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幼師,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作為幼師,你真的理解孩子嗎?

現在很多文章都會說幼師很累,幼師很忙,幼師是最難做的工作之一,等等。當然,這些都是真的,幼師真的不容易,但是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既然忍受了勞累,就要做好這個職業,你對幼兒到底理解多少呢?

讓我們做幾道小試題測試一下:

第一題:

一個1歲半的小孩,想要從桌子上拿一個裝著果汁的玻璃杯, 但是無論他怎麼伸長胳膊都夠不到它。 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 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答案有5個:

1.把孩子從桌旁拽開,並且打小手一下。

2.把孩子從桌子旁拽開,並給他一個玩具來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這樣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險。

4.把杯子遞給孩子,並且讓孩子喝玻璃杯中的飲料。

5.把玻璃杯挪到桌邊,這樣孩子自己可以輕鬆地拿到杯子。

我們贊同第五個答案:把玻璃杯挪到桌邊,這樣孩子自己可以輕鬆地拿到杯子。

因為:向孩子講清楚一個規矩,不可以爬桌子。給孩子提供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因此會有成就感。其它都會或多或少地導致挫折感,帶來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第二題:

一個三歲的孩子,正拿著筆專註的畫畫,在你看來,那就是胡亂的線條,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答案有4個:

1. 握著孩子的小手,教導孩子怎樣拿筆模仿畫畫。

2. 防止孩子亂畫而弄壞本子,從孩子手中奪去本子。

3. 讓孩子繼續畫畫,不聲不響地走開。

4. 陪伴孩子一起畫畫,問孩子畫畫的內容。

西方國家趨向贊同第三個方案,讓孩子繼續畫畫,不聲不響地走開。

因為:西方習慣推遲講述正確標準的時間,讓孩子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過早地告訴孩子某一種既定的標準,否則會使孩子的思維缺乏彈性而定型化。

第三題:

一個四歲半的小孩兒,認真的聽你講故事。但他有太多的疑問,不停地發問與故事相關的問題。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答案有5個:

1.阻止孩子再說話,然後你接著說故事。

2.不管孩子的說話,直接把故事完整的講完。

3.為了懲罰孩子多說話,停止講故事。

4.逐一解答孩子的問題,再繼續說故事。

5.與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答案,即使你知道,然後引導孩子繼續聽故事。

著名作家歌德經歷的是第五個答案:與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即使你知道,然後引導孩子繼續聽故事。

小時候,歌德母親常給她講故事,但她講故事比較獨特,總在講的中途停下來,留下一個讓小歌德想像的餘地。讓他發揮想像,續說下去。由於自小就受到想像力的培養,使歌德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作家。其他四項,阻礙了孩子的想像力,壓制孩子的求知慾望。

讓我們再回想一下,我們常對幼兒這樣說嗎?

「不行、不可以」

「你一定要」

「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不行!」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我這都是為你好.....」

「聽話」

「你還小,會把這些東西摔壞的。」

其實作為幼兒教師有時對幼兒不夠懂!

什麼是真正的懂孩子?

閱讀下面的故事,關注幼兒教師辛迪對兒童在積木區吵鬧行為的接納,仔細觀察細節,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在辛迪的班上,一群孩子正在用積木搭建斜坡,他們玩的很起勁。斜坡搭好後,孩子們嘗試讓小汽車滑的儘可能快,所以發出很大的響聲,有時候還有大幅度的身體動作。飛來飛去的小汽車撞到牆上、窗戶上,有時還差點砸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

辛迪糾正他們的行為,提醒扔小汽車的危險後果,「要保證小汽車只在斜坡上運動或快速滾動,這樣扔來扔去太危險,」辛迪沒有把小汽車收掉或終止遊戲。她知道,兒童追求的是更快速度,因此,給兒童提供了高爾夫球:「我有一個新主意,高爾夫球滾起來很快。你們使用高爾夫球玩斜坡,條件是只能在斜坡滾動、不能扔。扔來扔去很危險,我就把球收起來。」

孩子們很開心地搭建斜坡,並按照辛迪提出的規則在斜坡上滾高爾夫。事實上,孩子們能以驚人的速度在斜坡玩高爾夫球,而不是把球扔來扔去。

「當觀察、傾聽兒童的想法時,我一直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他們嘗試取得什麼樣的成功?什麼東西這麼好玩?」我覺得他們不會沒有理由地這麼吵、這麼瘋,他們是想讓小汽車儘可能跑快。我為他們提供高爾夫球,支持他們達到追求速度這一目標,其實是挺大膽的。我認為,這可能使他們的活動更細心,增加控制性。很高興,兒童及其認真的對待這個活動,並且遵守我制定的規則。看著孩子在探索速度的物理特性,這真是讓人興奮。我很高興,預感到速度是兒童真正的興趣點,而不是隨意不加拘束的遊戲。」

如果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教師可能會馬上站起來,阻止兒童吵鬧,避免遊戲的潛在危險。但是,辛迪的接納心態使她在根據日程安排組織兒童前有所調整。它允許兒童按照自己的興趣開展活動,利用兒童的熱情,使他們的學習進一步深入,由於辛迪提出挑戰,兒童的探索變得更有目的,而不是僅僅通過無意義遊戲,漫不經心的學習有關重力與速度物理知識或乾脆終止這一活動。

中國的幼兒教師最怕課堂亂、最怕幼兒做預設目標以外的事(尤其是上公開課的時候,最怕幼兒提一些意外地老師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是活動沒有按照老師的思路進行,把這些看作是搗亂行為),最喜歡把幼兒塑造成自己希望成為的人,最高興幼兒按照教師的意見做。

我們教師不要把一些理解不了的行為當做是搗亂,要善於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允許兒童按照自己的興趣開展活動。改變以往的只注重教師的「教」轉變為現在的更注重「幼兒的學」和「學的過程」,讓幼兒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有動機和沒動機學的效果大不相同:

如:

1.故事《會生孩子的爸爸》

教師開始設下懸念:

「小朋友,知道你們都是從哪裡來的嗎?「媽媽的肚子里」「那麼小貓、小狗都是從哪裡來的呢?」「狗媽媽、貓媽媽生的」「那你們知道誰是爸爸生的嗎?」這時,幼兒的興緻很高,非常想知道答案,急切地問:「老師老師,到底誰是爸爸生的呢?」「你們都非常想知道答案吧,那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吧《會生孩子的爸爸》。

效果

幼兒充滿好奇、專註的認真的在聽。

無動機:

「小朋友,今天我們來聽故事《會生孩子的爸爸》。

效果:

幼兒興緻不高、聽得不認真。

2.《吃橘子》

教師提出問題:

「小朋友,你們都喜歡吃橘子嗎?那你們知道橘子一共有幾瓣嗎?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數一樣多嗎?」

效果:

幼兒充滿好奇,急切的想知道答案,這時,教師把橘子發下去,孩子們都認真的在數。

無動機:

「小朋友我們今天來數一數橘子一共有幾瓣?看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數一樣多嗎?」

效果:

幼兒有的在數、有的在玩。

我們要更好的去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將關注的目光給孩子,知識的「給」,永遠只能是死知識,而「導」才能激發活的源泉,「真」問題激發思考,動口動手與真正參與,我們教師的任務是「導」而不是「給」。

我們只需要扮演支持者,讓幼兒自己去創造、去探索、去嘗試、讓幼兒自己發現世界的美好、從而激活生命、讓生命自由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益豆網 的精彩文章:

TAG:益豆網 |