

不僅生氣,爸媽還開始為兒子著急。想一想,要是以後一直被這麼欺負下去,該怎麼辦?

爸爸想得更遠。他回憶起自己上小學的時候,班上就有兩個同學,被別人欺負了整整6年。他特別擔心,兒子也會成為這樣的「受氣包」。

如果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小學和中學,不難發現這位爸爸想的沒錯,幾乎每個班級里都有兩三個同學,總是被「壞學生」欺負。確實有一些特殊的氣質,我們可以叫它,受害者氣質。

受害者氣質

任何人都可能被別人欺負。如果寶寶聽到這樣的評價:「為什麼他們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寶寶就會思考,很可能最後得出這麼個結論:被人欺負是他自己的原因。久而久之,這種思想會固化在他心裡。他以後再受欺負,也會自然地把它歸結成自己的錯。

這會大大傷害寶寶心理的生命力,讓他失去對周圍一切的興趣,慢慢感到人生慘淡。

可以說,當寶寶一直認為,「被人欺負是我的問題」之後,他就真的具備了,受害者氣質。

這種「被人欺負是我的問題」的思想,是怎麼來的呢?

寶寶有這種想法,是負面評價日積月累的結果,絕不是因為有人追問了寶寶一句:「為什麼他們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

在平時,家長和寶寶的互動模式,會決定寶寶的思維習慣。比如,平時寶寶遇到難題解決不了,家長責怪他笨。或者,遇到一些小意外時,家長傾向於責怪他不小心,等等。都會讓孩子養成一種遇到問題,就把錯誤往自己身上安的思維習慣。

所以我們要多注意,平時也要提醒家裡的其他大人,在寶寶受挫後,千萬不要在責怪他。否則不僅會在寶寶受挫後造成二次傷害,還會讓寶寶養成負面的思維習慣。

如果寶寶被欺負,我們該讓他明白,所有其他孩子也有可能受欺負,不管是學習好的,還是不好的;長得好看的,或者不好看的;喜歡笑的,或者常常鬧情緒的,都有可能被欺負。

我們要讓寶寶知道,受欺負,不是寶寶的錯,而是那個使用暴力欺負人的同學錯了。他沒必要因為別人的過錯,承擔責任,更不應該被其他人埋怨。(小心,如果帶著責備的口氣,再怎麼解釋,寶寶也會把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心平氣和很重要)

我們上面例子中,那位爸爸後來是怎麼做的呢?

他在網上找了很多相關的文章看,又聯想到幾部曾經看過的好萊塢電影。經過分析,最後他得出個結論:寶寶必須奮起反擊。

緊接著,他用了幾天時間教孩子怎麼出拳,怎麼把對手摔倒,怎麼把他壓在身下猛打。

結果,一天放學時,兒子興沖沖地跑到爸爸身邊說:「爸,我把他按在地上打了一頓。」

從此以後,欺負人的小男孩再沒敢欺負他,反倒是常常向他討好。這位爸爸以為,自己的教導很成功,但煩惱才剛剛開始。

又過了2個月,這位爸爸被老師叫去學校面談。老師告訴這位爸爸,他的兒子在班級里組織了幾個好朋友,常常去欺負其他同學,情節很惡劣,需要加以管教。

從被欺負的受害者,到習慣使用暴力的「危險分子」。在這個案例里,家長的引導起了決定性作用。

暴力是很原始,又特別管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寶寶1歲時就開始使用暴力,因為他們當時還不會溝通,和其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隨著寶寶長大,他們會知道,使用暴力是錯誤行為,然後很自然的拒絕使用暴力。

但如果寶寶嘗到了使用暴力的甜頭,開始習慣使用它,暴力就會慢慢固化到寶寶的行為里。在此之後,寶寶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主動施暴 & 被動施暴

美國心理學界對校園暴力的研究起步很早,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他們總結了很多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把習慣使用暴力的孩子分成了兩種:主動施暴者,被動施暴者。

每次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總有一個起因。並且這個起因往往是特別偶然的。比如,一個同學跑進教室,不小心撞到了另一個同學的書桌,把桌子上的東西撞得滿地都是。如果被撞的孩子習慣使用暴力,他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說說美國心理學研究的一些發現:

被動施暴者

假設這個孩子是被動施暴者,他會這麼想:「這小子和我一直不對付。前天我們才打過一架。現在他一定是故意的。太過分了,我必須揍他一頓。」

被動施暴者常常用充滿敵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環境。他們習慣把衝突看成是別人對他們的敵意攻擊,往往因為仇恨攻擊別人。這樣的思維習慣,會讓他們很容易被激怒。哪怕是同學間的逗著玩,也有可能被他誤解成是故意和他作對。

他們在班級環境里很突出,很不好惹,所以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態度也很特殊,也就形成了歧視。時間一長,他們會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更多敵意。慢慢地有一種想法,「他們總是故意為難你我」,會固化到他們的思維里。從此他們的性格也就越來越孤僻和不好惹。

這種「他們總是故意為難你我」的想法,是一種敵意偏見。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產生這種偏見,所以女孩子更容易成為被動施暴者。

插一句題外話,女孩子和男孩子,誰的暴力行為更多?男孩子確實看上去比女孩更喜歡暴力。但很多心理學研究發現,男女孩子的暴力數量沒有明顯差別。區別在於,他們施加暴力的方式不同,男孩子更傾向使用明顯的身體暴力;女孩子更傾向使用被隱藏起來的暴力方式。比如,故意疏遠,語言傷害,背後排擠,製造留言等冷暴力。

主動施暴者

主動施暴的孩子遇到上面的情況,他會先冷靜的評估一下當時的環境。他不會把這個意外當成是,別人的故意行為。但他會衡量:如果我借這個機會揍他一頓,對我會有什麼好處。比如說,「我要告訴其他同學,以後在我身邊加點小心。」

確定這個目的後,他還會做個最有效的行動計劃,然後最高效的把計劃完成。

上面的例子里,經過爸爸教導,學會反擊的兒子,後來就成了很明顯的主動施暴者。他會把施暴,當成一種在同學群體里,確立自己地位的方法。所以他時不時的就會欺負別人,目的是告訴大家,「我是咱們班的老大,和我在一起都放規矩點。」

看了上面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你會不會有這種感覺:主動施暴的過程不就是成年人故意犯罪的過程嗎?沒錯,主動施暴者的思維方式,很像是成年人高智商犯罪時的思維方式。並且被動施暴者的思維方式,恰恰和反社會犯罪的思維方式很像。它們都不正常。

主動施暴者,被動施暴者,長期受害者,都有他們獨特的氣質和思維習慣,所以想改變他們的行為非常難。即便給他們轉學,到了新環境里,原來的施暴者,還會欺負新同學,長期受害者,還會繼續被新同學欺負。

想預防孩子變成施暴者或受害者,最好的方法是,在年幼時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和健康的心態。

施暴往往是無能的表現

暴力是很原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在很多時候它的效果立竿見影。那為什麼我們成年後,越來越少的使用暴力呢?

因為長大後,我們懂得了因果關係。我們知道了,有因必有果;種好因,得好果;種惡因,得惡果。

小時候,我們做壞事,可以不必承擔後果。有時候受害者因為我們不懂事,網開一面;有時候,爸媽會幫我們承擔後果。但長大後,我們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也就會常常掂量犯錯的成本。犯錯成本越高,我們犯錯的慾望就越低。

比如說,如果我現在告訴你一個心理學幾十年來,被無數實驗反覆證明的一個發現:經常打罵孩子,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降低孩子的智商。(這是真事)我想,當知道「降低智商」這個真實後果以後,大部分家長會明智的選擇克制自己的怒火,絕不再打罵孩子。其實,我們對寶寶動粗,就是親子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現。

但寶寶們可不懂因果邏輯。一旦他從使用暴力里嘗到甜頭,他很可能會條件反射式地反覆使用暴力。簡單說,寶寶喜歡暴力,就是因為能力不足,也就是不懂事。

但不懂事,絕不能成為借口。寶寶不懂事,應該成為我們加強親子教育的一種動力。我們應該想辦法教育寶寶,讓他們慢慢懂事起立。要怎麼做到呢?

培養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常常引導寶寶從錯誤中學習,並且讓寶寶自己面對犯錯的後果,會培養他的反思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讓寶寶提早懂得犯錯的後果嚴重性。

從錯誤中學習

在寶寶犯錯時,不急於阻止,否定,埋怨,或者懲罰。而是保持平靜,提醒他,「寶寶你犯錯了」。然後引導寶寶理智地分析錯誤,並尋找解決方案。

這麼做,注重對寶寶能力的培養,比簡單的阻止,職責,糾正錯誤更好。

一個好處是,寶寶有機會理性的認識犯錯的原因,學會了處理同類事件的方法。另一個好處是:通過對錯誤的分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加速寶寶的心智成熟。

培養社交能力和同理心

缺乏社交能力,往往是寶寶不能良好溝通,被迫選擇暴力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對長期受害者來說,缺乏社交能力會讓他們不合群,在群體里很孤立,很容易展現出受害者氣質。

同理心,可以幫寶寶理解別人的感受。同理心強的寶寶往往很少使用暴力。培養同理心的方法比較簡單,平時多和寶寶聊他的情緒,聊別人的情緒,多看「情商類」繪本,或者用手偶表演各種情緒,比如:生氣,開心,悲傷,等等。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升寶寶情商的「教科書」,裡面介紹了一些「情商類」繪本。我會把文章的鏈接加在文章末尾,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培養健康的心態

我們所有人,包括寶寶,都是通過別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別人對我們的反饋,對我們的態度,會固化到我們的心裡,成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如果身邊的大部分人,尤其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總是在埋怨我們,貶低我們,斥責我們,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是被別人瞧不起的,被別人敵視的。寶寶也一樣。所以給孩子創造一個正能量的心理環境特別重要。

建立正能量心理環境的方法很複雜,但也有一些簡單的原則:

寶寶受挫時多給鼓勵,不埋怨;

不要在任何時候打擊寶寶的自尊心,不要給他貼上「你不行」的標籤;

關注寶寶的每個微小進步,並且及時正確的表揚。

除了上面的原則,還有一點格外重要:給寶寶尋找一個或幾個長期交往的小夥伴。沒有任何肯定,能勝過真摯的友誼帶給我們的信心和自尊。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更詳細的知識,可以看看文末的文章鏈接:小夥伴,應該是寶寶健康成長的標配。

孩子遇到欺凌,要怎麼引導

「寶寶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現在給大家一個我個人的答案(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一個充滿自信的寶寶,在時機到來是,會自動反擊,不需要我們教他打人。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給寶寶建立自信,並教會寶寶保護自己。

建立自信的開始應該是,理智的面對欺凌事件。我們耐心地和寶寶攀談,傾聽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千萬注意,不要做這兩件事:1.埋怨寶寶;2.辱罵施暴者,損害他們的形象。

接下來,可以和寶寶分析兩件事:

1. 和寶寶心平氣和地描述施暴者的心理活動(上面講過),以及他們為什麼會有這些心理活動。

比如說,被動施暴者,可能平時常常在家裡被父母打罵,所以對別人產生了敵意心理,在學校欺負其他同學會讓他們感受到滿足感,緩解他們在家裡的壓力。

像這樣用同情的心態和寶寶聊施暴者,會讓寶寶減輕壓力,並且認識到錯誤在施暴者而不是自己。這也會加強他們的同理心,讓他們充滿正能量的看待世界。

2. 告訴寶寶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可以找一兩個歷史名人,把他們小時候受欺負的故事講給寶寶聽(幾乎所有人都被欺負過,名人也一樣)。或者和寶寶分享我們自己小時候受過什麼欺負,和後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成龍小時候在戲曲班被人欺負的故事

最後要在快樂中鼓勵寶寶保護自己,也可以教寶寶一些防身的動作。比如,怎麼用手臂招架,護住頭部。怎麼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尋求幫助(但不要鼓勵寶寶向老師告狀)。當然,平時也要注意寶寶的營養和體能鍛煉,給他準備一個反擊的好本錢。

只要寶寶充滿自信,他會在什麼時候,出手還擊別人的欺負,我們真的不用太擔心。

如果你養過狗會有這樣的感受:當成年狗遇見小狗時,就算小狗再怎麼「欺負」大狗,大狗都不會真正還擊。

很多時候,懂事的寶寶不還擊,並不是無能。那可能恰恰是他們心智成熟的表現。心智早熟的孩子往往懂得,忍讓或者其它非暴力方式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我想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同學。他們很少使用暴力,並且面對其他小朋友的施暴,他們並不會以牙還牙,而是表現出特殊的冷靜和一貫的拒絕態度。這樣的態度會讓施暴者感到「不好玩」。久而久之,這些更成熟的孩子就會把自己和長期受害者區分開。習慣性的施暴者,往往不找他們的麻煩。

總之,習慣使用暴力,或者受害者氣質,往往是缺乏能力和健康心態的表現。讓寶寶遠離它們的正確方法是,注重平時對寶寶能力和心態的培養。

老是糾結,「寶寶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其實沒有任何正面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一些柯基小寶寶的合集,每個都是可愛的小天使,萌到暈厥
寶寶哭鬧是想表達什麼意思?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